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宿松古今纵览
宿松古今纵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16
  • 关注人气: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镌刻在文字里的生命印记廖理南

(2025-06-24 14:05:29)
镌刻在文字里的生命印记 
 
 廖理南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康平路101号院内的梧桐树叶,斑驳地洒在地上。叶尚志先生坐在藤椅上,将两本装帧朴素的书递到我手中。这位九旬老人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嘱托我转载书中关于故乡的文章时,眼神中闪烁着对故土无法割舍的眷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字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深刻的联结方式。
        叶尚志先生的《世纪留笔》与《世纪续笔》,吴藻德先生的《诗词楹联书法集》,刘文彬先生的《宿松建置沿革及区划变更述略》,这些著作看似只是纸张上的墨迹,实则承载着他们毕生的精神追求。当吴藻德先生卧病三月不起,却在见到我时奇迹般地露出笑容;当刘文彬先生忘却所有亲人,却仍能在混沌中唤出我的名字——这些瞬间让我震撼地意识到,我们在文字中建立的情感纽带,竟能超越疾病对记忆的侵蚀,成为生命最后阶段最顽强的印记。
        这些老人用笔墨记录下的,不仅是个人经历,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叶尚志笔下徐文藻的故事,刘文彬考证的宿松建置沿革,都是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吴藻德的诗词楹联中,蕴含着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他们的文字工作,恰如文化基因的传递者,将历史的密码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等待后人解读。每当我翻阅他们的著作,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时间长河中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波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消费文字,却很少思考文字背后的生命重量。三位老人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字之交能够穿越时间与疾病的阻隔,在记忆的废墟上开出温暖的花朵。他们的著作不是冰冷的出版物,而是活生生的精神传承,是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礼物。当我们阅读时,不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与另一个生命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叶尚志先生嘱托我的那个春日,吴藻德先生病榻上的微笑,刘文彬先生混沌中的呼唤,这些画面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它们提醒着我:文字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们承载着生命最本真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真诚的写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遗忘,延续着人类文明最珍贵的记忆链。

        下面是我亲身经历的人和事:
       2013年4月1日在上海康平路101号院内,叶尚志先生(1919.9.23~2014.12.29)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我的《世纪留笔》和《世纪续笔》书中有关于故乡徐文藻和我的家史两篇文章,《宿松古今纵览》可以考虑转载一下,它们关系到故乡的人和事"。老人家的话我一直记在心中,他交待我的事2021年9月《宿松古今纵览》第四辑已完成转载
       2021年十月的一天,我给卧病在床的吴藻德先生(1925年腊月初一~2021年冬月二十日)送刊登了他题辞的《宿松古今纵览》第4辑,他坚持着从病床上爬起来笑着叫我“坐”“喝茶”。护理他的家人惊喜地对我说:“老人家近三个月没起床,更没有言笑过。是你来了,他才特别高兴。老人家是县市省诗词协会会员,编著有《诗词楹联书法集》。
       刘文彬先生(1946.4~2023,11。
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 在工厂当过车、钳、机修工、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在技校当过教师,后供职于科委。在县工业局、经贸委、农机局担任过领导职务。业务擅长机械制造及维修。退休后热衷于我县方志的研究,编撰了《宿松建置沿革及区划变更述略》《宿松区划变更及机构沿革》)中风后,连家中妻儿所有人都不认识,仅仅只是能够说出我的名字。每次我去看他,他都能喃喃着叫。他妻子曾多次当着他和我的面跟他讲,“我为你生儿育女,生活几十年,你病中我端茶倒水,你都不记得,我白侍候你了。”每每说完这话后,总是对着我苦笑笑、
        这三个人与我均是文字之交。文字之交镂骨铭心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