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精神危机——谈文化沦为流量乞丐廖理南
(2025-10-28 07:31:07)
数字时代的精神危机——谈文化沦为"流量乞丐"
廖理南
昔日承载思想厚度的报刊,在数字浪潮中接连谢幕。2022年我国报纸阅读率已降至23.5%,期刊阅读率跌至17.7%——那些曾激荡人心的油墨香,终在算法的迷雾中黯然消散。执笔之人被迫俯身于流量祭坛,如数字时代的乞者,为转发与点赞四处哀告;更有创作者困在平台设定的"日活""曝光"牢笼中,沦为被数据驱策的"新奴工"。"文化"二字,虽仍被供奉于辞令的神坛,现实中却日渐显露出近乎乞讨的卑微。当严肃评论让位于"标题党",深度思考败给"十万加",我们不禁诘问:这份曾照亮人类精神航向的崇高,何以坠入尘埃,沦为流量的奴仆?
一、异化的创作生态:从思想者到数据劳工的坠落
文化尊严的消解,绝非仅因技术洪流冲垮纸媒堤岸。更深层的症结,是阿多诺所批判的"文化工业"困境在数字时代的变本加厉: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将文化异化为标准化的娱乐商品,使其丧失了独立品格与批判精神。昔日如灯塔般的文化,如今在商业挤压下蜷缩成可量化、可速食的"内容产品"。
平台算法如精密的筛选机器,只偏爱煽动性、碎片化的内容,将用户推入"信息茧房"的同时,也用流量之鞭驱赶创作者疲于奔命。当点击量成为唯一通行证,本雅明所言的文化"灵韵",便在这片数据荒漠中无可挽回地消散。读书博主们被迫拆解书籍、复制"金句模板",用同质化内容换取流量;历史学者在短视频平台讲解《史记》,必须用"三分钟看懂汉武帝的权谋套路"这类标题才能获得推荐;连严肃文学期刊也不得不开设"短视频文案专栏",将小说改编成15秒可消费的"故事梗"——文化的完整内涵,正在这种拆解中沦为牺牲品。
二、速朽的内容泡沫:深度创作的集体凋零
我们正目睹一场盛大的文化幻梦:内容生产看似汪洋恣肆,真正需要沉潜的深度创作却如濒危物种般凋零。《红楼梦》被切割成3分钟"名场面梗",哲学经典沦为短视频里的"心灵鸡汤切片",书籍唯有披上"网红"糖衣、借助微型网红营销才能勉强破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曾通过育儿博主"包妈"的社群营销,一周清空2000套库存百科全书——这种"成功"背后,是文化传播的异化:严肃讨论被戏谑消解,庄严内核被流量逻辑抽空,徒剩浮光掠影的"热闹"。
更令人忧虑的是知识生产的浅薄化。某知识付费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30天速成"类课程销量同比增长217%,而需要系统学习的专业课程用户留存率不足15%。这种"快餐式学习"的盛行,使得文化成为可以即时消费、快速抛弃的一次性商品。当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被简化为"10个改变认知的思维模型",当《资本论》被浓缩成"5个搞钱底层逻辑",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探索,最终沦为短视频中闪烁而过的"知识点"。
三、突围之路:在流量洪水中重建文化坐标系
文化的尊严岂能等同于商品价签?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的批判中,早已指向"审美乌托邦"的救赎可能——真正的文化价值,永远屹立于人类精神高地,而非喧嚣的流量市集。近年来的实践已给出破局之道:襄阳融媒体中心通过"种子计划"扶持公益创作,以"季度推优"机制筛选精品,让聚焦核心价值观的融媒产品斩获多项大奖;Challypop平台摒弃单一流量标准,以内容质量为核心评选图书营销作品,让优质创作者获得应有的认可与回报。这些案例昭示:逆转文化的异化沉沦,需要重建多元价值维度。
社会当超越流量崇拜,在专业与深度的坐标中重估文化价值。纸质阅读的沉静与数字阅读的便捷可以形成互补,而非对立——正如国家图书馆"典籍里的中国"数字展,既保留了古籍的文化肌理,又通过互动技术吸引年轻观众。平台须挣脱点击率暴政,将公平、善意等人文价值嵌入算法,为思想深谷留存呼吸空间。汉水襄阳客户端构建的融合传播矩阵,让精品内容获得多元渠道支撑,正是算法人性化的有益尝试。创作者更要守护心中的"文化圣火",拒绝沦为"流量乞丐"——那些坚守深度书评的博主、坚持系统讲解的学者、拒绝标题党的写作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流量霸权的温柔反抗。
当报刊停刊号的告别语在风中飘散,当"求转发"的呼号被信息洪流吞没,那被流量逻辑轻贱的文化尊严,依然在我们心灵深处矗立着不灭的殿堂。它见证过《新青年》以笔为剑的启蒙勇气,也辉映着当代创作者坚守初心的微光。守护这份尊严,就是守护灵魂不坠虚无的最后防线。唯有当社会、平台、创作者形成合力,将文化从流量的枷锁中解放,才能让油墨香与书卷气重返视野,让文化在数据时代重新寻回那顶失落已久的、属于精神王者的冠冕。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