双星耀皖:贺欣、贺颀与清代宿松士绅的双进士荣光廖理南
(2025-10-30 07:58:22)
双星耀皖:贺欣、贺颀与清代宿松士绅的"双进士"荣光
廖理南
清代的皖西南,山水相依,人文荟萃,文化的星空中繁星璀璨。在这片充满灵秀之气的土地上,宿松贺欣、贺颀兄弟宛如两颗耀眼的双子星,熠熠生辉,他们的光芒穿透了历史的重重帷幕,照亮了一方乡土,成为地方文化中熠熠生辉的存在
。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传奇,更是整个地方文化发展历程中的辉煌篇章,承载着皖西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对当地的文化脉络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们的成就与贡献,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激励着后世子孙在文化的征途上不断探索与奋进。
家族根脉与地域印记
贺家老屋:荣耀的摇篮
在白崖山南麓的怀抱中,贺家老屋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沉默的长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家族的兴衰荣辱
。这座位于今宿松县趾凤乡的清代中期宅邸,始建于乾隆年间,由贺氏第十三世祖贺起元精心主持营建,凝聚着家族先辈的智慧与心血。
步入贺家老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悬于门楣之上的 "天官第"
匾额,它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散发着庄重而威严的气息,无声地诉说着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醒目的楹联
"一家双进士,兄弟两大夫",更是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概括了贺氏兄弟在科举与仕途上的卓越成就,成为家族引以为傲的标志,也奠定了其在地方社会中的显赫地位。
整座宅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拥有三重三十间房屋,形成了 "前堂后寝,左图右史"
的完备格局。前堂是家族举行重要仪式、接待宾客的场所,宽敞明亮,庄严肃穆,彰显着家族的礼仪与风范;后寝则是家族成员居住生活的地方,温馨舒适,充满了家的气息。而左图右史的布局,更是体现了家族对文化的尊崇与追求,藏书丰富的书房,为家族子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滋养着他们的心灵,培育着他们的学识。
堂屋正中悬挂的 "世笃忠贞" 匾额,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邑令所赠,这不仅是对贺氏家族道德声望的高度认可与赞誉,更是家族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家族成员秉持忠贞的品质,坚守正道,在为人处世中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
。贺家老屋,作为贺氏兄弟生命的摇篮,承载着他们的童年记忆与成长足迹,也为他们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他们人生旅程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
贺?吴宗亲:血脉交融的传承
贺氏家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唐代。据家族自述,他们源出唐代著名诗人 "四明狂客"
贺知章,文化根脉深厚而悠长。历经岁月的流转,到了元末,贺氏家族迁居至宿松白崖寨,这片土地从此成为他们新的家园,开启了家族发展的新篇章。
在宿松白崖寨,贺氏家族与寨堡奠基者吴氏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两族世代联姻,血脉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紧密而特殊的关系。这种联姻关系,不仅是家族之间的纽带,更是文化与情感的传承。《宿松县志?氏族考》中明确记载:"贺氏,本姓吴,元末吴仕杰第四子过继贺氏,遂承其姓。"
这一记载,不仅揭示了贺氏家族姓氏的由来,也解释了贺氏对白崖寨那近乎本能的归属感。他们视白崖寨为自己的根脉所在,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与眷恋
。
现存于白崖寨 "吴氏宗祠" 的碑刻中,有 "贺氏外甥吴述先捐银五十两"
的记载,这一小小的细节,却生动地印证了两族在经济生活中的密切往来。在那个时代,经济上的互助与支持,是家族之间关系紧密的重要体现。贺氏与吴氏在经济上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共同为地方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贺欣(1855 - 1924)被明确记载为
"元末建白崖寨的吴仕杰第四子过继于贺家的后裔",这一特殊身份,使他在后来主持寨堡修缮时,具有了天然的合法性与号召力。他凭借着自己与两族的深厚渊源,能够更好地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为保护和建设白崖寨而努力。贺氏与吴氏家族的血脉交融与相互影响,不仅塑造了贺氏兄弟的家族观念与乡土情怀,也为他们在地方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科举之路与仕宦生涯
贺颀:刑部风云与地方治理
贺颀,字仲光,号霁峰 ,生于 1850 年,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勤奋
。在那个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读书入仕是无数文人的梦想,贺颀也不例外
。他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刻苦攻读经史子集,为日后的科举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光绪二年(1876
年),丙子恩科的考场中,贺颀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发挥,脱颖而出,成功考取进士
