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宿松古今纵览
宿松古今纵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34
  • 关注人气: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人耶?奇事耶?

(2024-01-06 09:36:02)
奇人耶?奇事耶?
——改革开放需要有毒蛇在手,壮土扼腕的精神

李克强
 http://a1.qpic.cn/psc?/V53IpUW747Gjqj3T5R4i1vmJGk0y0Xqg/ruAMsa53pVQWN7FLK88i5nY3R.ypzSdO07nHClkGhnF3RcdQsEPyvnDgFJ8aUzozr0k4LLjE1b3.z0PWTiw36zTHqofSkROMJz5B*P6HLcQ!/b&ek=1&kp=1&pt=0&bo=bwMvAwAAAAABB2A!&tl=3&su=0118357538&tm=1704502800&dis_t=1704504937&dis_k=25665d2043b4bf6adbc536f63970212c&sce=0-12-12&rf=2-9
       2023-06-02
早上,李克强先生(一九三三年二月初五日生)登上六楼来到我家。
      前几天,他把专门为《宿松县志主编状告副主编名誉侵权案实录》作的《序》给了我。今天来,是就《序》中几处表述与我作些交待。
      老先生腹笥五经,眼界胸怀格局见识远在常人之上。他除了耳朵有点背之外,记忆力、思辨力、反应力、表达力等仍然很好。一个九十一岁的长者,如果没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不会自我找事费力费神地提刀捉笔舞文弄墨的。虽然文章从宏观上展开得多些,甚至有点游离于事情之外,但我还是十分尊重他的意见,实录刊载。


