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国藩与宿松:一段交织忠义、才情与国运的深厚情缘廖理南

(2025-10-28 14:19:50)
曾国藩与宿松:一段交织忠义、才情与国运的深厚情缘 

 廖理南
 

         晚清名臣曾国藩与安徽宿松的交集,绝非偶然的军旅驻足,而是一段镌刻着忠义风骨、才情共鸣与时代变局的深厚情缘。这片横亘皖鄂赣三省的土地,既是湘军运筹帷幄的战略要地,也是晚清栋梁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更是曾国藩人生轨迹与家国命运深度交织的精神驿站。这段情缘,不仅见证了个人情谊的真挚纯粹,更折射出晚清政治军事格局的波谲云诡,成为那段风雨飘摇岁月中意味深长的历史注脚。     
       01 宿松:三省要冲与中兴之基      
      宿松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南邻江西彭泽,西接湖北黄梅,“扼九江之咽喉,控三省之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咸丰九年(1859 年)冬,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半壁,清军江南大营摇摇欲坠,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成为清廷寄予厚望的力量。历经数年征战,曾国藩深知战略据点的重要性,宿松 “进可攻皖江,退可守鄂赣” 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湘军重整旗鼓、图谋安徽的理想驻地。        
       是年十一月十三日,曾国藩率湘军大营从湖北黄梅移驻宿松,直至次年五月十五日奔赴江南,在此一驻便是半年。这段时间里,他无心流连皖山皖水的灵秀,每日 “披舆图,察地形,访民情”,将全部心力投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战略谋划中。宿松的街巷阡陌间,留下了他踯躅的身影;皖江的涛声里,回荡着他彻夜难眠的忧思。这片土地不仅为湘军提供了稳固的后方,更以其厚重的人文底蕴,悄然酝酿着一场改变晚清国运的历史性聚会。        
       咸丰十年(1860 年)春,宿松迎来了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日后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即将出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相继抵达湘军大营。四位晚清 “中兴名臣” 齐聚一堂,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一次完整聚会,史称 “宿松之会”。彼时的四人,虽各有境遇,却都心系家国,这场聚会不仅是湘军核心力量的一次集结,更是晚清政局走向的重要转折点。       
       02 罗遵殿:同门忠魂与生死契阔         
      在宿松的岁月里,曾国藩与同乡名臣罗遵殿的深厚情谊,成为这段情缘中最悲壮的篇章。罗遵殿,字澹村,号问云,宿松隘口人,道光十五年(1835 年)进士。巧合的是,他与曾国藩同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科举时代的 “同门之谊”,在等级森严、关系错综复杂的官场中,成为两人天然的情感纽带。        
       罗遵殿的仕途,堪称晚清循吏的典范。他从直隶知县起步,历任南乐、唐山、清苑等县县令,后擢冀州直隶州知州,再迁浙江湖州知府、杭州知府,最终官至湖北布政使、福建巡抚,未及赴任又改调浙江巡抚。在湖北任职期间,他深得胡林翼倚重,“凡军政要务,林翼必与澹村商酌”,被时人誉为 “胡林翼的左膀右臂”。其为官二十五年,始终清廉自守,政绩卓著,在地方上口碑极佳。        
       然而,浙江巡抚的任命,却将罗遵殿推向了命运的深渊。当时的浙江,地处太平天国与清军对峙的前沿,防务空虚,且官场派系林立 —— 两江总督何桂清、浙江布政使王有龄为首的派系与湘系积怨已久。咸丰十年(1860 年)二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实施 “围魏救赵” 之计,亲率数万精锐假扮清军,星夜兼程直扑杭州。       
