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廖河古戏台廖理南

(2025-09-25 14:24:54)
廖河古戏台 
廖理南
廖河古戏台廖理南
                 1990年修缮后的廖河戏台廖河古戏台廖理南

廖河古戏台廖理南
                                       2019年修缮后的廖河戏台

一、古韵遗珍:廖河古戏台的历史坐标

在安徽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一座跨越近五百年的木质戏台静卧于山水之间。这座由廖景潮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古老建筑,历经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廖学远等人的精心修缮,以及新中国时期的1990年、2019年的多次维护,至今仍保存完好。作为安徽省现存最古老的戏台之一,其历史比著名的亳州花戏楼还要早百余年。自1983年成为县级文保单位,至1998年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廖河古戏台已凝固成一部立体的戏曲文化史诗。

二、匠心独运:建筑形制与空间智慧

  • 结构精粹: 戏台采用独特的干栏式木质结构,由八根40厘米见方的巨柱凌空撑起。前台面积32平方米,歇山顶与抬梁式构架彰显古法匠心。台面距地逾一人高,形成实用空间。
  • 功能交融: 其设计打破宗祠庙宇的常规,大胆坐落于水陆交通要冲——左临潺潺廖河,右接繁华商街。下层为行人遮风避雨、饮泉纳凉的“公益凉亭”;上层精巧分隔为前台、后台及供乐队使用的耳台(高于正台80公分)。
  • 装饰意蕴: 雕花板隔断前后台,台前倒爬狮子斗拱与戏曲人物浮雕栩栩如生。台中高悬“大雅元音”金匾,进出彩门分别题有“昭德”、“象功”,玉琢金饰中透出庄严雅致。台下木椅静候旅人休憩,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营造理念。

三、文脉深植:匾额楹联中的文化密码

廖河戏台的文字艺术是其灵魂所在,彰显超越时代的文化追求:

  • “昭德”与“象功”的深意: 摒弃常见的“出将入相”门额,选用象征国家礼乐根本的雅乐术语——“文以昭德,武以象功”。这不仅为戏曲艺术正名,更暗含对艺人尊严的捍卫,以雅乐传统回应封建社会对“戏子”的轻蔑。
  • “大雅元音”的宣言: 区别于寻常戏台“和声鸣盛”的颂圣匾额,“大雅元音”直指戏曲艺术本真的高雅性与正统性,成为戏台精神内核的宣言。
  • 剧名巧对的妙联: 台两边花板上撰有以古戏曲名称书写的楹联,文曰:“频邀姊妹三三,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朋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楹联以《送香茶》、《西楼会》、《撇竹笋》(即《打猪草》)、《过界岭》等黄梅戏早期剧目名精巧串连,工整优雅又妙趣横生,是珍贵的地方戏曲文学遗产。

四、活水源头:黄梅戏的摇篮与见证

廖河戏台最璀璨的文化贡献,在于它与黄梅戏诞生的血脉关联:

  • 故事原乡: 经典剧目《打猪草》(撇竹笋)、《于老四过界岭》的民间故事原型,皆孕育于廖河村周边山水。
  • 定名之地: 1921年《宿松县志》首次将流行于此的地方剧种正式命名为“黄梅戏”,标志着一个剧种的自觉。
  • 演剧中心: 戏台自明代起即为三省五县艺人的献艺之所。从酬神的“目连戏”到娱人的采茶调,最终催化了黄梅采茶戏的成熟。台侧贺作衡所撰剧名楹联,正是早期黄梅戏剧目在此盛演的鲜活证据。这座戏台,堪称黄梅戏破土而出、走向辉煌的第一方舞台

结语:不朽的民间舞台
廖河古戏台,是穿越时空的民间智慧结晶。它不仅是徽派古建的珍品,更是一部镌刻在木头与匾额上的戏曲发展史。当“昭德象功”的门额依旧肃穆,“大雅元音”的匾牌依然高悬,它所承载的以人为本的营造思想、为艺正名的文化勇气,以及对一方水土精神生活的滋养,仍在无声诉说着中华戏曲文明的坚韧与璀璨。这座静立廖河畔的古老戏台,永远是黄梅戏艺术根系深处最温暖的故乡坐标。


廖河古戏台核心信息表

类       别        关键信息

地理位置安徽省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

始建年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重要修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1990年、2019年等多次修缮

保护级别1983年县级文保单位,1998年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结构干栏式木质建筑,歇山顶,抬梁式构架,32平方米前台

核心匾额台中:“大雅元音”;上场门:“昭德”;下场门:“象功”

核心价值黄梅戏重要发源地与早期演出中心;安徽省现存最古老戏台之一;古代公共文化空间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