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镌刻在文字里的生命印记廖理南

(2025-09-06 16:57:52)

镌刻在文字里的生命印记

廖理南

 

       那是一个寻常又不凡的春日午后,阳光如同被精心裁剪过的金箔,透过上海康平路101号院内那枝繁叶茂的梧桐树,筛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在地面上织就一幅流动的画卷。叶尚志先生,一位已届九旬高龄的长者,安坐于吱呀作响的藤椅之上,将两本封面素雅、纸张已然泛黄的书——《世纪留笔》与《世纪续笔》,郑重地递到我的手中。他的双手,因岁月的风霜与积淀,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声音亦略显沙哑,却字字清晰地嘱托我,希望能转载书中那两篇关乎故乡人与事的文章。彼时,他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却未曾稍减的、对故土深沉而无法割舍的眷恋。就在那一刻,仿佛一道灵光闪过,我忽然深刻地领悟到,文字,绝不仅仅是思想与信息的冰冷载体,它更是有温度、有灵魂的,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得以相通、相认、相惜的最深刻、最坚韧的联结方式。

       叶尚志先生的《世纪留笔》与《世纪续笔》,吴藻德先生的《诗词楹联书法集》,以及刘文彬先生的《宿松建置沿革及区划变更述略》,这些静静伫立在书架上的著作,乍看之下,似乎只是油墨与纸张的简单结合,是沉默的出版物。然而,当你真正用心去翻阅,去品味,便会发现,它们实则承载着这些老先生们毕生的心血、情感与不懈的精神追求。当吴藻德先生缠绵病榻三月有余,水米不进,人事亦渐不省,却在见到我送去刊登了他题辞的《宿松古今纵览》第四辑时,竟奇迹般地从病床上挣扎着坐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孩童般纯真的笑容,并清晰地唤我“坐”、“喝茶”;当刘文彬先生因中风而意识混沌,遗忘了生命中所有的亲人,甚至对日夜照料他的妻儿都视若陌路,却唯独在我每次前去探望时,能从喉咙深处艰难却准确地喃喃唤出我的名字——这些震撼人心的瞬间,如同一记记重锤,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无比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因文字而结缘、因文字而相知相惜所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其力量竟如此磅礴与坚韧,它能够超越肉体的病痛,穿透记忆的迷雾与侵蚀,成为生命在最后阶段所镌刻下的、最为顽强且深刻的印记。

       这些可敬的老人们,以手中之笔墨,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个人生命历程中的点滴感悟与峥嵘岁月,更是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集体记忆与精神风貌的缩影。叶尚志先生笔下,革命先烈徐文藻的英勇事迹与不朽精神,得以跨越时空,重现光辉;刘文彬先生耗费心血考证的宿松建置沿革与区划变迁,字字珠玑,为地方史的研究填补了空白,成为地方文化谱系中不可或缺的珍贵篇章;吴藻德先生的诗词楹联,对仗工整,意境悠远,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高洁品格与独特的精神气质。他们的文字工作,恰如一位位虔诚的文化基因的传递者与守护者,将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珍贵记忆、那些易被时光洪流冲刷殆尽的历史密码,小心翼翼地发掘、整理、保存下来,汇编成册,留给后人,等待着有缘的后来者去翻阅,去解读,去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每当我怀着敬畏之心,轻轻拂去他们著作上的微尘,细细翻阅那些泛黄的书页,仿佛就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阵阵回响,感受到时间长河中那些曾经汹涌、不应被遗忘的波澜与浪花。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在指尖滑动间快速消费碎片化的文字,浅尝辄止,追求瞬时的快感与信息的增量,却很少静下心来,去思考和掂量每一个文字背后所承载的生命重量与情感浓度。三位老人与我交往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启示着我们:真正的文字之交,其情谊之深厚,足以穿越漫长的时间隧道,足以抵御疾病与衰老的无情阻隔,即便在记忆的废墟之上,亦能绽放出温暖而坚韧的花朵。他们的著作,绝不是冰冷的、陈列在图书馆或书店里的普通出版物,它们是活生生的、有呼吸的精神传承,是这些老人用生命书写,留给这个喧嚣世界最珍贵、最厚重的礼物。当我们捧读这些文字时,我们所获取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在与另一个伟大而真诚的生命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与灵魂的共鸣。

