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乐平县志》中记载的宿松人一一金忠士
(2023-08-04 17:27:39)
标签:
历史 |
2023年3月6日,曾先后担任过县文化局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张向荣先生把他看到的江西《乐平县志》中记载的宿松人一一金忠士的材料转发给我:
乐平历史概览·史事之四十八
金知县七载德政
一、捐俸治水(公元1593年即明代万历二十一年)
乐平历来水旱灾害常发,在封建社会,一些有作为的官吏来乐赴任,都会把治理水患、利兴除害,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如1987版《乐平县志·大事记》载: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
知县金忠士督修水利,全县共修水利工程十座;金自捐俸银修筑一座,名‘何家塘’。”
乾隆县志在《食货志·水利》中述:
“万全乡(今涌山)
“四十都(辖流槎、厚田、长源一带)
“何家塘禄源村,近三十丈,阔十五丈,灌田一顷一十亩。万历癸巳,知县金忠士捐俸修筑。”
金忠士(安徽宿松县城关人),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授乐平知县,任期有七年之久。“七载勤据,操行如一日”,整风肃纪、兴办学堂、捐俸治水、主修县志,均“有功绩”,其任中所办的“洎阳书院”,后人以其号更名为丽阳书院。
金忠士率民修筑的水利设施有:
长城乡六都的东源陂;
金山乡十都的中山陂、汪家陂;
乐安乡十五都的画陂;
永善乡廿一都的黄源陂;
静理乡三十四都的石嘴陂;
三十六都的杨岸陂与白水藕塘;
三十七都的高圳陂与月湖塘。
二、输谷储粮(公元1594年即万历二十二年)
为储粮备荒,灾年赈济饥民,据史志载,乐平在宋神宗时期于登高山下就建有官办的常平仓。历代官吏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亦重视并鼓励民间储粮备荒,以补官仓之不足,解“一遇岁荒动辄掣肘”之忧。明代万历年间的乐平知县金忠士,就极力“劝率良平听其自愿输谷建仓”,于是,在城区各坊隅及乡都就建有社仓多座。
在鼓励民间建仓储粮中,金忠士带头捐出俸金购谷储入粮仓。据乾隆版《乐平县志·建置志》记载,金忠士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在城区各坊都带头捐谷入社仓:
“中隅常平社仓……,本县知县金忠士捐俸输谷一百石,又率义民……”
“东隅常丰社仓……,本县知县金忠士捐俸输谷一百石,又率义民……”
“西隅常登社仓……,本县知县金忠士捐俸输谷一百石,又率义民……”
“南隅常盈社仓……,本县知县金忠士捐俸输谷一百石,又率义民……”
“城外南隅常亨社仓……,本县知县金忠士捐俸输谷一百石,又率义民……”
“北隅常裕社仓……,本县知县金忠士捐俸输谷一百石,又率义民……”
金忠士(1592--1599年任乐平知县)
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号丽阳,安徽宿松县城关人(《乐平县志》载为休宁人),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即于当年十月授乐平知县,任期有7年之久。旧县志称其“七载勤据,操行如一日”,因其“有功绩”,1599年召为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浙江、河南三省。万历四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位列四品),后卒于任中。
乾隆版《乐平县志》评述金忠士“英敏有德,威治行务,整大纲不尚繁琐,士庶与行,人人咸知自爱”。即讲其治理乐平时,恩威并重,德治与法治并举,制定并健全法规条令,使官吏与普通百姓皆自觉执行,人人自爱自重,引来社会风气大变。金忠士在乐平还有一大治绩,即1987版新修《乐平县志》在大事记中所载“知县金忠士督修水利,全县共修水利工程十座;金自捐俸银修筑一座,名‘何家塘’。”
金忠士离开乐平后,对其在邑德政、功绩,“乐邑士民不忘,申请祀之学宫”,列入名宦,常年祭拜。
旧县志记载金忠士捐俸输谷
编者注:金忠士
万历壬辰翁正春榜,授江西乐平令,行取御史巡按贵州、浙江、河南,历升延绥巡抚,卒于军,赠兵部侍郎,赐祭葬,恩荫世袭锦衣卫。祀乡贤。
一一道光八年版《宿松县志》卷十八 选举志一
进士
前一篇:方公妙清其人其事
后一篇:皖江地域历代仕族与文化群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