       此时的杭州城,仅有数百兵勇驻守,加上临时招募的乡勇,总兵力不足三千,面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已然危在旦夕。罗遵殿一面紧急加固城防,组织军民死守,一面接连向曾国藩、胡林翼求援,同时向江南大营告急。然而,湘军主力远在皖鄂边境,鞭长莫及;而江南大营派来的援军,肃州镇总兵张玉良却在常州被何桂清刻意阻拦,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 咸丰十年(1860 年)三月十九日,太平军用火炮炸开杭州外城,数万太平军蜂拥而入。困守十日的罗遵殿见大势已去,不愿沦为阶下囚,毅然决定以身殉国。他先让妻女服毒自尽,随后自己从容赴死,用生命诠释了士大夫的忠义气节。        
       03 追思挽奠:一代清官的千古留名         
       罗遵殿殉难的噩耗传到宿松,曾国藩悲痛不已。咸丰十年(1860 年)四月二日,罗遵殿的灵柩运抵家乡宿松,曾国藩亲自率领湘军将领及幕僚,出城八里夹道迎棺,礼数之重,震动皖西南。次日,他又亲自护送灵柩至隘口罗家老屋,一路步行,神情肃穆。       
       四月十三日,胡林翼从英山赶来,李鸿章、左宗棠亦先期抵达,曾国藩便陪同三人一同前往罗家老屋吊唁。在罗遵殿的灵堂前,曾国藩怀着无比悲痛与崇敬的心情,亲笔写下挽联:“孤军少外援,差同许远城中事;万马迎忠骨,新自岳王坟畔来”。这副挽联将罗遵殿比作唐代死守睢阳的名将许远,又暗合岳飞的忠勇,字字千钧,既是对其忠义之举的高度赞誉,也是对其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吊唁归来,已是深夜。曾国藩在宿松县城的驻地辗转难眠,回想起罗遵殿的一生,他提笔在日记中写道:“罗澹村中丞,以乙未进士历官直隶、湖北、浙江等地,凡二十五年,家无一钱,旧屋数椽,极其狭陋。闻前后仅寄银三百两到家,其夫人终身未着皮袄,真当世第一清官,可敬也。” 这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平实的叙述,勾勒出一位清廉自守、两袖清风的官员形象,字里行间满是敬重与惋惜。       
       更令人愤慨的是,罗遵殿殉国后,朝廷本欲给予优恤,却因御史高延祜受派系指使,奏劾其 “不能御贼”,导致恤典被罢。曾国藩得知后,多次上书朝廷,为罗遵殿辩白。直至同治初年,在曾国藩的持续努力下,朝廷终于下诏恢复罗遵殿的恤典,追赠右都御史,予骑都尉世职,谥 “壮节”,为这位忠臣还了一个清白。        
      04 赵世暹:才思相契与惺惺相惜        
      如果说与罗遵殿的情谊是忠义相照,那么曾国藩与宿松才子赵世暹的交往,则是才情相契的一段佳话。赵世暹,字赭生,宿松本地名士,自幼聪慧过人,科举中解元后,更是名动皖赣鄂三地。经胡林翼推荐,赵世暹前往曾国藩府中担任塾师,教授其子弟读书。       
      初到曾府时,曾国藩久闻赵世暹才名,却也想亲自考考这位同乡才子的真才实学。一日,曾国藩设宴款待赵世暹,酒过三巡,他故作随意地说道:“赭生先生,我近日偶得一上联,苦思冥想不得下联,还请先生赐教 —— 鼠无大小皆称老。” 这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机锋,“老” 字既指老鼠的 “老”,又暗含对老者的尊称,想要对得工整又巧妙,并非易事。        
       赵世暹听后,心中已然明白曾国藩的用意,他略一沉吟,目光扫过庭院中挂着的鸟笼,灵机一动,当即对道:“鹦有雌雄都叫哥。” 此下联一出,满座皆惊。“哥” 字既对应了鹦鹉的叫声,又与上联的 “老” 字形成巧妙呼应,对仗工整,意境诙谐,堪称绝对。       
      曾国藩听罢,当即拍案叫绝:“先生对句妙哉,妙不可言!” 赵世暹亦从容回礼:“馆主出联奇也,奇思妙想!” 经此一联,曾国藩彻底折服于赵世暹的才思敏捷,连忙嘱咐家人:“赵先生乃当世才子,日后务必待之以师礼,不可有丝毫怠慢。” 此后,两人不仅是主宾,更成为诗文唱和的挚友,曾国藩时常与赵世暹探讨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这段因对联结缘的佳话,也在宿松一带广为流传。       
      05 宿松之会:变局中的战略擘画        
       罗遵殿的灵柩归葬宿松,成为了 “宿松之会” 的重要契机。咸丰十年(1860 年)四月,借吊唁罗遵殿之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四人在宿松湘军大营举行了多次密谈,这场被后世誉为 “决定东南命运” 的会议,成为晚清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彼时的时局已然万分危急:江南大营刚刚被太平军攻破,钦差大臣和春自杀身亡,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城而逃,清朝在东南的统治摇摇欲坠,江南财赋重地随时可能落入太平军之手。清廷失去了赖以依靠的八旗、绿营主力,湘军成为唯一能与太平军抗衡的实力派。        
