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文化之火点燃乡村振兴之炬廖理南

(2025-06-04 05:59:50)
以文化之火点燃乡村振兴之炬


廖理南

       2025年5月27日上午,在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姜宜来办公室,姜局长询问我,全县关于乡村历史文化工作的史料之类的著作目前有哪几种?姜局长进而告诉我,他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重视文化赋能,从而努力让正在进行的基础建设硬件充实进精神的灵魂。后来,我从该局多个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姜局长在谋划布局具体工作时,还经常带领团队走村串巷,将散落乡野的地名掌故、乡约民谚细细拾掇,编织成乡村振兴的文化经纬。这个看似"务虚"的举动,却让乡民眼中重现久违的光彩,让凋零的村落焕发新生。这印证了一个深刻命题:文化的觉醒,才是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动力源。

        一、地名考辨:文化认同铸造精神原乡

       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将地名考据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部分,实为深谙文化本质之举。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炎武穷尽心血考察地名变迁,在《日知录》中写道:"地名之变,即世运之变。"每一个流传千年的地名,都是刻在土地上的密码。当"枫香驿"的驿道故事被重新讲述,"白崖寨"的防御智慧被再度发掘,“古雷池〞的历史被勾起过往烟云,沉睡在方言俚语中的文化基因便悄然复活。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村民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中触摸到祖先的体温,在记忆重构中重获身份认同。

        二、乡约新解:传统智慧赋能现代治理

       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发掘整理的民情乡俗,实则是打开基层治理的密钥。南宋朱熹在徽州推行《增损吕氏乡约》,开创了礼治教化的治理范式。如今的乡村治理,既要面对空心化的现实,又要化解现代性冲击带来的价值裂痕。当古老的"祠堂议事"转化为村民理事会,传统的"劝善歌谣"改编成文明公约,传统文化便成为嫁接现代治理体系的砧木。这种创造性转化,让乡村治理既有法度的刚性,又葆有人情的温度。

         三、文旅融合:文化资本激活产业蝶变

         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中,宿松县农业农村局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言:"一乡一艺,皆可致富。"那些曾被视作"无用"的文化遗存,在创意赋能下转变为特色IP。罗汉山村古法酿造的封缸酒成为电商爆款,佐坝地区濒临失传的文南词登上非遗舞台,古井冲传统农舍改造的民宿吸引着都市游客。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让文化记忆转化为经济增量,更重构了乡村产业的价值链,使乡村振兴获得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回望,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实践揭示的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创新,更是发展哲学的升华。当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遭遇现代化浪潮,唯有激活文化基因,才能让乡村避免成为城市文明的附庸。乡村振兴的本质,是重构现代人的精神原乡,是在工业化洪流中守护文明的多样性。这种以文化自觉引领的振兴之路,必将培育出兼具传统根脉与现代气象的新乡村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