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高氏探源与发展高嗣照
(2024-07-03 16:05:13)
据有关统计:高姓在当代中国,约有1710万余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068%,为中国第十五位姓氏。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由的典籍,先秦时代的《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可以看出高姓出现于远古时代,而且出身于贵族为黄帝的大臣。然后,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同六世祖族兄高谅编纂《亲表谱录》四十余卷。《隋书·经籍志》所录《后齐宗谱》一卷和《新唐书·艺文志》所录《齐高氏谱》六卷。隋唐时期官修《高氏小史》。《赣吉高氏联修族谱·序》记载:春秋子羔公始修《高氏世宝》,北魏高允又修《高氏世传》。唐崇文公命甥韩愈续修《高氏世宝录》。北宋司马光奉高太皇太后懿旨续修《高氏世宝实录》。此谱世系以民间传说逝于吉水皈仙的唐将南平郡王高崇文及其兄崇武为始祖,自崇文以下世系颇为完整。称渤海堂,是崇武一系,包括高怀德后裔;称南平堂,是崇文后裔;称渤海郡,则是两派统称。
春秋以后,史书对高姓的形成及世系均有了一致的记述。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高氏出自姜姓,为西周初年的封侯齐太公姜尚姜子牙的后人。姜姓则源于炎帝。因生长在姜水,就以姜为氏。姜水即岐水,在陕西省岐山县西,源于岐山。
商末周初时的姜尚,则是炎帝诸多后裔中的一人。姜尚又叫吕尚、吕望,姓姜,名子牙。姜尚以其博闻、足智、多谋被周文王任用为太师,后帮助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姜尚因功勋卓著被分封到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建立齐国。姜尚为齐开国之君,被尊称为齐太公。
齐国从齐太公立国到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姜齐政权六百余载,传十九代二十七君。齐太公下传六代至齐文公姜赤,赤生公子高,高的孙子傒,为齐国上卿,齐恒公即姜太公的第十世孙姜小白当上了国君以后,因姜傒的拥立之功,作为奖励,齐恒公命堪以其祖父字“高”为氏,并将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作为傒的采邑。高傒死后被谥为敬仲,世代为上卿。高傒的后人遂以高为氏,所以高傒当为高姓之始祖。
高姓形成以后,繁衍发展迅速,高傒高敬仲之后裔,成为高姓发展的一条主线。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敬仲生庄子虎,虎生顷子,顷子生宣子固,固生厚,厚生子丽,丽生止,奔燕。十世孙高量,为宋司城,后入楚。又十世孙高洪(高傒第二十六代孙),后汉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子孙枝繁叶茂,世代为官。高氏中的“渤海”堂号即源于此。高傒的六代孙高止,又“止,字子容,奔燕,共子竖不得立,齐人立恭仲之曾孙酀为高氏后。……酀之后不为无人,至孔子弟子高柴,孟子弟子有高叟,出六国时宜,皆为高酀裔孙。”
高姓家族到南北朝时期空前发展,渤海高氏高隐率族人从蓨县迁至幽州,子高庆官至太子詹事、司空,孙高泰任吏部尚书,曾孙高湖三世都仕于北燕。高湖三子高谧生子高树生任镇远将军,官至大都督,居住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西北,死后被追封为冀州刺史,渤海王。渤海王高树生子高欢为北齐王朝的奠基者。据《北齐书》记载,高欢次子高洋少有大志,沉敏过人、外柔内刚、果敢能断。公元550年加封齐王,拜国相。同年废去东魏孝静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年号天宝,史称北齐。北齐立国共28年,称帝者8人,高氏宗亲嗣孙有49位封王。北齐高氏成为王姓。
