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宿松古今纵览
宿松古今纵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34
  • 关注人气: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廖河古戏台的记忆廖理南

(2025-03-04 16:14:48)
廖河古戏台的记忆

廖理南
       青石阶上覆着斑驳的苔痕,像是被岁月浸透的绿绸。我踩着四百年前的足音拾级而上,藻井垂落的阳光里浮动着金粉,分明看见明朝嘉靖年间的雕花雀替在光影里翕动,那些牡丹纹、云雷纹,原是凝固的时光在呼吸。

       台口两侧的抱柱还留着深浅不一的抓痕。老辈人说,1566年间第一场《董永遇仙》开锣时,有个痴儿要冲上台认七仙女作姐姐,被乡人七手八脚拽住,指甲在漆柱上划出道道月牙。如今这痕迹里生出暗红的菌斑,倒似凝固的血泪,洇着代代看客的悲喜。

       记得春夜跟着祖父来听《罗帕记》。露水打湿了台下乌桕树的叶子,台前悬着的羊角灯在风里摇晃。旦角的水袖甩过雕着"渔樵耕读"的隔扇,忽地卷起半幅残破的纱幕,露出后面斑驳的"嘉庆三年重修"字样。那时不懂,为何老班主总要叮嘱琴师:"弦子莫压了梁上的燕语"。直到某日惊觉,那些在斗拱间筑巢的紫燕,原是最忠实的听众,秋去春来,衔着戏文南北迁徙。

      前些年重新修缮时,老师傅揭去台面三层桐油灰,最底下的杉木板竟沁着暗褐。镇上的百岁阿婆颤巍巍拄杖来看,说光绪年间唱《白扇记》,演到渔郎哭母那段,台下妇人的泪打湿了半座戏台。如今新换的台板特意留下三块旧木,裂纹里还能嗅到咸涩的海风——那年徽商沿长江带回的芜湖铁画,正悬在后台粉壁上,与黄梅调纠缠成另一重山水。
        暮色漫过万字锦窗棂时,常看见穿汉服的姑娘举着油纸伞徘徊。她们举手机拍摄描金彩画的间隙,檐角的嘲风兽正将碎金般的夕照,一寸寸收进生铁铸造的鳞甲。忽然有孩童脆生生念起《打猪草》的戏词,惊飞梁间栖燕,扑棱棱掠过"阳春白雪"的匾额,那四个褪了金的字,便在扑簌簌的羽影里重新鲜活起来。

       延伸阅读:《宿松古今纵览》第7辑中 陈洁先生撰《廖河古戏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