。这一成就,不仅是他个人多年努力的结果,更是家族的荣耀 。殿试中,他位列二甲第三十七名,其优异的成绩令人瞩目
。朝考入选后,他改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在翰林院的学习与历练
。翰林院作为清代的重要文化机构,汇聚了众多才学之士,贺颀在这里如鱼得水,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与修养 。
三年后,贺颀散馆授刑部主事,正式开启了他在刑部的任职生涯
。在刑部,他先后任职于奉天司、山西司,参与审理了多起重大案件 。其中,光绪五年(1879 年)的
"河南王树汶临刑呼冤案",成为了他刑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这起案件中,王树汶被误判为盗匪,即将被处刑时高呼冤枉
。贺颀参与其中,他以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详核案情,不畏权贵的压力,坚持公正审理
。他深入调查案件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最终成功为冤案平反 。这一事件,让他在刑部声名鹊起,以 "详核案情,不避权贵" 著称
,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正直与担当 。
清光绪六年(1880 年),贺颀外放直隶州知州,开始了他在地方的治理工作
。在冀州、赵州任职期间,他始终心系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
。他积极兴修水利,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修建堤坝,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保障了农田的灌溉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还大力创办书院,推广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深知,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培养出有知识、有品德的人才,才能推动地方的发展
。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人才辈出 。他的这些政绩,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和朝廷的认可,"兴修水利,创办书院,颇有政声"
成为了他地方治理的真实写照 。
在赵州任上,贺颀还展现出了他对文化的热爱与重视
。他主持编纂了《赵州金石志》四卷,这是一部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著作
。他亲自带领团队,四处搜集自汉至元的碑刻资料,对这些碑刻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和研究
。这部著作的完成,不仅为后人研究赵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贺欣:工部与吏部的铨衡之功
贺欣,字淡湖,号筱舫,晚号终隐先生,出生于 1855 年
。他自幼受到家族文化的熏陶,勤奋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在科举的道路上,他同样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光绪十八年(1892 年),贺欣参加了壬辰科的殿试 。在考场上,他文思泉涌,以出色的文章展现了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最终,他成功登进士三甲 114 名,授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 。这一职位,让他有机会参与到国家重要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 。
在工部任职期间,贺欣参与了颐和园重建工程的物料核算工作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其重建工程备受关注
。贺欣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任务,对物料的采购、使用和核算都进行了严格的把控 。据《工部则例》记载,他曾因
"核减琉璃瓦料价银二万三千两" 受到光绪帝的召见嘉奖
。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他在工作中的严谨和高效,也展示了他为国家节省开支、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
。他的努力,为颐和园的重建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
后来,贺欣转任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执掌官员铨选的重要职责
。官员铨选关乎国家的人才选拔和治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贺欣在任期间,深知自己手中的权力责任重大,他始终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选拔人才
。他制定了《官员铨选简明章程》,对选官流程进行了简化和规范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选官的效率,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更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他的这些努力,受到了《国闻报》"吏曹楷模" 的赞誉,成为了当时吏部官员的榜样 。
朝廷诰封贺欣为
"中宪大夫"(从四品),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在工部和吏部工作中所做出贡献的高度肯定
。他在国家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卓越表现,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兄弟两大夫” 与 “父子三大夫” 的荣耀
贺氏家族在科举之路上的辉煌成就,堪称传奇
