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公来宿松与明代重大历史事件有关。1399年明政治舞台上风云突变,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发难,挥师南下,企图夺取刚刚即位一年的建文帝的王权,就在燕王准备挥师之际,他的著名谋士僧道衍曾请求燕王:兵下京城(今南京)之日,有一人必不肯降,请勿杀之,杀之,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这个被称为读书种子的人,就是明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明史>说他"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南争相传颂”。后人甚至称他为"有明之学祖(《明儒学案)卷43),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因书斋名"正字",故世称正学先生,他的曾祖父在元朝曾任勤县县学教谕,父亲方克勤是当地名儒,元至正十七年(1357)(丁酉)方孝孺生。
方孝儒六岁入学,十余岁时已好学成癖,心无旁鹜,足不出户,成天闭门读书,读书每有所得,则神融意畅,忘乎一切,乡邻呼其为"小韩子",他却不钦佩韩愈而是崇拜古代圣贤,辄以伊尹周公自望,以辅明王,树勋业,视管(仲)萧(何)以蔑如也,其志早就不同凡响。
方孝孺十二岁的时候,明王朝建立了,新王朝之建立,给汉族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洪武三年在家垫居的方克勤应征赴试,被朝廷授为山东济宁知府,他随父至济宁,所作所为,都是为将来"辅明王,树勋业"着想。
洪武九年(1376),方孝孺来到京师(南京),以文章求见宋濂。他那酣畅的文章,横溢的才华,深得宋濂垂青。宋乃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以道义文章饮誉海内,为士大夫所景仰,时官学士承旨知制语。
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明太祖病逝,年青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惠帝,他久闻方孝孺之贤,登基伊始,即派特使接他回朝,先任翰林博士,旋升侍讲学士,预经筵,备顾问,日侍左右,甚为倚重。
正当方孝孺辅明王、建勋业,大力推行新政之际,明王朝祸起萧墙,"靖难之役”爆发了。
建文朝的削藩举措,威胁了燕王的地位,早就凯舰皇位的朱棣,终于兵戎相向。建文元年(1399)朱棣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公开在北平起兵,号称"清难”,挥师南下,一场争夺皇权的战争开始了。激烈的鏖战持续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军攻克京师,与此同时,宫中起火,惠王被烧死,燕王入城,揭榜殿廷,齐泰、黄子澄、方教孺等五十余人为"奸臣",方孝孺等下诏狱,6月17日,燕王即位,是为成祖,成祖也素重方孝孺名,想利用他收揽人心,屡欲征用。均被拒绝。
