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朝叙爵,在野叙齿”
廖理南
“在朝序爵,在野序齿”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原则,源自儒家礼制思想,强调不同场合下社会秩序的规范依据。其核心含义为:在官方或正式场合(“朝”)以官职爵位高低排序,在民间或非正式场合(“野”)则以年龄长幼为序。以下从内涵、应用及文化背景展开分析:
一、内涵解析
1.
“序爵”与“序齿”的界定
“朝”即朝廷、官方场合:如朝会、典礼、官方宴会等,身份等级由政治地位决定,故需按爵位、官职排列次序,体现“尊尊”原则。
“野”即乡野、民间场合:如宗族祭祀、乡饮酒礼、私人聚会等,血缘和伦理关系为主导,故以年龄长幼排序,体现“亲亲”原则。
文化根源:
源于《礼记》"乡里以齿,朝廷以爵"的记载,强调社会角色差异需匹配不同礼仪规范。
汉代《白虎通义》进一步阐释:"朝廷以爵序尊卑,乡党以年序长幼",成为后世礼仪实践的基础。
2. “爵”与“齿”的象征意义
爵:代表政治权威与社会贡献,如《资治通鉴》"治本在得人"所述,官职任用关乎国家治理。
齿:象征自然伦理与经验传承,如《孟子》"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将年龄与德行并重。
二、实际应用场景
1.
朝廷场合的“序爵”实践:
座次礼仪:
会议主席台:官职最高者居中,次高者居左(古代尚左),再次居右,依官职递减对称排列(例:奇数位时1号居中,2号居左,3号居右)。
宴席座次:主陪面对房门,主宾居主陪右侧(尊位),次宾居左侧,副主陪与主陪相对。
车驾仪仗:
马车中,尊者居司机右后位(1号位),次尊居正后方(2号位),体现等级分明。
2. 民间场合的“序齿”规范:
宗族活动:祭祀时按辈分年龄列位,如《颜真卿争座位帖》批评军将乱序,强调"宗庙上爵,乡里上齿"。
日常交往:宋代《大慧宏智揖让图赞》"既不以爵,又不叙齿"反衬当时民间仍重长幼之序。
3. 特殊情境的调和:
若官员返乡参与宗族活动,需兼顾双重身份。如明代《金貂记》载:"朝廷序爵,乡党序齿,咱得爵齿俱全",反映礼制需灵活协调。
三、文化逻辑与历史演变
1.
社会分层与礼制功能:
"序爵"强化官僚体系权威,如秦汉军功爵制、唐代勋官制度,爵位直接关联资源分配。
"序齿"维系基层稳定,通过尊老传统促进乡村自治,如汉代"举孝廉"将伦理秩序纳入政治选拔。
2. 儒家思想的渗透: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构建了"朝野分序"的理论基础。
唐宋以降,随着科举制普及,"爵"的界定从世袭转向功名,但礼仪原则未变。
3. 争议与调适:
唐代鱼朝恩恃宠乱序事件中,颜真卿以"裂冠毁冕,反易彝伦"斥责其破坏礼法,突显规则刚性。
明清小说(如《金瓶梅》)描绘商贾以财力挑战"序齿",反映礼制随社会流动而松动。
四、现代意义
1. 礼仪文化的延续:
官方会议座次、外交礼宾流程仍隐含"序爵"逻辑;春节家族聚餐按辈分入座则延续"序齿"传统。
2. 社会治理的启示:
在法治框架下,"序爵"对应权责对等(如职位越高责任越重),"序齿"体现对经验与传统的尊重。
综上,“在朝序爵,在野序齿”既是古代礼制的实践准则,亦折射出中国社会"公私领域分治"的治理智慧。其核心在于通过差异化的秩序规范,平衡政治权威与伦理共同体,维系社会和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