。贺欣、贺颀兄弟同朝为官,一个执掌工部与吏部,一个主管刑部与地方治理,分掌国家重要职能部门,"兄弟两大夫" 的美誉实至名归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着力量 。
更为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父亲贺仕(1820~1901)考取同治已巳(1869年)岁贡,选用内阁中书 。一门之内,父子两代共出
"三大夫",科举功名累世相承 。这种家族科举传承的独特性,在当时极为罕见 。
据《皖省科第考》统计,清代安徽全省 "父子进士" 仅 17 家,"兄弟进士"23 家,而
"父子兄弟皆进士" 者仅 5 家,贺氏家族赫然位列其中
。与其他科举家族相比,贺氏家族不仅在科举功名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他们注重教育,崇尚知识,以诗书传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这种家学底蕴的深厚积累,使得贺氏家族在地方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了
"科第世家" 的典范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努力进取,为家族争光,为国家效力 。
桑梓情深:白崖寨的守护与营造
捐资扩修,保境安民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中华大地正处于多事之秋,庚子国变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时局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远在皖西南的宿松,虽地处偏远,却也难以置身事外 。白崖寨,这座承载着当地百姓安全与希望的古老寨堡,在时代的风雨中显得愈发重要
。
贺氏兄弟贺颀、贺欣,虽身处官场,却时刻心系故乡
。他们深知白崖寨对于家乡百姓的重要性,这座古老的寨堡不仅是防御外敌的坚固堡垒,更是乡亲们心灵的寄托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兄弟俩毅然决定慷慨解囊,各捐谷二千石 。在当时,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折合白银约四千两
。他们的善举,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乡亲们心中的希望 。
在贺氏兄弟的感召下,乡民们纷纷群起响应
。大家出钱出力,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积极投身到白崖寨的修缮工程中
。这场修缮工程,不仅是对寨堡的加固,更是乡亲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见证 。
此次大规模修缮,堪称一场伟大的工程壮举 。工匠们精心施工,对被誉为 "南国小长城"
的寨墙防御体系进行了全面加固 。他们将石城根基拓宽一米,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寨堡的容量,使其
"能容万人之众",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寨堡的防御能力
。在冷兵器时代,坚固的寨墙是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贺氏兄弟和乡亲们的努力,为家乡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修缮新增了 "听雨门"、"乘风门"、"朝九门" 三座城门
。这些城门不仅是进出寨堡的通道,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 。其中,"听雨门" 等题额即为贺欣亲笔手书
。贺欣的书法,楷书端庄遒劲,笔力雄健,将文人意趣融入了军事设施之中
。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每一笔都书写着他对文化的传承与追求 。现存 "听雨门" 门楣石刻,右上款题
"光绪庚子孟冬",左下款署 "筱舫贺欣题",确证为其手迹
。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成为了白崖寨的重要文化符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品味 。
《宿松县志?兵防志》对此次工程进行了详细记载:"光绪二十六年,邑绅贺欣、贺颀倡修白崖寨,增高丈二,拓宽八尺,添设三门,环植松柏三千株
。" 这段记载,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贺氏兄弟功绩的肯定
。他们的善举,不仅保障了乡邻的安全,也为白崖寨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贺氏兄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家乡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英雄 。
归隐杰构:九曲居的易理与诗心
时光流转,贺欣在经历了官场的风云变幻后,选择了晚年致仕归隐
。他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将目光投向了白崖寨 "听雨门" 内的时家岭 。在这里,他决定营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
九曲居,又名九曲山居 。这座山庄,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白崖寨的山水之间,成为了他晚年生活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 。
九曲居的布局,堪称一绝,严格依照《周易》八卦图精心规划
。整个建筑群由四重四十八间屋宇组成,六个天井巧妙分布其中 。内外道路蜿蜒成九曲回环之势,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
。每一处建筑、每一条道路,都蕴含着深刻的易理 。"武夷九曲,引人入胜",贺欣巧妙地化用了这一意境,营造出深邃幽玄的空间体验
。走进九曲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发现 。