一天,朱棣派人从狱中将方孝孺提来,只见他一身缟素,悲切之声响彻大殿。成祖从椅座上走下来,婉言对他说:"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质问:"成王安在"。成祖答:"彼自焚死。"孝孺又厉声问道:"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狡辩说:"国赖长君"。孝孺又反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无言以对,吱唔地说:"此联家事。”他教左右取笔札放至方孝孺面前,对他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成祖见他不屈服,立即恐吓道:"独不畏九族呼?"孝孺大声说:"便十族奈何?"成祖还要强迫他草诏,孝孺取笔大书:"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成祖大怒,又将他投入狱中。
为了迫使他就范,成祖令将其亲属全部抓来,如果孝孺不屈从,就当场将他们杀戮,但孝孺仍骂声不绝,成祖勃然大怒,令武士用刀抉其吻、剔其舌,顿时鲜血如注,孝孺仍含血喷成祖,成祖怒不可遇,终于下令将其碟杀。接着将其九族杀尽,为了凑足十族,又将他的朋友、门生并为一族,皆碟于市,仅此一狱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以至于滴成荒缴死者更不可胜计。
诗曰:
孝孺何苦太英豪,思念故主不草诏。惹得杀身飞来祸,诛连十族不轻饶。
文武兼备清高士,可惜冤血满霜刀。满门英烈昭日月,忠君身价比天高。
家公之父乃孝孺之弟,时官河南,为一方元戎,同时被杀害。其子妙兴、妙忠、妙清潜逃宿松,访其远祖居沙塘坡遂家焉。御史大夫齐泰为靖难之役之"远凶",方、齐志心一也。故齐人迎方家公于此地,亦齐姓子孙不忘风雨同舟之旧谊也。
方家公从洋普庵到五里畈齐姓族居之地后,何处莫基、颇费神涉,多方考察,定于龙阳之首。
县秀河,起源于松塘境内的横山西麓,经王李冲出黎家口,至库钱畈,穿李家大屋与小屋之间的田拢,出白杨桥,绕五里畈庄前,西向入高石港,港内有一潭,日桃花潭,进入龙湖。
另一支流,曰清河,发源于李家大山,出龙阴坦,经何家冲,走殷杨二湾,直入五里畈、与秀河汇合,注入龙湖。
清秀二河,河水奔腾,势若两条长龙,盘旋起舞。双河汇合处,有圩曰龙珠圩、相传古时一天大雨,雷电交加,红球地上滚动故名,此处平畴远风,良苗怀新,风景秀丽,乃建宫之宝地,齐人于清末洞冶十一年(王申)立家公祠于此。
站在宫门口往前观之,有两山相连,一曰丹凤展翅,一日神龟入潭、庙左有一山,形似悬钟,名曰钟山庙,右有一山,形似大鼓、钟鼓和鸣。
一方土地养活一方人,一处圣地敬供一尊神,家公居此,于当地人民群众享安乐,共患难、天地合一,人神合一,岂不善哉!
方家公请到此地,大有显神灵之事,颇具传奇色彩:
1、基址选择:多处选择,定于 畈
中某丘田里,田主齐某,拍案怒曰:"是我的自家田,我不卖”,话音刚落,某即翻身倒地双眼紧闭,口吐白沫,两手乱抓,指头磨破,人事不知,其妻当即跪拜求情,谢罪,公画符烧之冲水饮服,饮后即愈,某即翻身顿起,叹曰:真灵,愿送公,分文不要。
赞曰:拍按怒公公显灵,突然欲死死回生,指头磨破心诚服,愿送不收半分文。
2、民国二十二年,开工做庙时,砖、木运到场,无人看夜,一晚夜深十二点左右,有人偷树木,,深夜在床起驾,走到庙基,民众随之,不知何事。公曰:偷木者被大风吹倒,木留人去,在离庙三百多米路边,验之,果有杉木两根。问是何人,公曰:他二人相戏耳。
赞曰:三更偷盗潜行踪,二人今夜试家公。大风吹倒惊破胆,方仙果然有神功。
3、民国二十九年秋天一个夜晚说什么武降魔,观者甚众,忽然狂风大作,阴云四合,大雨骤至。公曰:"大家休动。"
手拿朱笔点点画画,顿时,风停雨止,云开月出,复现晴空。
赞曰,仰观长空雨倾盘,观众哄动避雨淋。公叫父老休要动,朱笔点画月更明。
