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逸闻佳话传宿松:千年文脉的民间回响(外一篇)廖理南综合整理
(2025-09-25 08:47:27)
罗隐逸闻佳话传宿松:千年文脉的民间回响(外一篇)
廖理南 综合 整理
一、乱世流寓:罗隐与宿松的历史交集
罗隐(833-909),字昭谏,原名横,后因屡试不第,遂改名隐,浙江新登(今属杭州市富阳区)人。他生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卒于后梁开平三年,历经晚唐的衰败与五代十国的肇始,是那个动荡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罗隐自幼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咸通元年(860年)便赴长安应进士试,然而,他恃才傲物,其诗文多有讥刺时政、抒发愤懑之作,故为当道所忌,“十上不第”,历时七载,铩羽而归。咸通八年(867年),他将历年所作诗文自编为《谗书》,其锋芒毕露的批判精神更触怒了统治阶级,时人罗衮赠诗有云:“谗书虽胜一名休”,道尽了他因文获罪、仕途无望的尴尬境遇。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起义爆发,天下大乱,罗隐为避战乱,辗转归乡。晚年,他不得已依附割据东南的吴越王钱镠,曾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职。唐光化三年(900年),中原局势愈发混乱,兵燹四起,罗隐为求一方安土,再次踏上了避乱之路,最终辗转来到了相对安宁的淮南道舒州宿松县(今属安徽省安庆市)。此时的罗隐,已近古稀之年,饱经沧桑,看透世情。在宿松的这段岁月(据考主要在900年至901年间,其后他可能返回吴越或另有迁徙),成为他人生暮年一段难得的平静时光。他不再是那个汲汲于功名的失意举子,也非朝堂上的谏议大夫,而更像一位浪迹江湖的文人,得以从容游历宿松的山水胜景,深入村舍农家,与寻常百姓交往,这些经历,为民间传说的滋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二、雅俗相映:罗隐宿松逸闻的经典场景
在宿松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道的罗隐逸闻,莫过于他与友人石玉林家人的互动,其中尤以与石玉林嫂子的“趣对”和“巧宴”最为经典,展现了罗隐敏捷的才思与民间生活的幽默智慧。
(一)“户羽石皮”对“革圭不正”:才思敏捷的即兴妙对
唐光化四年(901年)夏天,罗隐客居宿松友人石玉林家中。一日,石玉林的嫂子(民间亦称“石嫂”)为他们送茶。当时罗隐正摇着一把破旧的芭蕉扇驱暑,石嫂见之,心中略有不安,便取来一把新扇奉上,同时,这位聪慧爽朗的农家妇女,竟随口吟出一句上联,略带风趣地说道:“户羽石皮,罗隐先生摇破扇。
此上联堪称绝妙。“户羽”合为“扇”字(繁体“扇”为“戶”下“羽”),“石皮”合为“破”字(“破”字右半为“皮”,左半“石”旁),巧妙地将罗隐手中“破扇”的“扇”与“破”二字拆解,既点出了眼前情景,又略带调侃,不失礼貌。
罗隐才思何等敏捷,闻言与石玉林相视一笑,目光随即落在石嫂因送茶而移动的脚步上,见其鞋履似乎不甚合脚,便应声对出下联:“革圭不正,玉林嫂子着歪鞋。
“革圭”合为“鞋”字(繁体“鞋”为“革”旁加“圭”),“不正”则为“歪”字。此下联不仅在构字方式上与上联严丝合缝,更精准地点出了石嫂当时的窘境——原来她所穿的鞋子后跟有些移位,略显歪斜。石玉林夫妇听后,恍然大悟,随即与罗隐一同哈哈大笑起来。这则故事,将文人的才思与农妇的慧黠巧妙结合,雅俗共赏,充满了生活情趣,也足见罗隐在落魄之中,仍不失其幽默乐观的天性,以及他与普通民众之间融洽无间的关系。
(二)“红心萝卜韭碗菜,筛箩吃饭”:充满生活智慧的幽默款待
趣对之后,石嫂对罗隐的才学更为钦佩,便笑着调侃道:“先生才高八斗,我今天当好好款待你才行呵!”罗隐也兴致盎然,欣然问道:“今天嫂子又要让我享口福呵。你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呀?”石嫂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将隆重备办红心萝卜韭碗菜,并筛箩吃饭。”
罗隐闻言,心中暗忖:自己平日常来石家叨扰,早已把这里当作自己家一般。今日石嫂竟如此破费,“九碗菜”(“韭碗菜”谐音“九碗菜”)已是丰盛,还要“筛箩吃饭”,这“筛箩”莫非是指鸣锣开宴,以示隆重?他心中不禁泛起一丝过意不去,又有些许期待。
片刻之后,石嫂招呼众人入席。他们来到饭堂,只见一只稻箩(“箩”)上面安放着一个米筛(“筛”),米筛中央,赫然只有一碗菜——韭菜煮鸡蛋(“红心萝卜”或指鸡蛋黄,“韭碗菜”即韭菜碗菜)。待客人落座,石嫂端上两碗米饭。
见此情景,罗隐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原来石嫂所言“红心萝卜韭碗菜”,便是这碗韭菜鸡蛋;“筛箩吃饭”,便是以筛、箩为桌(或承载器皿)来吃饭!这哪里是什么“九碗菜”和“鸣锣开宴”,分明是石嫂利用谐音和生活场景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这份充满乡土气息的幽默与巧思,让罗隐会心一笑。这顿饭,没有珍馐美味,却充满了真挚的情谊与生活的智慧,大家吃得格外香甜,其情其景,感人至深。这则传说,不仅展现了宿松人民的淳朴好客与乐观幽默,也从侧面反映了罗隐当时生活的清贫以及他与友人之间超越物质的深厚情谊。
