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古今纵览》:一部地域文化经典的传世密码廖理南
(2025-09-07 06:36:31)《宿松古今纵览》:一部地域文化经典的传世密码
廖理南
《宿松古今纵览》(以下简称《纵览》)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沉甸甸的文化分量、独树一帜的编纂理念与宏阔深邃的历史视野,奠定了其超越时空、传之久远的坚实基础。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之源,在于它绝非一部简单的地方文献汇编,而是一部系统构建、权威支撑、价值多维、机制创新的地域文化经典之作。其注定传世的深层逻辑,可凝练为以下四大核心支柱:
一、 系统性传承:擘画地域文化的全景图志
-
长线擘画,文脉赓续:
作为策划与编著者,我们秉持“求真、求实、求新、求深、求精、求特”的“六真”理念,精心擘画并坚定执行了宏大的十辑出版蓝图。自2009年首辑破茧而出,至2024年续辑接续文脉(已出版了5辑,6~10辑书稿已基本编成),这种持之以恒、分辑推进的编纂模式,不仅确保了历史记录的动态更新与脉络完整,更为后世构建了一条清晰、连贯、可续写的地域文化发展轴线,有效避免了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碎片化。 -
立体架构,万象包罗:
全书以“宿松人、宿松事”为灵魂主线,编织起一张经纬交织、立体多维的文化网络。举凡历史沿革之沧桑(如“三省咽喉”战略地位的古今嬗变)、名人风骨之流芳(从三国骁将陈武到清代文豪朱书,再到近现代英杰)、文物考古之瑰宝(如惊艳世人的国宝级宋代青白釉仙人吹笙壶等,实证地域文明高度)、宗教民俗之底蕴(如黄梅戏在宿松土壤中的早期形态与乡土源流)、移民迁徙之史诗(如“瓦屑坝”承载的明清移民壮阔集体记忆)、山川风物之秀美(小孤山之奇绝险峻、白崖寨之雄浑沧桑)等,无不穷搜博采,巨细靡遗,堪称一部地域文化的“百科全书”与“基因图谱”。
二、 权威性基石:铸就地域信史的学术丰碑
-
史料精审,考据确凿:
依托地方志办公室的专业平台与严谨学风,《纵览》的编纂建立在坚实、可靠、一手的史料基础之上。我们深度挖掘、系统整理、精审考辨了大量尘封档案、珍贵墓志铭文(如具有断代标尺意义的北宋纪年墓出土文物)、详实可信的家族谱牒(为“瓦屑坝”移民史研究提供无可辩驳的铁证)。其考据之精严、甄选之审慎、来源之确凿,赋予了内容极高的历史可信度与学术权威性,故能赢得国家及省、市、县各级图书馆的永久珍藏与官方认证,成为研究宿松历史文化的核心文献库与信史典范。 -
学界推崇,价值公论:
《纵览》的厚重学术价值获得了权威学界的高度评价与广泛共识。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朱文根先生赞其“化隐为显,寻佚入册。正讹明义,集散合一”,精准概括了其发掘、保存、考辨、整合之功;安徽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唐先田先生评价其为“挖掘地域文化作积极探索”的典范之作;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叶尚志先生则感慨其使“故乡古今,一览无遗”。众多中国作家协会成员、高校知名学者及文史专家的集体学术背书,进一步确立并巩固了其在学界的标杆地位与深远影响力。
三、 多维价值:赋予地域文明永恒的生命力
-
抢救濒危,填补空白:
《纵览》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抢救”使命。它系统收录、整理了大量濒临湮灭、口耳相传的地方性知识:元末明初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诗细节、黄梅戏在宿松孕育的原生形态、独具地域特色的“雷池文化”精神内核、以及像年高九十又五的方济仁先生撰写的《时令与乡风民俗》等不少散佚于民间的珍贵记忆片段。这些内容不仅是对官方志书(如1990版、2011版《宿松县志》)的重要勘误、补充与细化,更是填补了诸多宏大历史叙事下的微观空白,为后世留存了极其珍贵、不可再生的地域文化基因。 -
凝聚认同,铸就自信:
通过对宿松千年历史纵深(从三国烽烟到近代风云激荡)、独特地理枢纽地位(“三省咽喉”的战略要冲价值)、历代英才俊杰(文臣武将的功业、学者名流的风采)、丰富物产名胜的系统梳理与生动、立体、饱含深情的呈现,《纵览》极大地唤醒、激发并强化了宿松人的地域认同感、归属感与文化自豪感,成为凝聚乡土情怀、构建地域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的坚实精神基石与情感纽带。 -
跨界滋养,学术富矿:
其价值远超一域之限,具有深远的跨学科研究意义。书中详实记录的考古发现(如工艺精湛的宋代青白瓷酒器)为中国陶瓷工艺史、物质文化史、商贸交流史提供了关键实物佐证;系统梳理的明清氏族迁移谱系与详实史料,成为中国人口迁徙史、社会结构变迁史、宗族制度演变史研究的宝贵文献支撑。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学术富矿,为更广阔领域的学术探索持续提供着源头活水与创新启迪。
四、 创新机制:开创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传承新范式
-
开放平台,集智聚力:
《纵览》率先突破了传统修史闭门造车的窠臼,成功构建了高度开放、充满活力的编纂生态。面向全社会广泛发动、诚挚征集稿件,成功吸纳了民间饱学之士(如刘文彬、石水源等先生参与审校考订)、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情系桑梓的热心企业家(如肖福元、方长松、杨国荣、王建国等先生慷慨解囊提供出版支持)等多元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形成了“全民修史,众手成志” 的生动局面,极大地拓展了资料来源的广度、深度与民间智慧的含量,使这部著作真正扎根于宿松大地。 -
协同创新,可持续典范: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缺乏专项财政拨款保障的背景下,《纵览》勇于探索并成功实践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 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直接关怀(如时任县委书记张小青同志亲自参与书稿探讨,给予政治支持与方向指引),为编纂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而积极争取企业赞助、社会捐赠解决出版经费的模式,则开创了地方文化事业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的成功范例,为全国同类文化工程提供了极具前瞻性、可操作性与推广价值的运作模板。
结论:经典何以永恒?
《纵览》的传世,实乃必然。它以学术的严谨性立本,铸就了不可撼动的权威基石;以编纂的系统性延展,勾勒出地域文化的壮阔长卷与基因谱系;以价值的多元性滋养,成为历史镜鉴、文化认同、学术探索、精神家园的宝贵源泉;更以机制的开放性增值,开创了“官方主导掌舵、学界认证护航、民间参与扬帆、社会力量支撑”的地方文化传承新范式与新境界。
它既是一部详实可靠、考据精审的地方史料总汇,一部体例创新、时代气息浓郁的当代方志范本,更是一座承载宿松千年文化基因、凝聚地域精神魂魄的不朽丰碑。其核心价值与永恒魅力,不仅在于忠实记录了什么,更在于以何种理念、何种方式记录以及为谁而记录、由谁来记录。它所确立的传承理念、编纂方法与运作机制,已然超越了宿松一隅,为当代中国地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系统性研究、创新性传承与广泛性传播,树立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卓越标杆。这正是其能够穿越时光迷雾、历久弥新、注定光耀后世的根本密码与永恒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