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宿松古今纵览》,不影响升官发财,不妨碍生活过日子。"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悖论——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似乎可以完全脱离历史文化的滋养而生存。但紧接着的警示却如暮鼓晨钟:"血脉深处一定少了家乡历史文化的根,骨髓里一定少了家乡民俗乡情的魂。"这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真相: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不仅需要面包维持生命,更需要精神的家园安放灵魂。乡土记忆与历史文化构成了我们存在的隐性维度,它们虽不直接生产GDP,却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文化品格。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根"的文化意义。家谱记载血脉传承,地方志书写地域记忆,宗祠维系家族认同。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不仅记录河流走向,更保存了沿岸城镇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故事;明代徐霞客游历山川,其游记成为后世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珍贵窗口。这些看似"无用"的文字工作,实则是为民族文化搭建精神庇护所。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理论恰能解释这种现象——某些特定的地点、文本或仪式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使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当宿松人阅读《宿松古今纵览》时,他们不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通过文字重建与先辈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不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却为个体提供了文化坐标与身份认同。
现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失根危机。全球化浪潮下,千城一面的建筑风格取代了地域特色,标准化的连锁店侵蚀了传统市集,年轻一代的乡土认知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而非亲身体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警告技术时代带来的"无家可归感",这种感受在远离故土的游子身上尤为明显。他们或许事业有成、物质丰裕,却常常感到心灵无处安放。犹太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绘了一战前欧洲的文化繁荣,当这一切被战争摧毁后,他虽流亡海外生活无忧,却最终选择结束生命——失去精神家园的痛苦甚于物质匮乏。中国每年春运大迁徙的壮观场面,正是文化寻根冲动的集体表达,人们不惜代价返回可能已无实际用途的老屋,因为那里保存着无法替代的情感记忆与生命痕迹。
构建精神家园需要自觉的文化行动。北宋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的观点,启示我们既要珍视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又不被其束缚。具体到个人层面,可以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参与民俗活动、记录家族故事等方式主动建立与乡土的联系。社会层面上,需要改革教育体系,使地方文化知识成为必修内容;支持乡土文献整理出版,如《宿松古今纵览》这类著作的编撰;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利用数字技术让年轻人喜闻乐见。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传统文化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将茶道、能剧等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成为国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博物馆中的标本。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军事实力,更在于其文化生命力。古希腊城邦早已湮灭,但其哲学、艺术仍滋养着现代文明;犹太民族历经千年流散却能保持身份认同,正得益于他们对经典与历史的执着传承。当代中国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守护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让如宿松这样的地方历史不被现代化叙事所淹没。当我们阅读一本《宿松古今纵览》,我们不仅是在了解一个县城的故事,更是在参与中华文明多样性的保护工程。每一个地方记忆的碎片,都是拼合民族精神全景图不可或缺的部分。唯有根魂俱在,方能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保持自我,不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人曾言:“不读《宿松古今纵览》,不影响升官发财,不妨碍生活过日子……”但随后一句却如暮鼓晨钟般沉重有力:“但他血脉深处一定少了家乡历史文化的根,骨髓里一定少了家乡民俗乡情的魂。”这“根”与“魂”,轻轻两字却重逾千钧——它们是个人生命深处不可替代的文化印记与精神基因,是人之为人的全面命题中不可或缺的根本环节。
于个体而言,这份乡土文化的血脉滋养,如脐带般连接着我们与大地最初的联系。每个人皆生于一方水土,乡土文化便是我们精神生命的“胎记”。钱学森先生晚年仍对童年时杭州藕粉的滋味念念不忘;那萦绕于心舌尖上的甜香,正是绵长乡愁最朴素的符号。这种来自故土的灵魂印记,并不在于它能否带来功利财富,而在于是它无声却有力地塑造着我们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凝聚成我们人格深处最初的坐标。对家乡文化印记的守护与清醒自觉,最终指向的是对“我是谁”这一终极命题的深度回答——身份归属的明澈,正是一个人精神屹立于世间的基石。
当无数个体对乡土文化持有这份自觉与深情汇聚一处,一种更为宏大的力量便悄然萌发:它是维系社会凝聚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团结的深层密码。家乡的历史典故、歌谣谚语、岁时节俗,这些无声的符号如无数坚韧的丝线,编织着我们彼此间的认同与归属。客家人千年迁徙、万里辗转而不散其宗族文化,即是在斑驳岁月中用方言、祖训与祭礼将整个族群牢固凝聚在一起。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其起点正是这无数个体对自身文化源流的深刻理解与珍视——由此出发,地域的“小美”方能凝成民族的“大美”,从而共同绘就中华文明的斑斓图卷。
最终,每一处乡土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都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中华文明这条浩瀚大河的生命力,正来源于无数乡土支流所携带的多样基因密码。从屈原诗篇中楚地鬼神世界的斑斓想象,到王阳明心学里对南方山川灵性的深刻洞察,再到鲁迅笔下浙东风土所养育的锐利批判精神——这些深植于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质,无不以其独特的光彩最终汇入中华文明不朽的星河。当我们不知有多少地方文化如《宿松古今纵览》那样默默守护着其历史与民俗的鲜活记忆时,我们其实正是在珍惜着中华文明基因库的多样性与丰饶性。
“升官发财”的衡量标准也许浮于表面,而“根”与“魂”的失落却是灵魂深处无法填补的巨大空洞。让我们深情潜入厚重乡土文化长河中,溯流而上,寻访那远古的歌声与祖先的足迹;从这血脉深处的根源汲取滋养,我们才能真正在漫长岁月中站立得更高远,在浩荡世界中行走得更笃定。
就让每个人心中都珍藏一本属于自己故乡的《纵览》吧。当我们读懂它的每一行字,我们就不仅能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更能在血脉深处眺望故乡的星辰大海——在灵魂的版图上刻下无可替代的人文坐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