        廖理南和廖道安是北浴老乡,又是本家侄子和叔叔的关系,在续修二轮县志期间,同在县志办公室工作。廖道安任主编,廖理南任副主编;这样的人际关系,应当工作协调,不会有矛盾碰撞之事。但事实呢?由碰撞到对簿公堂,且一而再,再而三,闹得沸沸扬扬,岂不是奇人奇事?
       我曾经规功过廖理南:"没好休,便好休,其间何必一一苦追求?"他是一头犟牛,规劝不了。
       我深知我国修志之事的来龙去脉,且做了读报笔录,现公布于公,便于大家深层了解。
      上世纪1980年代初,在胡乔木、习仲勋、曾三、邓力群的倡导和支持下,全国掀起了新一轮修地方志的热潮。修志要用档案,但挡案涉及保密问题。
       1983年9月,中国社科院党组在提交中宣部的《关于地方志工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中强调:"请各省、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门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要求“新编地方志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充份反映我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辉煌成就",同时"要求编写地方志一定要重视保密工作”。中央和国务院明文规定的保密条例必须严格道守,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保密,尤其涉及国家核心保密,均不得载入史书。关于国际情报斗争尖锐复杂,为了防止泄密,新地方志限于内部发行,严格控制印数。"地方志编辑定稿后,必须履行审批手续。省地市县志经各类编篡委员会审定后,凡涉及党的方针政策,涉外等重大问题必须请省市委批准,县志或相当县的市志,须报上一级党委批准。凡涉及保密范围的问题,须经各级地方保密委员会审核。"
        1985年4月19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提出编纂地方志要"在政治上和中央保持一致","必须注意保密工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的保密条例,必须严格遵守","各地各类志书定稿时各级编纂委员会必须严格审查、严格验收手续。凡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和保密重大问题,必须送当地党委审查。县志涉及上述问题,应送上级党委审查。"新地方志出版工作由各编纂委员会同党委宣任部门统一安排,出版时必须严格审批手续。"同时要求,关于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的记述,要遵守宜粗不宜细的论术原则。"地方志指导小组定期向中央国房院反映情况,对修志中涉及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及时请示报告。"
       1988年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同年11月9日中国社科院向中宣部提交《关于新编地方志公开出版的报告》,提出保密法的实施,"这使各地新编地方志在保密工作上有了明确的准绳",建议对1983年提出的《关于地方志工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进行修改:省志经省党委或政府审查、批准,并报省地方志编委会验收同意后,亦可以公开发行。次年1月28日批复同意该意见。但表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决定地方志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不必一刀切。"
        基于这种情况,大部分新编县志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由于修志目的:"反映辉煌或就"在思根上和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关于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的记述还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对修志涉及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还要遵守保密规定,修志后要经过层层审查。"怎么办?中国地方志专家仓修良先生提出"微言大义"(愚按:这是孔子作《春秋》的法则:一字之亵·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如《春秋》首句:"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跟公叔段是兄弟关系,用"克"字·表示大义乖违)1990年出版方志:"不记载、含糊其辞、"尽星减少"面世。安徽省元为县在县志中弄了假。
       有比较客观的《通渭县志》,不仅介绍了该县大饥荒的情况,列出死亡数字,并多处提到"人相食",其他县则少见。根据该志主编张尚质透露:"当时县委书记在审查志稿时,曾把我找去,间及三年困难时期所发生的事件,有志稿中记载的那么严重吗?他就将当年有关档案,搬给书记看,看到志稿中所记载的是有根有据,于是他签了字。"张是当年《甘肃日报》记者,灾后随省委工作组到通渭放粮,写了通渭当时饥荒死人的内参。当时他回到家乡路边由里到处是死人,遍地白骨无人收。张尚质所在的村,人饿死了三成,他一家就死了三口,所以在编修志书时力求反映真实情说。由于主编的特殊,加上领导相对升明,所以才有了不多见的《通渭县志》。
       愚按:如果不追究侵犯人权的历史,不谴责对人权漠视,是大错特错;揭露和批判历史上的侵权,表示一种不许重复的决心,一种改进现实的自我努力。引用长篇大论的文字,是对"得好休使好体"规劝的回答的根据.虫蚁之辈,何敢妄言,特别是大事情。当然啊,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事实俱在,人人皆知,领导难当,办事人更难啊!http://a1.qpic.cn/psc?/V53IpUW747Gjqj3T5R4i1vmJGk0y0Xqg/ruAMsa53pVQWN7FLK88i5pjnRoLRHZZvWmAZzGB*9T7wWisDKW4dPWAyBPw94PzyOFFVgrPKrkSO6UgF54SXl0Ur4jolcuDLt2MuiInCLhY!/b&ek=1&kp=1&pt=0&bo=QAZVCEAGVQgBByA!&tl=3&su=1190237858&tm=1704502800&dis_t=1704504937&dis_k=15153f9af3311b1d01e7d6ff68099bec&sce=0-12-12&rf=2-9
        对廖理南、廖道安之间事情一议。
        据我推测.我县对于修志之事和人选问题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廖道安供职于县政协办公室,为人谨慎.其父廖广由老先生是抗战时期陕西大学历史系毕业生,是史学专材,1980年代,我县旧志交给他处置过。县委把我县修志重担交给廖道安桃,是顺理成章之事:再配上思想活泼勤于笔耕的廖理南当副手.应当是比较合乎理想的修志好班子。从事实看,身为主修的廖道安,有主编的操守,努力工作,志书稿交县委审查通过,出版面世,算是完成了任务。至于他在工作方面有欠缺,是另外一回事。
        但主编与副主编之间矛有碰撞,作何种解释?是小人物意气用事吗?不是。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之争吗?也不是!到底是什么?允许我捅破天空:是改革开放涉及深水区与浅水区的矛盾的表现,从此书公布的材料足以为证。
      历史是科学,不是胜利者的猎物,也不是它的宣传品,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公共记忆、集体的财富。“学术乃天下公器",而非权者的“神器〞,正因是公"器",史家之真,有着复杂多面的存在。当代史学家郭世佑先生提出:历史学家应该有历史观念:史实归真,人物归真,史论归真,史评归真。他并且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一),从事实出发,任何先入为主的是非、好恶、优劣,主次观念,都无条件让位于实事;(二),从历史条件出发,既不作超时空的道德苛求,或漫天飞舞的无类比附,又不以简单的历史结局去推导历史进程,充当胜利者的宣传品。(三),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既摈弃历史虚无主义,又不以任何个人与团体好恶和利益为依归。(四),从历史潮流出发,不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意念所左右。
       一言以蔽之:不要把学术和政治一锅煮!
       廖理南是牛人,他的史学观与我在这里所引用的郭世佑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工作能力强,做事有一股牛动。且从《宿松古今纵览》这本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丰富史料的书看,组稿、编辑、印刷出版,全部由他一人操办;他视野广阔,总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些:当语文教师时,独办《习作评点》,想把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小培养出来,谁做过这样的事?!他别出心裁,办《理南文论》,有踏雷之嫌,谁有这样的勇气?修地方志,想多留点实际材料给后代子孙,让后代人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他遵纪守法,但不善于守陈规旧习,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可惜,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中缺少这样的人才。他不是奇人?跟廖道安之间碰撞不算奇事?!
        值得敬佩的,中共宿松县委,我的父母官,有民主作风,有法治理念,对于二廖碰撞对簿公堂之事,没有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使廖理南成为廖理南——直立的猴子!
        我生于战争年代,长于运动年代,已年过90,深有"饱经寒冷知春暖"的感慨。此刻,我还能再说什么呢?!
                                                                                                           
                                                                                                                                            2023年5月初稿,10月23日加进了手写的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