4、民国三十年年初,公在九姑起驾,某双拳向桌上一放,问公曰:"猜我手中何物?"公将某双手一按,曰:"这手是黄烟,这手是石子”。开拳视之,果如公言,公曰:"汝有灾也。”某却不信,一月后,某在复兴、洲地下闸大王庙被日寇凌迟处死。
赞曰:双拳问难判得清,黄烟石子已分明。指破迷途何不信,果然日后祸临身。
世间事,内在玄奥,愚者不察,觉者先知,不得不信。
5、五里畈方圆千亩良田,全插水稻,盛夏季节,水供应量甚大,过去无大塘、大堰贮水,天久不雨,对以水稻为生的农民威胁甚大,在靠天吃饭的年月,无可奈何的农民只得求天公保佑,时降甘霖,当未能遂愿之时,只好求公。民国二十三年夏天,此地大旱,农民纷纷跪在家公面前求雨,公曰:"凡人求我我求天,玉皇抽我十八鞭"。意即为难,群众将圣相抬到烈日下,大家头戴荆条圈,齐呼佛号顶礼膜拜,诚虔而行,汗流如雨,暑气逼人,晴空万里,无一丝雨云,说也奇怪,当游行队伍回归之际,刚至庙门,突然阴云四合,疾风大作,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如注,两条屋瓦沟能接满一桶水,可惜,下雨时间太短,地上未能流动,群众拍手相告:"家公真灵!"将家公两句话接上两句:"宁可肉绽肤不整,也要求得一清泉。”
赞曰:晴空万里禾枯焦,农稼无雨苦终朝。祈求回归方登殿,猛然甘霖降青霄。
天呼?神呼?人呼?是必然之偶然?还是偶然之必然?让大家自行回答。
总之,关于方家公灵异之传说甚多,概括起来,无非是玄门道士之神话。妙手回春之颂歌,除邪祛魔之法术,怜孤赈贫之轶事。家喻户晓,众口皆碑,千秋不泯,万世不朽,录其上几则,以飨信者而已。
大型法事活动:出巡。方公出巡,解放前,三四年一次,遍游域内各村落,出发前,发告贴到各村庄,定出巡日期,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家公法驾。出巡队列:前面武猖兵马开路,面涂五彩,顶盔披甲,手持钢叉,雄威猛烈,引猖者持红绿旗,各村庄先选好一个年轻体壮会跑者能手接猖,挨家逐户参家,所谓追祛妖气,鞭炮毕剥,锣鼓震耳,叉声铃烈,行走如飞,二班设鸾驾列队,刀枪剑戟,棍铲钩又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随后有土地神、青吉白吉神,押官等,身穿长袍,头戴高帽,腰佩宝剑。后面四人大轿抬着家公圣相,又有第二班武猖,随轿护驾,也是盔甲鲜明,五彩涂面,保驾荷叉,慢步稳行。各村庄事先都是奔走相告,请亲接友,或附近村落,来往行人,黄童白叟,牧子樵夫,扶老携幼都来观光,出巡队伍,观看人群,有手持焚香者,出有顶盘焚香者,或伏地跪拜,或上前三步,退后一步而行跑拜者,仪礼不一,人流如潮涌,队伍似游龙,烟雾迷空,炮声震耳,锣鼓喧天,人面表情,庄严肃穆。每一村庄,都把晒筐备好,家公轿置筐上,轿前摆投香案,案上陈列各种果品、糕点、米麦粉粑之类,悉遵家公平生所好之食,此项活动大约要三到四天才完成。
赞曰:
彩旗招展紫雾开,鼓乐喧天动地来。善男信女伏地接,万家祈祷永无灾。
风驰电闪步征途,簇拥家公局内游。行人相集共祝愿,公恩浩荡永长留。
顶盆礼拜袅青烟,万众欢庆升平天。黄童白叟沐恩德,一路迎送大罗山。
往昔,公之神在一方者,如水之在地中,无往而不在也,而一方之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者也。
方公带雨