隋唐时期,高氏家族进一步发展。渤海高氏经过北齐的发展,在北方成为少有的几个望姓大族之一。渤海蓨县人高熲,少时聪敏、善于辞令。隋建立以后,官拜尚书左仆射,封渤海郡公。589年隋文帝以高熲为元帅长史,一举攻下陈国。高熲因功勋卓著而被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高熲文韬武略,明达世务,当朝从政20年,朝野推极。隋炀帝继位后,侈靡荒淫,高熲因劝谏而被诛杀。高熲死后,其长子高盛道,为莒州刺史,被发配到柳城,今新疆鄯县西南鲁克沁。三子高表仁,被发配到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
高氏于唐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不足三百年的时间里,前后有5位高氏做了宰相,同时高氏又有两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唐初,渤海高氏有高俭、高冯两人官至宰相。高俭,字士廉,北清河王高岳之孙。唐初,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在当地兴学堂、修水利,使益州很快富饶起来。入朝以后,封许国公,任吏部尚书。唐太宗即位以后,升任尚书左仆射。贞观21年(公元647年),病逝于家中,享年71岁。高俭在相位十多年,为太宗李氏唐朝做出了贡献。他留给后世且较有影响的是他编制的《氏族志》。
另据《新唐书•高智周传》、《高郢传》、《高璩传》记载:唐高宗李治时,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高智周官至宰相。高氏另两位宰相在唐中晚期,分别是高郢、高璩。高璩为高俭第七世孙,其父高元裕官至吏部尚书,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封渤海郡公。宦官高力士护卫唐明皇数十载。
高适为唐朝杰出诗人,沧州渤海人,后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因熟悉军旅生活,所写边疆诗,意境雄浑,情调苍凉,《燕歌行》为其绝作。著有《高常侍集》。
宿松高姓从明万历己卯年一修家谱至今,已十修宗谱。据一修谱至七修谱序、谱文及《高氏本源表文》记载:“此何承灭,高士廉所以有著,而许敬宗邓名世不能无辨也。高之得姓,启自高阳,路史所载,斑斑可考。但谨按氏族高本齐太公六代孙,文公子高之孙傒,以祖名字为氏,传至蜀中唐节度使崇文之后,世居成都之崇庆,又凿凿可据。”宿松高氏,据一修《初次谱序》记载,为崇文公后裔世家蜀之成都崇庆。
据《新唐书·高崇文传》:“高崇文,字崇文(745-809),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全吾将军。吐蕃三万冠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校战,佛堂原大破亡,封渤海王。”
关于崇文公世家据《唐·高行晖墓志铭并序》记录得非常清晰:“高氏出于炎帝,自四岳至太公,从其封姓吕。自太公至敬仲,以父字为族,曰高。敬仲十代(25代)孙洪光武时察孝廉,孝明时为渤海太守,乃击族望。高洪十代孙高隱,晋末避地幽州,为玄菟太守爱处子孙高隐,以雅志沉静,旷怀竦远……,生北燕司空汶汤侯高庆。高庆五代孙普武兴王,豫州刺史太宰,详于齐史。太宰六代而生尚书……,公名行晖,字行晖,本郡之潞县人也。曾王父道镇军大将军,试殿中监。王父艺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上柱国。父夔,朝请郎试梁州司马,赠梁州都督。芳猷盛绩,无代无之。”
按以上墓志记录及有关正史资料考证崇文公世系应为:高隐;高庆;高泰;高湖;高真;高徵;高归义;高普;高瑗…高同;高道;高艺;高夔;高行晖;高崇文;高承简、高承明(高承恭;高骧(简子)、高骈(明子);高四十三郎(骈子)(高劭、高济、高漠高琼、高杰;高俞;高浔。且世代为官功勋卓著。
宿松高氏祖一公大本,源自崇文公,但自唐末至明末时隔500年,派系待考。
据《高氏宗谱》记载:“祖一公,讳大本,号梁津。生于元成祖大德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殁于元至顺帝至正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登元文宗至顺进士。授淮南行省都事。居安庆府治西门外,现安庆飞机场。为宿松高姓一世祖。二世祖瑞甫公,讳应凤,号梧冈。生于元泰定帝元年正月二十七日。殁于明太祖洪武十九年五月初五日。应元贤良科举人。任皖提领副使。此时,正值元末政治府败,旱涝灾害频繁,起义军烽火四起,时代飘摇。
