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痴心铸史:在时光的断层里打捞故乡精魂——我的宿松文化寻根之旅廖理南

(2025-10-16 09:45:10)
痴心铸史:在时光的断层里打捞故乡精魂
 —— 我的宿松文化寻根之旅
廖理南

导言:我的宿松情缘

宿松这片土地,承载着千年的风雨沧桑。在我眼中,那些沉寂于故纸堆中的泛黄文字、隐没于荒草阡陌间的残碑断碣、流淌在世代乡音里的鲜活记忆,绝非冰冷的遗迹,而是这片古老大地尚未冷却、仍在搏动的精魂。数十年来,我便是这精魂的追寻者与守护者。光阴为舟,对故土文化的赤子痴心为桨,我选择在功利喧嚣的时代浪潮中逆水而行,俯身于历史的断层处,小心翼翼地打捞那些即将消散的文明碎片。孤独清苦相伴,争议漩涡难免,从纵向史料的深度掘进,到横向文化领域的广阔拓疆,我一点一滴、锲而不舍地拼凑着故乡宿松失落的文明图谱,只愿被遗忘的岁月能重焕应有的温度,承载起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这,便是我的宿命与执着。

一、孤光独照:喧嚣时代里的守望者

回首数十载春秋寒暑,世事如白云苍狗。我的身影,似乎总与疾驰的时代保持着一种微妙而坚定的疏离。在追逐权力者看来,我沉湎故纸堆、皓首穷经,是“痴”得不见功名;在囤积财富者眼中,我守护断碑残碣、泛黄族谱,是“傻”得换不来锦衣玉食;而对于更多为生计奔波的乡邻,生存的重担或许早已磨钝了回望历史的目光——生活的迫切,有时确会挤走探寻根脉的余裕。

然而,这份被世俗误解、被庸常忽视的“边缘”姿态,却为我构筑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世间的浮华躁动、功利的冰冷标尺,皆被这无形的壁垒隔绝在外。在这片由“痴傻”守护的宁静天地里,我的心得以沉潜至宿松大地的肌理深处,真切地触摸她千年未息的强劲脉搏,捕捉那被岁月风尘层层掩埋的历史低语。这份孤独,于我而言,从非隔绝与自闭,而是我与古今先贤、与这片土地灵魂对话的唯一甬道。它让我能在鼎沸喧嚣中,清晰地听见历史的回响;在功利的迷雾中,敏锐地洞察文化的微光。这盏孤灯,照亮的是我与宿松血脉相连的精神归途。

二、纵深掘进:于历史幽微处点亮心灯

(一) 钩沉索隐:孤寂为伴的史料长征
 编纂《宿松古今纵览》十辑,于我绝非简单的资料汇编。那是在无数晨昏交替、寒来暑往的日子里,埋首于尘封的县志、府志、族谱与碑刻之间,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考古者,屏息凝神,将破碎的历史陶片一片片拼接。每一处地名沿革的考证,每一次灾异事件的场景还原,每一条古道走向的实地追寻,都是与时光断层的无声角力,是向无情遗忘发起的顽强挑战。与数百位作者的约稿、反复的勘校、字斟句酌的推敲,只为让每个细节都经得起历史最严苛的叩问。这份浸入骨髓的枯燥与缠身的繁琐,最终化为的,是我为宿松文化魂魄精心构筑的、最坚实可靠的历史骨架。个中艰辛,唯有青灯黄卷可鉴。

(二) 求真辨伪:直面荆棘的学术勇气 
《宿松县志勘误拾遗》与《宿松县志主编状告副主编名誉侵权案实录》的落笔,绝非一时意气之争,更非哗众取宠之举。于我,它们如同锋利的手术刀,必须冷静而精准地剖开地方志编纂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与鲜为人知的学术暗涌。敢于拂去“权威”头上的神圣尘埃,勇于指出官方定论中的谬误与偏差,这需要的,远不止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更需要近乎殉道者的无畏勇气与偏执般的实证精神。这个过程,是我对历史真相的执着叩问与不懈求索——在“正史”宏大叙事的缝隙下,打捞那些被遮蔽、被涂抹、被边缘化的细节,让历史的肌理更加清晰,让叙述更趋近本真。这场风波本身,也成为了审视地方文化生态、警示后人的一个鲜活切片。求真之路,虽荆棘密布,吾往矣。

(三) 民间记忆:活态传承的文化自觉 
《黄梅戏与宿松》的编著,早已超越单纯的戏曲史研究范畴。它是我对文化根脉一次深情的回望与主动的拥抱。我踏遍宿松的乡野阡陌,叩访那些身怀绝技、日渐稀少的白发老艺人。在田埂炕头、农家院落,我收集那些濒临散佚的古老唱本与曲牌,亲身探寻黄梅戏这一艺术瑰宝如何在宿松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又如何与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百姓的悲欢离合交融共生,最终成为民众情感的寄托与表达。这不仅仅是对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打捞,更是将舞台上的婉转吟唱,还原为流淌在民众血脉里的生活咏叹与集体记忆。它清晰地印证着我的信念:文化的精魂,既深藏于庙堂典籍的墨香古韵之中,更鲜活于田间地头的即兴吟唱、婚丧嫁娶的鼓乐齐鸣之间。守护这份鲜活,是我的使命。