此地有史以来水旱频仍,今年闹水灾,明年闹旱灾。农家年三十晚无不叩苍天保佑明年水旱无忧。民国二十年大水,民国二十三年大旱,群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真是民有饥色,野有饿孚。凡大旱之年,此地则抬方公像出巡求雨,世间事常有巧合者,民国某两年大旱,方公出巡,果降大雨,一方之人皆谓方公神通广大,代天行雨,所到之处,旱魅遁迹,雨水倾盆,至今洋普庵周围不少年老人还津津乐道:某年大旱,家公出巡,晴天霹雳,喜降甘霖,轿至东,雨跟至东,轿至西,雨转至西,非家公之灵如何?凡久旱,"家公保佑,下场好雨”,乃一方人之口头禅。总之,一方人心中时时有家公,事事求家公,从清乾隆间迄今二百余年盖如斯也。
方公化险
洋普庵座落大官湖之滨,而沿湖多船尺。渡船、渔船,内湖、外江,扬帆荡桨,昼夜兼程,一遇狂飙,槽倾揖摧者不知凡几。凡大小船只遇险之时,船民无不呼方公保佑,皆日有祷必应。沿湖之滨,传说很多。有传龙感湖遇险者,有传大官湖遇险者,有传雷池遇险者,有传外江遇险者,遇险时,船民则呼家公保佑,救苦救难,公常化险为夷,河伯低头,冯夷让路,排空之浊浪乌有,迷天之阴霾顿消,船只免翻沉,船民及乘客得救等等说法,甚至街谈巷议,随时可以听到,年年上庵焚香者、捐款者、捐物者接踵而至。年关、春节时,洋普庵佛殿、方公殿、圣母殿所燃蜡烛有五十斤、八十斤乃至百斤者。历次洋普庵修复,船民、渔民有送砖、送款者,问之则曰:如此如此。此类之谈,与当年传妈祖神飞海上救遇难船只相仿佛。
方公出巡
清至解放前,方公出巡或二三年一次,或四五年一次,每次三四天,遍游域内各村庄。出巡前由檀越预定时间和路线,并告域内各村庄,某日迎方公驾,消息传开,人心沸腾,修道路、补桥梁、清垃圾、忙礼品、告亲朋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家家盼公来临,户户求公保佑,节日气氛,虔诚心意。值金身下庵之际,四面八方,人潮直涌,庵前庵后,老幼熙熙攘攘,山左山右,妇孺喜喜洋洋。数里之外,爆声震耳,娇阳之下,烟雾迷空,丝竹引人入胜。魏金伴驾有情。至村庄时,伴轿队伍长达二三华里,轿前有烧拜香者(手中捧香,至村庄时列队在公驾前退三步拜一拜),有烧盆香者(手托香盆俯首缓步而行),前乐队,后乐队,左刀枪,右剑戟,俨若封建朝代大官员出巡,又若天仙下降,烧香者、伴驾者,目不傍视,毕敬毕恭。世之祭祖祀宗者,心诚意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亦莫若"真佛面前不能烧假香"者也。轿每至一个村庄或停一处或二三处,停半小时左右。各村庄设香案以迎,除素食、糕点外,必备米麦粉粑,公生平所好也。
方公出巡之盛况,从前偏僻之乡,亦可享文娱之乐,无怪邻县妇孺老幼跋山涉水而来,附近村士农工贾翘首企足而待。
宫址堪称圣地,天仙宫从九五年县宗教科发证确认后,面貌日新,匾对日增,风景日丽,宫址离玉龙新村和县城东客车车站约一华里,路已修通,直达乎玉路,清秀二河河水奔腾,势若两龙盘旋起舞。东有秀河细柳,响石仙鼓之妙,西有古城车站市景繁华之地,太白书台传颂奇观,中连宝剑悬钟之奥,南有丹风展翅欲飞之状,神龟入潭行动之势,北有清河绿杨秀丽,接壤大别群山起伏,真是妙趣横生,美不胜言,令人赞叹山川宇宙造化之功,天地归一,仙凡共聚之地。春日百花争艳,嘻于春光之美,醉于绿野葱笼;夏日杨柳轻飘、迎风起舞、浓荫蔽日、足以避署;金秋收获丰盈、硕果满仓,学子重返校园,向家公卜问前程;冬至渔歌凯旋,樵子满载,远道商贾归乡,向家公祈求来年财运。喜看四季景色各异,堪称人间仙境,天府之乡。
由于方家公的英灵,故天仙宫乃一方道教圣地,世人皆念家公出身于名门之第,忠义之后,颂其德而敬其神,而齐族更念家公先伯方孝孺与齐泰同僚之谊,同策之义,故敬公虔诚,护庙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