据现存《九曲居图》碑刻所示,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 "观象台"、"知止堂"、"退思轩"
。"观象台",是贺欣观察天象、感悟自然的地方 。在这里,他仰望星空,俯瞰大地,思考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知止堂",则是他修身养性、反思自我的空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贺欣深知,人生需要懂得适可而止,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退思轩",是他回忆往事、总结人生经验的场所
。在这个小小的轩中,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思考着自己的得失与成长 。
东西两侧为 "读易楼" 与 "听雨轩" 。"读易楼"
中,藏满了贺欣喜爱的书籍,尤其是关于《周易》的著作 。他常常在这里研读经典,与古人对话,汲取智慧的养分
。"听雨轩",则是他聆听雨声、感受自然韵律的地方 。每当细雨绵绵,他便坐在轩中,静静地聆听雨滴敲打屋檐的声音,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后山辟有 "望岳亭",站在亭中,可远眺庐山 。庐山的雄伟壮丽,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贺欣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宁静与自由 。
贺欣不仅是一位官员,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尤擅楹联
。在九曲居,他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题写了三十五副之多的楹联
。这些楹联,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九曲居的每一个角落,为这座山庄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
其长联如
"满眼是城郭田园,东望匡庐,西连皖水,八方景物拱一门,好个天然图画;此身惭簪缨圭组,进思报国,退思保家,万象清奇罗四壁,何妨终老林泉"
。这副楹联,不仅生动地摹绘了白崖寨的险峻地势与开阔气象
。站在九曲居的高处,放眼望去,城郭田园尽收眼底,东边是雄伟的匡庐,西边是蜿蜒的皖水,八方景物仿佛都围绕着这一座门,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美丽图画
。同时,也深刻地寄寓了主人归隐林泉、物我交融的哲思与逸趣 。贺欣虽然曾经在官场中任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追求功名利禄,更在于能够回归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
。在九曲居的生活,让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
这些遍布山庄的联语,后由其孙贺培真辑为《九曲居联语》一卷 。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这部联语集石印出版,现藏于安徽省图书馆 。它不仅是贺欣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对九曲居文化内涵的丰富与传承
。通过这些联语,后人可以感受到贺欣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以及他对家乡山水的热爱
。九曲居,也因为这些联语,成为了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 。
文化遗产与历史回响
养英山庄:传承与变革
养英山庄,这座位于安徽省宿松县趾凤乡的宏伟建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历史与文化的光芒。它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
年),历时两年,于 1915 年完工,是贺欣之子贺庭桂的心血之作 。
贺庭桂,这位清末监生,曾任户部贵州司主事等职,深受家族文化的熏陶,秉持着家族重视教育与经世致用的传统
。他倾尽全力,耗费两万六千余银元,打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徽派建筑群 。整个山庄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四面环山,环境清幽宜人,宛如世外桃源
。
从建筑特色来看,养英山庄堪称徽派建筑的典范
。它以宽阔的厅堂为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厢房对称分布,布局严谨,结构规整
。每一处天井周边都形成一个回廊,一根根木柱支撑其间,简洁大方,少有雕饰,尽显古朴之美
。整个山庄由南向北,地势缓缓由低向高,院落也渐渐加高加深,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大门不大,但左右两侧各嵌有一块碑刻,左为贺欣撰写的四首诗,右为贺庭桂撰写的《养英山庄记》
。这些碑刻,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
。诗中蕴含着贺欣的人生感悟与对家族的期望,而《养英山庄记》则详细阐述了贺庭桂建造山庄的初衷与愿景 。
走进山庄,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墙壁高耸,院落一进深过一进,让人不禁想起
“庭院深深深几许” 的诗句 。南北两排厢房均为廊房,相隔天井相对,形成东西向狭长的独立小院
。天井池底和池岩以条形青石铺压,池壁则以鹅卵石垒砌,工艺精湛,独具匠心
。圆形木柱油漆已经剥落,以圆形石础承垫,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砖石内已长出青苔和小草,见证着山庄的历史变迁
。
养英山庄的建造背景,与贺氏家族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那个时代,家族的繁荣与发展需要一个坚实的根基,而养英山庄正是贺氏家族传承与发展的象征
。贺庭桂希望通过这座山庄,培养家族子弟的品德与才能,延续家族的辉煌 。他在《养英山庄记》中阐发其名 “养英” 之深意
——“培养英豪”,寄望子孙 “明经史,自达今古;明事物,自达邦家” 。这种对家族未来的期望,贯穿了整个山庄的建造过程 。
