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良轶事廖理南

(2025-10-23 08:50:36)
石良轶事

廖理南  

         
         一、将门虎子:磐石家风育英才
        石良(1319–1394),九姑新安杜溪人,宿松石氏三世祖也。其家族渊源深厚,祖父石兴宗以"性刚如磐,胸藏韬略"闻名乡里,曾获元朝安抚使张公赏识,拔擢为都总辖,总领一方军政。然兴宗秉性耿介,不屑与官场俗吏同流合污,终挂冠归隐,寄情林泉,以耕读传家。

        石良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祖父"勇毅兼具贤德"之风范,自幼便"精研兵书,深明大义"。弱冠之年,他已显露经略天下之志:常于乡野间排兵布阵,模拟战阵;遇邻里纠纷,总能以法理化解,乡人称其"少年老成,有国士之风"。这份文武兼备的特质,为其日后乱世崛起埋下伏笔。

       二、乱世擎旗:保境安民筑雄关
       元季纲纪崩摧,红巾军起,四海沸腾,江淮之地尤甚。宿松地处皖鄂要冲,屡遭流寇劫掠,百姓流离失所。石良以"保乡梓安黎庶"为己任,于桑梓振臂一呼:"大丈夫当卫护一方,岂能坐视生灵涂炭?"四方义勇闻风响应,旬月间聚兵数千。

        他亲率乡民,于九姑乡群山间构筑营寨,"依山凭险,垦荒屯田":外设三道烽燧预警,内开百亩良田屯粮,又仿孙武练兵之法,每日演武习射。未几,寨垒森严如铜墙铁壁,流寇数次来犯,皆被石良设伏击溃。史载,某次陈友谅部将袭扰,石良佯装怯战,诱敌深入峡谷,而后"断其归路,首尾夹击",斩敌三百余,自此"寇盗闻风丧胆,乡邻得以安居乐业"。百姓感其恩德,敬之如父,亲之如兄,私下称其营寨为"石公堡"。

       三、鄱阳砥柱:三十里漕渠定乾坤
       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克江州(今九江),兵锋直指江南。石良审时度势,断言"元朝气数已尽,朱元璋仁德布于四海,此天命所归也",遂亲率宿松义旅星夜驰援。朱元璋见其"部伍严整,谈吐不凡",当即授统兵元帅,命其镇守宿松要冲,屏障安庆。

        次年,鄱阳湖大战进入胶着:朱元璋水师被陈友谅重兵合围于南湖嘴,水陆交通断绝,粮秣告罄,军心动摇。危急之际,朱元璋密遣心腹俞通海潜出重围,疾驰宿松求援,传下口谕:"谁能送粮解围,他日必封宰相!"

       石良闻讯,连夜动员乡民:"朱公若败,江南尽入陈友谅之手,我等家园亦难保全!"一时间,山野间火把如龙,人声鼎沸。军民披星戴月,于荒野中开凿三十里新沟,贯通龙湖与前江航道——此渠后被称为"救命河"。航道既成,石良亲率三千敢死之士,驾舟百艘,满载粮草,趁夜色劈波斩浪,冲破敌军七道封锁线。激战中,石良身中流矢仍死战不退,终将粮草送抵明军大营。

       朱元璋见粮船如天兵突降,抚膺长叹:"石良真乃天赐我也!"除厚赏外,再申前诺:"他日天下底定,必以相位相酬!"

       四、功成身退:帝王诺与布衣心
       至正二十三年(1363),鄱阳湖决战爆发。石良献策朱元璋,于泾江口设伏,待陈友谅大军疲惫之际,亲率精锐突袭其水军大营。激战中,陈友谅中流矢身亡,余部溃逃武昌。石良乘胜追击,直捣湖广腹地,尽歼陈氏残余,为平定江南立下不世之功。此后,他又参与安庆、舒城等战役,"每战必为先锋,未尝败绩",声威日隆,跻身明朝开国元勋之列。

       然帝王之诺,常随权变而移。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基后,出于权力制衡,未即刻兑现"封相"之约。洪武二年(1369),石良受封武德将军,镇守中原重镇亳州;洪武九年(1376),晋封武节将军,移防洪塘湖——此地为太祖故里凤阳门户,军务直属中军都督府,足见圣眷未衰,仍倚为腹心。

