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犁 深耕思想田野
——一位教育党史方志工作者的学术回望与精神守望
廖理南
真理的微光,总在独立思考与时代回响的交汇处闪烁。
——题记
引言:霜鬓未改凌云志
退休八载,案牍劳形渐远,然洞察之眼愈明,思考之心愈炽。回望生涯,两段旅程熔铸一生底色:廿三载杏坛耕耘(1976-1999),让我扎根乡土,触摸乡村教育的脉动与希望,体察基层治理的沉疴与生机;廿余年史志编研(1999至今),青灯黄卷间,淬炼出穿透历史迷雾的慧眼与关切现实的热肠。这一“基层”与“未来”的双重视角,成为我所有思考的原点。无论是八十年代“村官公派”的破冰构想,还是新世纪初对教育积弊的振聋之声,其根脉皆深植于那段与师生、与乡土血脉相连的岁月。霜染鬓发,未改者,是那份深耕思想田野、守望精神家园的拳拳之心。
一、根系乡土:方志编研中的治国建言
改革开放之初,我的双重身份——乡村教师与村务观察者,赋予我审视基层的独特视角。1978年高考重开,一面是农村学子对“公平”的灼灼渴盼(优质师资被截留,升学名额遭挤占),一面是村级管理中“一言堂”、“宗族化”痼疾对民生疾苦的漠视。这“教育公平”与“治理公平”的双重困境,如冰火交织,令我彻悟:基层治理之“根”若朽,教育之“叶”焉能繁茂?此为一切乡村困境的总枢。
1982年,讲授《为人民服务》一课,灵感如电光石火:“村官公派”——若村级干部能如教师般,经公开选拔、专业培训、严格考核,具备服务意识和治理能力,或可打破“宗族壁垒”、“人情桎梏”,为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筑起坚实的制度堤坝。当年致信中央的手稿,墨痕间仍浸染着课堂上与学子共议“家乡何以变好”的滚烫热忱。这份源于实践一线的构想,历经岁月淘洗,其核心精神——提升村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与公信力——在新时代多地推行的村干部选派、管理与考核机制中,得到深刻回响。其生命力,印证了对时代症结的敏锐捕捉与锲而不舍的深沉关切。
这份扎根大地的思考,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深化与拓展。《不拘一格选英才》(2001年1月5日获安徽省人事厅复函肯定)、《加快宿松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树立皖西南门户形象》(2000年6月6日获安徽省副省长田维谦签批、省人民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采纳)等建议,皆着眼于地方发展的痛点难点。而《群众信访的成因及其对策》(《人文科学》2003.5)一文,则是对基层治理复杂性的系统回应。文中对信访沉疴的剖析(如权责不清、程序失范、救济乏力)与提出的制度化、法治化、源头化解的改革方略,源于无数次深入田野的体温与心跳。当这些带着泥土芬芳和实践温度的思考,其精神实质最终汇入国家《信访工作条例》的肌理之中,我深切触摸到了学术真正的重量——它绝非象牙塔中的顾影自怜,而是架通书斋与苍生的桥梁,一端连着八十年代“村官公派”追求治理公平的初心,一端通向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伟实践。
二、心系杏坛:教育构想 穿越时空的力量
2005年拙作《中小学教育现状述略和关于教育改革的构想》(《中国教育发展与研究》2005.5),不仅是对教育积弊(应试痼疾、资源不均、评价单一)的犀利审视,更是廿三载教学生涯的深情凝结与思想延续。1985年,乡村中学一幕深烙心底:一名学业优异的学生因贫辍学,其父的悲叹“村干部的孩子能保送,咱没门路”——此情此景,与村级治理的“人情化”弊端何其相似!它如警钟长鸣:教育不公的根源,往往深植于治理不公的土壤。教育公平与基层治理公平,实为一枚硬币之两面,共同决定着乡村的未来。
文中力主“打破应试桎梏、构建全面育人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其精神内核与“村官公派”追求的“公平治理”一脉相承,形成我思想图谱的经纬:“公派村官”旨在为乡村发展夯实“制度根基”,保障起点公平;“教育改革”则致力于为乡村子弟拓开多元“上升通道”,实现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两者殊途同归,指向同一个核心——让每一个生命,无论出身,都能在公平的阳光下自由舒展,释放潜能。
思想的穿透力于此彰显。当年对教育积弊的深刻针砭与前瞻蓝图,如“素质教育”、“评价改革”、“师资均衡”,正悄然化为当下国家教育改革的现实图景:“双减”落地生根,核心素养培育深化,“五育并举”扎实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加强……这与“村官公派”建言的实践回响何其相似?这正是学术生命最动人的“知行合一”——当思想的微光穿透时光帷幕,照亮现实变革之路,便是对思考者最深沉的肯定与至高的犒赏。
三、退思如潮:AI时代的锋芒守护者