在历史的长河中,养英山庄也经历了诸多变迁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三纵七、八、九旅开进宿松,纵队司令部先设趾凤河三泽崇文小学,后迁养英山庄
。司令员陈锡联将军曾在此住过,这座古老的山庄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如今,养英山庄已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
。它不仅是贺氏家族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
摩崖石刻与祠宇追思
在白崖寨的东峰之上,有一处摩崖石刻格外引人注目 。“凤卧龙栖”
四个大字,楷书字体,笔力雄浑,气势磅礴,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这四个字,不仅是对白崖寨形胜的赞美,更是对贺氏家族人才辈出的隐喻
。白崖寨,这座雄伟险峻的山寨,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皖西南的大地上,而贺氏家族的杰出人物,就如同栖息在龙背上的凤凰,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
题刻左侧有小字题记:“光绪甲辰季春,裔孙仲祁敬题,为筱舫公寿 。”
原来,这是在光绪甲辰年(1904 年)季春时节,贺氏裔孙贺仲祁为贺欣六十寿辰所题
。贺仲祁的这一善举,不仅表达了他对贺欣的敬重与祝福,更是对贺氏家族荣耀的一种宣扬
。在那个时代,家族的荣耀是每个人心中的骄傲,而摩崖石刻则成为了这种荣耀的永恒见证 。
位于宿松县凉亭镇东山村的贺氏启六公祠,同样承载着贺氏家族的深厚历史与文化
。这座祠堂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5 年),扩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大型祠堂
。它坐北朝南,面阔 31 米,通进深 41 米,总建筑面积达 1271 平方米 。宗祠屋面为悬山顶铺小青瓦,屋内山墙用穿斗式梁柱构架
。殿堂为四柱抬梁式五架梁,柱头施插拱、丁头拱,明间与次间立柱上端用额枋穿连,使各开间梁架形成一个整体
。柱础为青石八方须弥座,每方饰浅浮雕花草纹,工艺精湛,美轮美奂 。地面由麻沙石板和石条铺砌,二三进依次增高半米,显得庄重而肃穆
。
祠内楹联
“镜湖世业,狂客家声”,清晰地指向其远祖 —— 唐代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号 “四明狂客”,他的诗歌才华横溢,流传千古 。他的
“镜湖” 诗篇,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贺氏家族以贺知章为荣耀,将 “镜湖世业,狂客家声”
作为楹联,悬挂在祠堂内,不仅是对远祖的尊崇,更是对家族精神谱系的自觉建构
。它激励着贺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传承家族的文化基因,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
现存于祠内的 “贺氏家训” 碑刻,更是贺氏家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耕读传家,忠孝立身”,这简短而有力的训诫,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耕读传家,体现了贺氏家族对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的重视
。在那个时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而读书则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贺氏家族深知这一点,他们鼓励子孙既要勤劳耕种,又要努力读书,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忠孝立身,则强调了贺氏家族对忠诚和孝道的坚守 。忠诚于国家,孝顺于父母,是贺氏家族子孙的基本准则
。这种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了贺氏家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 。
精神丰碑与历史定位
守护乡土的千年回响
贺氏兄弟的捐修义举,绝非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扎根于白崖寨悠久历史中的必然传承
。自元末吴仕杰初创白崖寨以来,这座古老的寨堡便承载着保境安民的重任,成为当地百姓的安全屏障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崖寨历经风雨洗礼,见证了无数的战火与纷争
。明末徐行的扩建,使其规模更加宏大,防御能力更强;史可法在此浴血抗清,更是为白崖寨增添了悲壮而英勇的色彩 。
贺氏兄弟身处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他们亲眼目睹了时局的变幻和家乡百姓所面临的困境
。他们深知,白崖寨对于家乡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座军事防御工事,更是乡亲们的精神寄托
。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财力和影响力,号召乡民共同参与到白崖寨的修缮与扩建中来
。他们的行动,是对先辈们保境安民精神的自觉接续,也是对家乡的深深热爱与责任担当的体现 。
据《白崖寨志》记载,此次修寨后,白崖寨在宣统三年(1911
年)辛亥革命安庆起义中,成功抵御溃兵滋扰,保护乡民万余人 。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贺氏兄弟修寨行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他们的努力,不仅为家乡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更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地方自治精神的生动实践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共同守护自己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