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宿松雨泽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佳话
廖理南
1953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乘舰前往南京途中,与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的一席谈话,揭开了一段关于宿松雨泽寺的历史佳话。这段珍贵的史料不仅展现了新中国领导人对基层民情的深切关注,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据《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安庆历史》第二卷记载,毛泽东在听取傅大章汇报宿松县群众上山求"仙水"等封建迷信现象时,突然提到:"我曾听说过,宿松后山有个雨泽寺,初一、十五进寺朝拜的香客有时达万人。"这一细节由当年亲历者、市公安局治安处姚鸿志转述给九姑派出所所长王振寰,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雨泽寺之所以引起毛泽东的关注,源于其山下白子口泉的神奇特性。这处泉水四季不涸,旱年不干,涝年不溢,富含多种矿物质,被当地群众视为"仙水"。2019年笔者所作《题白子口泉》诗云:"白子口泉龙嘴涎,琼浆玉液味甘甜。千年无改清纯质,祛病强身福寿添",生动描绘了这一自然奇观。
毛泽东听闻群众聚集情况后,当即指示公安部门要注意安全防范,特别叮嘱随行的罗瑞卿部长:"寺庙人多拥挤现象,公安部门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能让烧香拜佛引起蜂拥踩踏的安全事故来。"这充分体现了第一代领导人既尊重民间信仰,又重视公共安全的管理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公安部门经过两三个月的深入调查,发现雨泽寺香客虽众,却从未发生过违法乱纪事件,遂采取了宽容态度。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正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这段历史佳话启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保护,群众信仰需要尊重,但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毛泽东对雨泽寺现象的关注,展现了一代伟人对民情民意的体察入微,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
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为领袖的亲民风范所感动,更为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的务实作风所折服。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注:本文依据《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安庆历史》第二卷及相关口述史料整理撰写,力求客观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