(三)“骑老马”对“拿快镰”:童言无忌的机智问答
除了与石嫂的互动,罗隐与宿松孩童的趣事也流传甚广。据说在次年(902年)秋天,罗隐骑马来到宿松凿山脚下的一位朋友家。刚下马,迎面便走来朋友家的一个小男孩,手持镰刀,准备去田间割谷。因罗隐常来,与这孩子也颇为熟悉。罗隐一时兴起,便戏问那孩子:“骑老马哒、哒、哒,一天能哒几千几百几十下?
未曾想,那孩子也颇为机灵,毫不怯场,略一思索便反问罗隐:“请问先生‘拿快镰割、割、割,一天能割几千几百几十棵?
三、诗迹永存:罗隐与宿松的山水情缘
罗隐在宿松期间,不仅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更被宿松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留下了不少吟咏之作,其诗迹也成为宿松文化的宝贵遗产。
(一)“石莲洞”题刻与《晚泊宿松》诗
今天的宿松县城河西山西麓,105国道旁的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内,尚留有据说是罗隐当年手书的“石莲洞”三个大字的摩崖石刻。石莲洞以洞外有石似莲而得名,洞内清幽深邃,是宿松著名的名胜古迹。罗隐曾游历至此,被其奇景所打动,欣然题字,为这方山水增添了人文底蕴。
更为重要的是,石莲洞的石壁上,还镌刻着罗隐的一首五言律诗《晚泊宿松》:
解舟随江流,晚泊古淮岸。 归云送春和,繁星丽霄汉。 春深湖雁飞,人唤水禽散。 仰君邈思亲,沉沉夜将旦。
(注: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和地点,尚有争议,一说作于宿松,一说作于其他淮河流域地点。但结合“晚泊宿松”的诗题及宿松当地传说,附会于此,亦反映了后人对罗隐与宿松关联的认可。)
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沉郁。“解舟随江流,晚泊古淮岸”,点明了诗人漂泊的状态和夜宿淮河边(宿松地处皖江流域,古属淮西)的情景。“归云送春和,繁星丽霄汉”,写景开阔,春夜的云彩与繁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春深湖雁飞,人唤水禽散”,以动衬静,更显夜的静谧与诗人的落寞。最后两句“仰君邈思亲,沉沉夜将旦”,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或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在漫漫长夜中等待天明的煎熬。从诗中,我们不难读出罗隐晚年漂泊无定的困苦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殷切思念,以及在宿松这片土地上暂得安宁却又心怀忧虑的复杂情感。即便如此,宿松的山水也给予了他片刻的慰藉,让他在乱世中寻得一丝心灵的寄托。
(二)《赠宿松傅少府》:对宿松风物人情的深情赞美
为进一步佐证罗隐与宿松的深厚渊源,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赠宿松傅少府》中窥见一斑:
江蓠漠漠树重重,来过长准到宿松。 县好也知临皖水,官闲应得看潜峰。 春生绿野吴歌急,雪霁平郊楚酒浓。 留取余波待张翰,明年归棹亦从容。
这首诗是罗隐赠给当时宿松县尉傅少府的。首联“江蓠漠漠树重重,来过长准到宿松”,描绘了他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宿松所见的景象,江蓠丛生,绿树掩映,充满生机。颔联“县好也知临皖水,官闲应得看潜峰”,则直接赞美宿松县地理位置优越,濒临皖水,风景秀丽,也点出傅少府公务清闲,得以有闲暇欣赏潜山(潜峰,指潜佳山,在宿松县城西北)的美景,语中不乏羡慕之意。颈联“春生绿野吴歌急,雪霁平郊楚酒浓”,更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生活气息:春天里,碧绿的田野上响起急促的吴地歌谣(宿松古属吴头楚尾,语言文化兼具吴楚特色);冬日雪后初晴,平坦的郊野上,人们畅饮着醇厚的楚地美酒。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宿松春日的生机与冬日的闲逸,以及当地淳朴的民风与富足的生活(至少在诗人眼中是如此)。尾联“留取余波待张翰,明年归棹亦从容”,化用了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宿松风物人情的喜爱,即便将来要归隐,也会从容不舍。
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赠别之作,更是罗隐对宿松山水之美、人文之盛的真情流露。诗中“县好”“官闲”“吴歌”“楚酒”等词语,无不饱含着他对这片临时避难之地的赞美与眷恋。
四、史韵流芳:罗隐宿松逸闻的文化价值与传承