       至洪武十九年(1386),天下承平,太祖大举削夺功臣兵权。石良洞悉时局,念及"飞鸟尽,良弓藏"之古训,又心念故园林泉,遂主动上表请辞:"臣本山野匹夫,赖陛下洪恩,得效犬马之劳。今四海升平,臣愿归老田园,为陛下守护一方乡梓。"

        太祖览表,忆及鄱阳湖畔生死相托之谊,心生歉疚,特厚赐金银财帛,并颁下特旨:允其返乡兴建相府,"虽无宰相之名,当有宰相之实",期许他做一位悠游田园的"布衣宰相"。

        五、泽被桑梓:三件大事传千古
        石良归乡后,未耽于安逸,倾力完成三件泽被后世的伟业:

        其一,建"宰相府"以彰皇恩。 遵奉圣意,于杜溪故宅旧址营造"宰相府",一进九重,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外设护城河,内藏藏书楼,"石宰相屋"之名传扬四方,成为宿松胜迹。府内楹联"未登相位而有宰相之才,不恋朝堂却怀忧国之心",道尽其一生际遇。

        其二,修宗祠以重教化。 于县城通衢建石氏宗祠,太祖亲赐"钦圣门"匾额,立铁规:"凡文武官员途经此处,必下轿落马,以示尊崇。"祠内设义学,免费教授族中子弟与乡里寒门,又刊刻《论语》《孙子兵法》等典籍,传扬"文武兼修"家风。

        其三,编族谱以传文脉。 创立"六顺堂",亲自主持编修《石氏族谱》,厘定世系,更将"忠勇报国、耕读传家、重礼守义"列为族训。族谱序言中,石良写道:"吾辈功业,百年而逝;家族文脉,千年可传。"

         六、楹联寄志:文武相济传家风
         石良为宗祠"钦圣门"亲撰两副楹联,一抒报国之志,一寄传家之愿,至今仍为宿松文化瑰宝:

         祠门联:俎豆甲兵千世业,江湖廊庙一般心
         上联"俎豆"(祭祀礼器)象征文治,"甲兵"(兵器)代表武功,寓意石氏家族以文武传家,基业永续;下联"江湖"喻退隐,"廊庙"指朝堂,"一般心"则道尽他无论身居高位或归隐田园,忠君爱民之心始终如一。此联被誉为"明代士大夫精神缩影",彰显儒家"进退皆忧"的崇高境界。

         堂内联:祖德千年崇礼乐,家风百世擅箕裘
        上联追念先祖恩德,强调"礼乐"为立家之本;下联"箕裘"原指冶铸、制弓等世代相传的技艺,此处引申为家族文武兼备的门风,期许子孙"克绍箕裘",永续辉煌。两联相映成趣,一文一武,一远一近,尽显石良"以文治国、以武安邦"的人生哲学。

        七、丰碑永立:百战勋名照汗青
        洪武二十六年(1393)四月廿九日,石良于家中安然辞世,享年七十五岁。归葬杜溪虎形地,墓前立碑,镌刻两道圣旨原文,详述其开国功绩。后世为其墓题联:

        百战功垂洪武业,千秋勋在相公碑

       上联赞其开国百战之功,永载洪武伟业;下联誉其英名与"布衣宰相"之荣,尽浓缩于"相公碑"中。此联十四字,字字千钧,堪称对石良一生的最佳注解。

        结语:进退之间见真章
        石良的一生,始于乱世保境安民,终于盛世归隐田园。他功在社稷却不恋栈权位,名垂青史却淡泊无争,真正践行了"功成弗居"的古人境界。从"石公堡"的草莽英雄,到鄱阳湖畔的救命功臣,再到"布衣宰相"的田园智者,他以"担当"立身,以"淡泊"传世,将个人功业沉淀为家族文脉。这份"始于乱世而归于治世,成于武功而传于文治"的人生智慧,至今仍光照后人——正如宿松民谣所唱:"石宰相,真丈夫,上马能击贼,下马能著书;功高不自傲,富贵若敝屣,千古传佳话,至今思楷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