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的温度与刻度廖理南
(2025-06-14 14:09:59)
公款吃喝肆意挥霍,不仅蚕食了万千纳税人的血汗钱,更如溃堤之水侵蚀着党的形象威望与民心血肉联系。千岭乡干部违规聚餐引爆舆情后,一些地方为避风险竟干脆“严禁吃喝”,乃至连私人交往也被拉入禁区,村干部驻村食堂亦被强制熄火。此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治理钟摆现象,尖锐戳破了公共治理现代化路径上的深刻困境。
此种困境背后的根源,首先在于制度设计缺乏精准的“刻度”。许多规章仅满足于事前禁令或事后严惩,恰似只有“开”或“关”两端的开关,而缺失中间精细刻度层级标准。于是,当千岭乡事发后,“严禁”之令便如寒潮般冻结一切,原本暖心的驻村食堂便成了无辜牺牲品——殊不知此举不仅挫伤了实干者的归属感,更有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核。治理如无刻度精细之尺,徒有粗放僵化的两极振荡,则无怪乎民生成为僵化牺牲品。
此外,执行过程亦未能融入充足的“温度”。治理艺术要求我们在制度框架之内,体察人情人性的需要。浙江等地探索将公务接待融入本地食堂,推行“一餐一码”的阳光管理,正是兼得精准刻度与人性温度的巧妙融合。反观那些“矫枉过正”的做法,看似铁面无私,却是不解人心、不通世情的冷漠偏执,如同冰山一样阻隔了党群间血肉温情。
欲跳出这钟摆怪圈,治理终需回归“为人民服务”那颗永恒不变的初心坐标。制度刻度需在精准性上深耕细作,为不同层级、不同情境划出清晰边界;执行过程也要在制度框架下展现温度,以理解与尊重铺就前路。更重要的是,监督机制应从“风暴式”转为长效常态化运作,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公序良俗的日常生长。
公共治理的现代化征途,不是寻找绝无纷扰的真空乌托邦,而是要铺设一条既坚守纪律红线又维系人性温度的康庄大道。当制度刻度愈发精准,执行温度日渐充盈,监督常态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基层治理才能摆脱两极摇摆的动荡,真正稳立于风清气正、民心所向的坚实大地之上。
治理现代化,必是一门在“科学刻度”与“人性温度”间寻得精妙平衡的艺术。唯有如此,方可跨越“开”或“关”的原始困境,迎来一个纪律严明又不失人间烟火气的清朗时代。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