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钩沉:毛泽东主席关怀雨泽寺的往事考据
——一段鲜为人知的安庆记忆
翻阅《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安庆历史》第二卷时,“毛主席首次视察安庆”一节中隐藏了关于宿松群众上山求“仙水”及主席的指示,这隐藏的史实如一道萦绕内心的闪电穿透历史迷雾,照亮了我心中深藏的线索——它印证了一段几乎湮没的口述历史:毛泽东主席不仅关切宿松迷信现象,更亲口提及过那座香火鼎盛的“雨泽寺”。
一、文本初证:党史中的“仙水”与主席批示
据权威党史记载,1953年2月21日,毛泽东乘舰离宜途中听取安庆地委汇报。当傅大章书记提及宿松部分群众因迷信上山求取“仙水”时,主席当即指示要科学引导,并对当地以“觉悟群众现身说法”破除迷信的做法表示赞许。这段文字虽未直呼其名,却为“雨泽寺”的历史存在提供了关键背景坐标——所述“仙水”,正是源于雨泽寺山脚下的白子口神泉。该泉旱涝不涸,清冽甘甜,百姓奉为“龙涎”,至今仍泽被乡里。
二、口述复活:亲历者记忆中的主席原声
更鲜活的证据藏在老公安王振寰的记忆深处。2018年冬同游雨泽寺途中,这位九姑派出所原所长向我透露:其昔日同事、曾随傅大章面见主席的市公安局姚鸿志同志亲耳听见,毛泽东谈及“宿松后山有个雨泽寺,初一、十五朝拜香客有时达万人”,并特别嘱咐随行的罗瑞卿部长:“公安要严防踩踏事故,确保群众安全。”
这一口述细节与党史记载形成互证链条:
1.
场景吻合——汇报恰发生在主席离宜军舰上;
2.
逻辑自洽——“万人朝拜”正是求取“仙水”的具象呈现;
3.
细节补充——主席对公共安全的叮嘱,彰显人民至上的执政初心。
三、史鉴新思:多元史料观照下的历史还原
此次考证实践,恰是对《方志学基础教程》史料观的生动诠释:
文字档案(党史文献)奠定事实框架;
口述见证(王振寰转述姚鸿志)激活历史肌理;
实地遗存(白子口泉、《题白子口泉》诗作)锚定地理坐标。
三者交织,方使“毛泽东谈雨泽寺”这一微小却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焕光华。它启示我们:对待历史,既不可唯文本是尊,沦为故纸囚徒;亦不可脱离实证,坠入虚无迷雾。
结语:小细节里的大情怀
雨泽寺的袅袅香烟,白子口泉的涓涓流水,最终汇入一代领袖对国家治理的深谋远虑之中。当毛泽东在长江舰上关切询问一座皖西南寺庙的盛况时,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对民俗信仰的尊重,更是共产党人“俯身听民声、实处解民忧”的初心脉动——这段沉潜七十载的往事,恰如寺畔清泉,至今流淌着历久弥新的精神甘霖。
附录:白子口泉纪实
横山脚下白子口,一脉龙泉吐玉浆。
千人汲饮不曾涸,大旱三年犹自凉。
祛病延年传古谚,民依神水解彷徨。
今人当循主席志,科学为帆济世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