       叶尚志先生在那个春日午后对我的殷殷嘱托,吴藻德先生在病榻上因文字因缘而绽放的灿烂微笑,刘文彬先生在意识混沌中对我名字的清晰呼唤——这些鲜活而深刻的画面,早已如同被精湛技艺镌刻在磐石之上的浮雕,永远定格并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们时刻提醒着我:文字之所以能够不朽,能够穿越千百年而依然焕发生机,正是因为它们承载着创作者生命中最本真、最炽热、最纯粹的部分——那些对故乡的眷恋,对真理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以及对时代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心怀赤诚、笔耕不辍的写作者,都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抗着遗忘的强大力量,延续着人类文明长河中最珍贵、最璀璨的记忆链条。

       附:我与三位先生的文字缘深

       我与叶尚志、吴藻德、刘文彬三位先生,均因文字而结缘,这份“文字之交”,其情其景,镂骨铭心,永生难忘。

       那是2013年4月1日,同样是在上海康平路101号那座充满了岁月感的院落里,叶尚志先生(1919年9月23日~2014年12月29日)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理南啊,我的《世纪留笔》和《世纪续笔》这两本书里,有两篇关于故乡徐文藻烈士事迹和我的家史的文章,你们正在编纂的《宿松古今纵览》,如果觉得合适,可以考虑转载一下。它们关系到故乡的人和事,是不该被忘记的。”老人家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我一直铭记在心,不敢或忘。这份嘱托,终于在2021年9月,随着《宿松古今纵览》第四辑的出版,得以圆满完成。当我将载有先生心血的刊物呈送到他的家人手中,,心中才稍感慰藉,算是对先生的一份交代。

        时光流转至2021年十月的一天,我带着刚刚出版的、刊登了吴藻德先生题辞的《宿松古今纵览》第四辑,前往探望卧病在床多日的吴藻德先生(1925年腊月初一~2021年冬月二十日)。吴老是县市省三级诗词协会会员,其编著的《诗词楹联书法集》功底深厚,意境高远。当我将新出的书递到他眼前时,原本气息微弱、久卧不起的他,竟像是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坚持着从病床上挣扎着坐了起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用尽力气招呼我:“坐,坐!喝茶,喝茶!”护理他的家人在一旁看呆了,随后惊喜地拉着我小声说:“老人家这近三个月来,别说起床了,就连言笑都没有过,整日昏昏沉沉。今天您来了,他竟然这么高兴,还能说话、下床,真是奇迹!”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文字对于一位真正的文人而言,是何等重要的精神支柱,它甚至能激发出生命的潜能。

       刘文彬先生(1946年4月~2023年11月),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他的人生阅历丰富,曾在工厂里摸爬滚打,当过车工、钳工、机修工,从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助理工程师;也曾在技校传道授业,担任教师;后又供职于科委,并在县工业局、经贸委、农机局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业务上尤以机械制造及维修见长。退休之后,他毅然将精力转向了地方文化事业,热衷于宿松方志的研究与整理,倾注心血编撰了《宿松建置沿革及区划变更述略》与《宿松区划变更及机构沿革》两部力作,为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天不假年,刘先生不幸中风,意识陷入混沌,连家中朝夕相处的妻儿都全然不认,唯独对我,尚能准确无误地叫出名字。每次我去看他,他都会从喉咙里艰难地、却又清晰地喃喃出我的名字。他的妻子曾不止一次当着他和我的面,半是嗔怪半是无奈地对他说:“我为你生儿育女,同你生活了几十年,你病中我端茶倒水,悉心照料,你却一点都不记得,我这真是白侍候你了!”每每说完这话,她总是会转过身,对着我露出一个复杂而苦涩的笑容。这笑容里,有不解,有辛酸,更有对这份“文字奇缘”的一丝无奈与感慨。

       这三位先生,与我并无血缘之亲,亦非功利之交,我们之间,唯有纯粹的“文字之交”。这份因文字而结下的缘分,竟能如此深刻地烙印在生命的最深处,在岁月的淘洗与病痛的磨砺下,愈发显得镂骨铭心,历久弥新。文字之交,其重若斯,其情若斯!它以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将我们的生命紧密相连,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时刻提醒我文字的伟大与不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