罗隐在晚唐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多愤世嫉俗之作,语言通俗警策,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等,皆是千古名句,前者感叹时势对英雄的影响,后者则对“女祸亡国”的传统偏见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展现了其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其散文成就尤为突出,收在《谗书》中的讽刺小品文,锋芒毕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曾高度评价:“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给予了极高的文学地位。
晚年流寓宿松的罗隐,褪去了朝堂的锋芒,更多地展现出文人的儒雅与生活的情趣。他在宿松的逸闻佳话,虽多为民间传说,未必件件皆为信史,但其流传千年而不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这些传说丰富了罗隐的人物形象。正史中的罗隐,更多是“十上不第”的失意文人、“愤世嫉俗”的批判者。而宿松的民间传说,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才思敏捷、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与民同乐的罗隐。他能与农妇巧对,能被孩童反问,能在粗茶淡饭中体味真情,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活、接地气。
其次,这些传说承载了宿松的地方文化记忆。它们是宿松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反映了宿松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语言智慧(如谐音、拆字)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石嫂的巧对与巧宴,孩童的机智反问,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智慧,是研究宿松地方文化和民俗心理的宝贵素材。
再次,这些传说促进了地方文化认同与自豪感。罗隐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与宿松的关联,无疑为宿松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石莲洞”的题刻、《晚泊宿松》的诗篇、以及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都成为宿松重要的文化符号,增强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今日宿松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最后,这些传说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方式。在印刷术不发达、文字记载有限的时代,口耳相传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罗隐的故事在宿松代代相传,正是这种传承方式的生动体现。它使得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得以交融,让历史人物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共同的文化财富。
结语
唐光化三年(900年),为避兵燹,罗隐辗转来到宿松。在这片土地上,他短暂地放下了仕途的失意与家国的忧虑,寄情山水,走访农家,与民同乐。他以其卓越的才华,与宿松人民共同谱写了一段段充满智慧与幽默的佳话。他在宿松的游历与创作,如《晚泊宿松》、《赠宿松傅少府》等诗篇,以及“石莲洞”的题刻,成为他与这片土地深厚情缘的历史见证。
一千一百余载岁月流转,当年的乱世纷争早已尘埃落定,罗隐的诗文却依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而那些在宿松民间口耳相传的逸闻佳话,更是如同陈年佳酿,愈久弥香。它们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晚唐才子生活化、幽默化的一面,更承载着宿松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文人与民众的文化纽带。今天的宿松山水,依然镂刻着罗隐的足迹;今天的宿松人民,依然传颂着他的佳话。罗隐与宿松的这段缘分,已超越了个人的生命长度,化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融入了宿松的历史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宿松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