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刻,通常被学生称为“黎明前的黑暗”——大考之后才能迎来轻松的假期。记得自己学生时代,总有最后的这一考试周,要熬的——时刻鼓励自己:坚持,坚持!厚厚的书要进入自己的脑子里,考过十门功课,不就可以大大地轻松了嘛?靠这个信念挺过来,也算苦尽甘来了。
现在的自己不用再坐在考场上去答卷了,可每年四次的考试之时,学校里、学生们还是感觉“风起云涌”。又到考试时,却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看看我身边的孩子、父母们,对待考试成绩的态度可大不相同呢。
如临大敌,高度关注型:从父母到孩子,都把学习、考试当成天下一等大事,因为目标很明确。全家备战,考试刚刚结束,就急着知道成绩,还要了解班级、年级的排名。这类父母是老师的“亲密战友”,深受欢迎,因为他们视孩子的成绩为生命线。这样的环境下,也无可厚非,只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别是拔苗助长即可。
不问过程,只问结果型:由于工作忙等原因。平时无暇一一过问孩子的学习,只有到了考试时,家长会上,才会关注孩子的考试结果。父母也是人,也需要被理解,忙确实是主旋律,不过“问结果”时,还是应该分析其中原因,别没下力气种田还非要它丰收。
一概不问,认为“瓜熟自然落”型:也有些父母,自己就不是以高学历闯荡社会的,认为能力等等更重要,孩子小时候能跟上班级基本水平就可以,将来长大了自然就开窍了,而且死知识也不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对成绩无所谓。这样的心态对孩子没有压力,可能更受孩子喜欢,不过可能较少父母这样。其实不过分施压可以,但千万别放任孩子连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
又到考试时,揪着心的不仅仅是学生、家长,也有老师。社会总需要量化的指标去衡量,不过量化的背后,需要我们每个人平和的心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