       在宿松的密室中,四位中兴名臣纵论天下大势,制定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他们一致认为,朝廷必将不得不重用汉人官僚,两江总督这一关键职位,非曾国藩或胡林翼莫属。基于这一判断,他们谋划了湘军的发展方向:一是集中兵力进攻安庆,切断太平军的长江补给线;二是在湘军之外,再扶持李鸿章组建淮军,左宗棠开拓浙江,形成 “三足鼎立” 之势,既可以相互支援,又能分散朝廷的猜忌。        
       此外,四人还就军政协调、粮饷筹措、人才选拔等问题达成共识,为湘系集团日后掌控东南政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宿松之会,不仅是一次军事战略的谋划,更是一次政治力量的整合,它标志着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湘系集团,正式成为晚清政局的主导力量之一。         
       果不其然,宿松之会结束后不久,清廷便下旨任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赏加兵部尚书衔。当年六月,曾国藩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这一任命,成为曾国藩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开启了湘军集团掌控晚清政局的新阶段。       
       06 情缘永续:跨越时空的牵挂与回馈         
       曾国藩与宿松的情缘,并未随着他离开宿松而终结,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深厚。他始终铭记着宿松百姓的支持与罗遵殿的忠义,用实际行动回馈着这片土地。       
       同治四年(1865 年)三月十五日,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专门向朝廷上奏《宿松、望江二县请广学额摺》。在奏折中,他详细陈述了宿松县绅民在战乱期间对湘军的支持:“宿松县绅民节年支应各营钱米并计,共合银七万四千五百七十六两三钱,转运民夫船价钱合银一万四千十二两六钱六分。” 为了表彰宿松百姓的忠义之举,鼓励当地士子向学,他请求朝廷 “准以银六万两加广宿松县永远文、武学额各二名”。这份奏折,既是对宿松百姓的感恩,也是对地方教育的关怀,彰显了曾国藩的仁心与担当。       
       同时,曾国藩对罗遵殿的后人也关爱有加。罗遵殿殉职后,其子罗忠祜尚处青年,曾国藩对其成长十分关心。他在给李续宜的信中写道:“罗忠祜正值青年,应当以专心读书,不沾染官场习气为好,即使是世态人情,也不宜让他马上看透。早看透的话,就会使其本质日趋浮薄。当品性浮薄后想再返回原来的醇厚,可说是太难了……” 这番话既有对友人之子的殷切期望,也蕴含着曾国藩独到的人生智慧。在他的悉心教导与关照下,罗忠祜后来考取进士,步入仕途,始终坚守父亲的清廉家风。         
       结语:一段情缘,一部微缩的晚清史         
       宿松之于曾国藩,是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是忠义精神的共鸣地,更是一生牵挂的故友之乡。在这里,他见证了罗遵殿的舍生取义,结识了赵世暹的才思敏捷,与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共商国是,为湘军的崛起与晚清的中兴奠定了基础。而曾国藩之于宿松,不仅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更以其奏折中的体恤、对后人的关怀,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的发展。 这段跨越时空的情缘,早已超越了个人友谊的范畴,成为一部微缩的晚清史 —— 它见证了官场的派系博弈与忠义风骨,折射了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坚韧,记录了一个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挣扎与变革。时至今日,宿松的山水间仍回荡着这段情缘的余韵,曾国藩的敬重与牵挂、罗遵殿的清廉与忠义、赵世暹的才情与智慧,都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记忆,成为后世敬仰的精神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