岗位虽有退休之期,思想的疆域却无边界。阅读经典、洞察时势、笔耕不辍,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本能。从“村官公派”到教育改革,从信访制度到文化根脉,思考的触角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向时代前沿延伸:
文化根脉之辨:
今年四月,《一场关于文化本真的世纪之辩》于同步阅读平台发表,旨在众声喧哗、价值多元的时代浪潮中,守护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厘清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AI伦理之思:
六月,《AI是工具,人是舵手》在QQ空间疾呼——面对人工智能的狂飙突进,必须坚守人文精神的主体性与价值引导。令人振奋的是,仅两月后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强调“安全可控”、“伦理规范”、“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竟与拙文的核心关切形成深刻呼应,宛如一场跨越个体的隔空击掌,彰显了独立思考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治理实践之问:
针对基层“禁酒令”在执行中异化为形式主义利器、甚至干扰正常生活的怪相,六月十四、十五日连续撰文《治理的温度和刻度》《层层加码的“禁酒令”:形式主义下的权力异化》。文中剖析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根源在于官僚主义和对权力本质的曲解,呼吁治理需有法治的“刻度”,更需为民的“温度”。思想的涟漪迅速扩散,六月十七日,人民网刊发重磅评论《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其主旨与反思高度契合。这份跨越个体的思想共振,令人恍然忆起八十年代初那封关于“村官公派”的孤独信函——真理的求索,纵使始于幽微,终将汇入时代的深沉回响。
四、秉烛夜行:一位老党员的学术心迹与实践哲学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八字治学圭臬,早在我1976年初登讲台时,便已深植心田。彼时乡村教育资源固然匮乏,却为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中国样本”田野:学生家长的无奈信访、村干部的乡土逻辑、学校与乡村的互动博弈……这些鲜活场景时刻警醒:任何理论若脱离实践的沃土,终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999年转研党史方志,教育生涯淬炼的“田野敏感性”与“问题导向”思维,成为我在浩繁卷帙中迅速捕捉民生痛点、洞察历史规律的法宝。“村官公派”的建议,绝非书斋玄想,而是带着杏坛岁月的“泥土芬芳”与基层切肤之痛,是对真实问题的直接回应。
纵观学术生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官公派”的前瞻呐喊,到对信访困局、教育沉疴的系统剖析,再到AI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守护、对治理异化的批判,我始终笃信:学术的价值,不在追逐浮名虚利,不在迎合喧嚣时潮,而在以赤子之心“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不惧暗礁逆流,不畏前路孤独,唯愿以思想的火种穿透时代迷雾,为社会的点滴进步贡献微光。正是这份扎根实践、独立思考、服务人民的执着,让“村官公派”等思考得以穿越岁月尘埃,在历史的星河中找到属于实践理性的坐标。
结语:笔犁不息,星火长燃
人生有退休之期,思想无封笔之时。纵使鬓染秋霜,笔底波澜未老,胸中丘壑犹存。我仍愿:
以笔为犁,深耕不息:
从八十年代基层治理公平的破土构想,到AI浪潮中人文价值的坚定守望,在这片广袤的“思想田野”上,持续开垦,播种理性的种子。
以思为烛,点燃微光:
让每一份源于大地、归于实践的思考,都如当年“村官公派”的建言,虽栉风沐雨,穿越漫长岁月,终能等到云开月明、照进现实的那一刻。
这既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对“为人民服务”初心的朴素持守,亦是一位社科工作者以思考报国的终极担当——在永恒的思想劳作中,个体的生命脉搏终将与更宏大的时代浪潮同频共振。当书斋灯下铺开稿纸,耕耘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位扎根教育、献身史志的工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及其未来的庄重承诺:让思想的根系,既深扎中国基层的厚土,汲取实践的养分;亦探向人类精神的璀璨星空,追寻普世的价值。以笔为犁,深耕不辍,是为吾辈学人之宿命,亦是无上之荣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