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文南词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状况
廖理南
宿松文南词是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孕育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IV-111),是宿松县的文化瑰宝。其历史渊源与发展状况如下:
一,历史渊源
1. 起源与传入
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或“文曲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湖北逃荒艺人通过卖唱形式传入安徽宿松,并与当地民歌灯歌灯舞等艺术形式融合,逐渐形成独立剧种。
早期雏形:1850年前后,宿松出现以灯歌灯舞为基础的灯戏,成为文南词的最初形态。盲艺人走村串巷表演“围鼓坐唱”(一人拉四胡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奠定了其曲艺基础。
2.
地域融合与定名
流行于安徽宿松、东至,湖北黄梅及江西九江等沿江地区,因吸收长江流域民歌素材而兼具三省文化特色。1959年,宿松县剧团整合“南词”与“文词”两大唱腔,正式定名“文南词”。
二,艺术特征与演进
1.
唱腔体系
分类:唱腔分正本戏主腔(板腔体)和小曲(联曲体)。主腔含文词南词平词三类,文词激越叙事,南词典雅幽深,平词古朴苍凉。
特色:现存曲牌120余种,板式包括正板慢板哭板等。男腔高亢稳健(音域高四度),女腔婉转跳跃,调式上“商徵交替”“宫羽互补”突破传统局限。
2.
表演形式演变
从街头卖唱→围鼓坐唱→舞台戏曲:清末为单人渔鼓伴奏,后发展为多人坐唱;20世纪后融入“断丝弦”锣鼓和灯戏舞蹈,形成完整舞台表演。
代表剧目早期以小调短剧为主(如《浪子抛球》《卖杂货》),后发展出80余出正本戏,如《借衣》《秋江》。
3. 与黄梅戏的渊源
文南词被称作黄梅戏(宿松是其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孪生姐妹”,其“还魂腔”被黄梅戏吸收为“阴司腔”。因黄梅戏广泛传播,文南词逐渐被边缘化,仍保留更原始质朴的唱腔风格。
三,发展脉络与现状
(1)繁荣阶段(20世纪50-80年代)
1957年:改编剧目《抛球舞》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获创作奖,并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
1980年:经典唱段《秋江》《窦娥冤》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发行,传播至海外。
剧团兴起:1931年宿松首个文南词戏班成立,1958年建立业余剧团,县黄梅戏剧团兼演文南词剧目20余出。
(2)非遗保护与挑战(2006年至今)
申遗成功:
2006年启动非遗申报,抢救性搜集老艺人口述手抄本及音像资料(如1957年《抛球舞》原始文献)。
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2019年宿松县文化馆成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传承困境:
后继乏人:专业演员不足20人,多由黄梅戏演员兼任(“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导致表演混杂。
资金与创新不足:依赖政府拨款(累计约100万元),但整理古本培养人才经费紧张;新创剧目少,农村观众偏好传统大戏。
传播局限:流行区域未突破皖鄂赣边界,受现代娱乐冲击显著。
(3)当代保护措施
传习基地建设:设立虞松峦文南词传习基地,开展“131工程”巡演(2024年)。
创新尝试:创排《巧县令》等新剧目参演省级调演;将文南词融入校园教育及民俗节庆。
学术支持:联合高校(如东南大学)调研,推动数字化保存与文旅融合。
四,文化价值总结
文南词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其价值体现在:
1.
艺术独特性:融合三省音乐元素,保留渔鼓调灯戏等原始形态;
2.
社会根基:题材贴近农民渔民生活,反映底层民众情感;
3.
剧种影响:为黄梅戏提供声腔基础,推动长江流域戏曲演进。
目前宿松县通过传习基地文旅结合等方式延续其生命力,但人才断层与创新不足仍是关键挑战。未来需强化专业剧团建设青年培养及现代媒介传播,避免这一“非遗明珠”湮没于时代浪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