从史志与族谱记载:宿松高姓源于名门旺族,世代读书取士,文功武治,朝朝为官。因为元明改朝换代,而宿松高氏一、二世祖均在元代安庆府为官,明朝建后,洪武初,三世祖仕贤公,讳元,号益轩。生于元顺帝至正六年八月十五日。殁于明成祖永乐十年十月二十日。不得不从安庆府治西门外,携妻带子迁居宿松县城泰定坊。仕贵公,讳贞,号达轩,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六月初六。迁居住宿松县城熙和坊。四世祖德中公、德庸公随父迁松,蛰居县城,继承祖德,晴耕雨读。五世祖有世茂、世华、世荷三公中邑庠生秀才功名。又据《高氏宗谱》记载:五世祖晖公、曜公热心公益。以唐县令张何丹因旱躬祷,卒于雩坛,原系蜀人,有同乡之宜,共出熙和坊隙址,更立一庙,曰:“张公行祠”流传至今。
县城东面弹子山苍翠欲滴,风景秀丽,山南面的白杨河自东向西流入龙湖。弹子山下有一吉地状如骆驼卸宝。据《高氏宗谱》述:“祖一公膺荐拔,瑞甫公举贤良,知崇庆为书香望族矣,丁元末之乱,侨寄皖城,移居宿邑,意必以生聚为急,而诵读为缓。”至六世祖高毂公,字万瞻。生于明宣德九年八月五日。治诗书,中邑庠生秀才功名。文昊公厌居闹市,从县城迁居弹子山下,背靠青山,面朝白杨河,向水而居。在弹子山下置水田三十三亩,九十九丘。耕读渔樵,去世后安葬于骆驼卸宝。文昊公之子,七世祖高至公,字瑞臣,居弹子山,高域公,字宏开,居县城北门,及高仁公字以德,居熙和坊,三人勤治诗经,再中邑庠生秀才功名。至明朝嘉靖时期,第八代祖,宿松高氏繁衍男丁共48人,而读书取士的有11人,近高姓男丁人口四分之一。他们分别是邑庠生秀才高嵚、高岑、高崑、高麒、高寛、高岱、吏员高仑、邑廪膳生高锷、国学生高巍、弘治岁贡湖广桂阳县训导高嶙,嘉靖贡生山东济阳县主薄高岳。
宿松高氏自明洪武初年,三世祖仕贤、仕贵公兄弟二人由安庆迁宿松县城,至明代嘉靖百余年,已繁衍至第九代,男丁共78人。九世以房族分为二十一股。从县城东门和南门,己陆续迁居弹子山、长铺镇、华亭镇、凉亭镇、河塌乡、佐坝乡、千岭乡、九姑乡、许岭镇、下仓镇、复兴镇等,全县各地。江西彭泽县、鄱阳县也有零星分布。
公元2010年,宿松县城镇化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弹子山东西南面的原弹山大队、弓箭大队、前山大队,1992年撤并后改为玉龙社区、龙井社区祖居的自然村庄,实行统一拆除,迁居东北新城。2015年至2024年间,弹子山高家大屋祖居273户1372人,高家小屋42户202人,李家大屋高姓12户66人,分别由弹子山东南面祖居的自然村庄统一拆迁,安置到松兹街道新城各安置小区楼房,分散居住。2021年底,宿松县人民政府将原孚玉镇玉龙社区、龙井社区,原五里乡五里村、牌楼村行政区划重新整合,新设置为松兹街道。
宿松高氏族宗派,十世前皆从字旁。从十一世至十五世取宏、如、秉、其、凤字派。至十六世增立派文,载入谱牒:“行修学积,正治荣昌,宗嗣衍庆,长久发祥,贻泽增厚,逢时耀光,和声鸣盛,常守纯良。”八修族谱与黄梅刚方公世系合修共为二十二股。宿松高氏历来称旺族,现传至29代久字辈,有人口20000余人,男丁一万余人。
《高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间九世族民少数移民山东。后又有族民陆续迁江西九江彭泽等地。清康熙时代和乾隆十九年至五十年(公元154年至185年)我族十八世族民开始部分移民至陕西商洛地区。现分布在镇安、旬阳、紫阳、安康等县星散而居,共繁衍2000余人。
宿松高姓共有两大分支,均为崇文公后裔。另一支为祥股始祖高祥七,元朝携子高玉均由江西彭泽上潦洪迁居宿松葫瓢山下,今长铺镇荆安村高家屋,已传至26代。部分迁下仓镇、汇口镇,人口约2000余人。
渤海家声,金镜世泽。宿松高氏二修族谱,通族公立《家训八则》:“敬祖宗,敦孝友,务勤俭,读诗书……。”姻亲清·翰林大学士、宰相张英,为二修《宿松宗谱》作序。盛赞我族家风:“男修六行,女重四德,勤俭耕读,以克厥家,仕则为与朝之鸣,凤隐而不发,为盛世之良民。”
高氏族居宿松600余年,可谓英才辈出,名士荟萃。据《宿松县志》和《高氏宗谱》不完全记载,至民国三年(1914年)七修族谱二十二世:有进士、举人、贡生、邑庠生、国学生共130余人。有国子监学正、典籍省布政司理问、士品宦官百余人。其中有正三品官员1人,六品官员以上16人,知县、县丞、主薄10多人,县训导、教谕7人。弹子山高大屋高见一女生子浙江、福建巡抚罗遵殿,清政廉明,被朝廷诰封一品夫人。七修以后,宿松高氏更是人才辈出,星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