三、横向拓疆:于文化旷野上勾勒全景

如果说前期的深耕细作是打牢根基,那么近年的集中创作,则是我数十年沉潜积累后的必然喷薄与厚积薄发。我的研究视野,从纵向的史料掘进,大胆转向横向的多领域拓展。我渴望勾勒的,是一幅血肉丰满、立体多元的“宿松文化全景图”,让故乡的文化形象在世人面前更加鲜活、更加完整。

(一) 小孤山:天地人神共奏的生命交响 
书写小孤山,我的笔触绝不止于描摹其“江上浮玉”的奇绝风光与险峻地势。我更着力深掘其作为千年航标的守望使命与海事记忆,再现其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烽火峥嵘与战略价值;细考陆游、谢枋得等历代文人雅士勒石留痕的诗文佳作,触摸其间跃动的文心剑气与深沉的家国情怀;探寻马祖道场的兴衰更迭,解读信仰与自然在此如何和谐共生,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甚至以地质学的视角,试图揭开它“中流砥柱”地貌形成的千古密码。这座孤峰,在我的笔下,已然升华为一首由自然造化、历史烽烟、人文诗情与宗教哲思共同谱写、激荡回响的宏大生命交响曲。

(二) 名胜风景:镌刻人文精神的不朽丰碑 
宿松的每一处山水亭台、古刹名园,在我眼中,都是自然与人文精心雕琢的瑰宝,蕴藏着解读地方精神的密码。我试图破译它们背后深植的文化基因:那是名宦能吏留下的济世情怀与不朽政声,是隐逸高士寄托的山林之趣与淡泊心境,是乡贤义士彰显的桑梓情深与无私奉献,还有那些赋予景物温度与灵魂的古老传说。它们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游览胜地或地理坐标,而是宿松人民精神气质、伦理价值与集体记忆的永恒镌刻与物化象征,是一部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解读它们,就是解读宿松的灵魂。

(三) 罗汉尖:烽火淬炼的民族脊梁与精神图腾
 对“罗汉尖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与“新四军在宿松的革命史”的深入研究,是我将地方史自觉嵌入国家民族宏大叙事的重要尝试。这远不止于梳理战斗序列与英烈名录。我着力剖析其依托“三省锁钥”地理优势形成的独特战略格局;探究国难当头之际,民众的觉醒与地方帮会力量整合背后复杂的社会根基;还原他们在艰苦卓绝环境中所展现的斗争智慧与无畏的牺牲精神;解读其与周边势力的复杂互动与博弈;更深刻反思这段烽火岁月对宿松人民精神世界的重塑与产生的深远影响。罗汉尖,是地方史与民族史最悲壮、最激昂的交汇点,这里矗立着的,是用无数英雄儿女的血肉之躯与坚定信念铸就的不朽精神丰碑。记录它,是向脊梁致敬。

(四) 古雷池:从地理坐标到文化图腾的升华之路 
考证“古雷池”的具体方位与历史变迁,其意义远超锁定一处古地名的地理坐标。我追溯其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军事要塞起源;钩沉其在古代漕运命脉、水利灌溉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其水域盈缩、环境变迁对沿岸聚落形成、经济形态演变的深远影响。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着力揭示“雷池”如何从一个具体的地理名词,历经千年文化淬炼,升华为一个承载着“界限”、“规则”与“敬畏”等多重意涵的深邃文化符号,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与文化语境之中。这,无疑是宿松这片土地对中华文明宝库做出的最独特、最值得骄傲的贡献之一。见证并诠释这种升华,是我的荣幸。

四、“痴”之真谛:在时间长河刻下无悔印记

世人眼中的“痴傻”,于我,却是生命最清醒的抉择,是灵魂最深沉的皈依与最终的安放。这份“痴”,是面对历史废墟时的敬畏之心,是探寻真相时的孤勇之力,是传承文明时的赤诚之情。它是我在浮躁世风中锚定心神的压舱石,是抵御功利洪流冲击的精神堤坝与心灵方舟。

我甘愿做时光长河岸边那个执着的文明拾荒者——俯身拾起散佚的简牍、湮没的姓名、消散的乡音,拾起这片土地上所有值得铭记的生命印记与文明碎片。每一次伏案考证的深夜孤灯,每一次落笔书写的郑重时刻,于我,都是一次虔诚的“擦亮”行动:轻轻拂去时光的厚重尘埃,让蒙尘的文化星火重焕璀璨光泽,再将它们小心翼翼、郑重其事地安放回属于它们的历史坐标与文化谱系之中。

这盏由毕生心血与甘于孤寂点燃的心灯,在浩瀚的历史星河中或许微弱如豆,但我愿它始终执着地摇曳在宿松历史的幽深隧道里,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它不为取悦当世的喧嚣与浮躁,不为博取廉价的掌声与关注。点燃它,只为告诉后世子孙:你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不仅有壮丽山川,更有无数先民以智慧、汗水乃至血泪熔铸的厚重根脉与不朽的精神传承。这传承,值得你们知晓,值得你们铭记,更值得你们守护与弘扬。

吾道不孤。我深信,这份对故土的深沉爱恋与对历史的虔敬守望,本就是连接古今、烛照未来的永恒薪火。这份“痴心”,是我对宿松大地最深沉、最炽热的告白,亦是我以有限生命,在无限时间长河中,刻下的最清晰、最无悔的生命印记。倘若它能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不懈奋斗,则此生足矣,此心无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