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清辉:个别专家靠预测忽悠投资者 越来越没有市场

(2016-05-13 18:24:08)
标签:

宋清辉

专家

预测

a股

分类: 清輝評論

宋清辉:个别专家靠预测忽悠投资者 <wbr>越来越没有市场
个别专家靠预测忽悠投资者越来越没有市场


在我的新浪微博(微博名:宋清辉)私信留言中,常常会有读者发来诸如“A股什么时候才能见底”、“到底多少点才是A股的真正底部”、“A股如果反弹能反弹到多少点”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实际上也无能为力,因为去年的股灾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经济学家们怎么会“错”得这样离谱?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再者是,按照经济学同行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仁·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罗伯特·席勒三人的理论,预测股票未来数日或数周的价格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预测未来3至5年或者更长期走势却是有可能的。这几件事情加起来,已经基本使我对预测各种数据感到“心惊肉跳”和“汗颜”,不到万不得已基本不去做所谓的专家预测。

我不去预测股票或者债券未来数日的走势,并不代表市场中没有其他专家不去预测,因此各位读者可以看到市场中做这些预测的专家老师汗牛充栋。但是试想,如果他们真能够预测中真正的底部、真正的见底时间、真正的顶部和见顶时间,他们可能早就成为比巴菲特还要牛的股神,更不会浪费时间在这里跟你就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眼下,还有很多分析师、研究员都在股市分析中拼命挣扎,例如有股评人四年前提出来的钻石底、现在的婴儿底等等,都是与股市进行过激烈抗争的结果。当然,这种所谓的抗争,也只是对行情分析的不准确,对趋势发展判断失误。

分析本身就是一个通过历史、消息预测未来的过程,分析是一回事、市场实际情况是另一回事。利好是否兑现、消息是否消化完毕、政策是否有效、货币是否宽松等问题,都是判断A股是否涨跌的依据,但市场是否买账还得看多空双方的博弈,市场的成交情况。如果能够准确预测到准确的点位,必须需要具备两点因素:一个是技术实力,另外一个就是运气。

实际上,在A股动荡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准确预测到每一次涨跌,也没有任何一个机构的预测全部错误,更别说媒体经常拿来炒作的各种底部了。但整体来看,总会有一些机构的分析、预测准确的概率更高一些。也许在市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些机构或研究团队能够及时改变决策模型、思维方式等研究策略,跟紧市场的风格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在A股逐渐市场化、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多样化、投资者结构复杂化的背景下,旧思维对股市的判断也许不会那么准确,也许会逐步被市场淘汰。

但需要我们肯定的是,无论这些机构、团队的分析、预测是否准确,他们都是为此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包括要对信息的整理搜集、对行业的判读、对消息面的研判,此外还要做到全面的技术分析。因为他们明白,研究报告出炉之后不是取悦领导、不是公司的内部交流,而是要将此面向给所有读得懂中文的投资者。即便是某些研报出现了失误,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分析团队等能力不行,而是A股市场就是这样专治各种分析师、研究员。

其实,对于券商中所有的研究团队而言,所有的辉煌都属于过去,大家都无法预判近期或一年内明确的走势,用得最多的词就是“震荡”。要知道,证券市场的变化和宏观经济相关、和各个经济体的财政及货币政策相关、和社会稳定情况相关、和企业发展情况相关,总而言之就是与各种各样的事情都相关。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许某些美国出台的措施能够震惊全球引发连锁反应,也许某些经济数据的突然好转让市场信心提振从而节节走高,或许某地发生的自然灾害让各种市场受到影响。总之,股市看起来是有规律的,运行起来也是有规律的,但这个规律不可能有人能够完全掌握。对于券商的研究团队而言,分析的情况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也实属正常,大家要理解他们的不易。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