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之善

(2020-07-19 17:40:31)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张松如在《老子校读》中写道:“这是一首《水之歌》,歌颂的则是理想中的圣人。它是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水滋溉万物而无取于万物,最清楚地表现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八十一章),而且它还‘处众人之所恶’,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这也便是七十八章所谓‘受国之詬,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1]

陈鼓应解释此章为:“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坚忍负重,居卑忍辱。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2]

老子在此章中形式上以水喻人,实则以人伦道德赋予水新的内涵。争与不争、恶与不恶、善与不善、仁与不仁、信与不信、能与不能、无尤与有尤,皆是人情志中的分别判断,水并无人的情志,如何不争?如何善?如何仁?如何无尤?老子将人伦道德赋予无情志的水是何用意呢?老子以水所喻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张松如认为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即所喻之人为“圣人”。陈鼓应认为“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但这里所谓的“圣人”或“上德者”具体指的是社会群体中的哪些人呢?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占据着权利优势、掌握着主动权的和控制权的精英或者精英的杰出领袖吗?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占据着权利优势、掌握着主动权的和控制权的精英或者精英的杰出领袖,是万众瞩目与仰慕的对象,其处境或存在是人人欣然向往的境界,他们在社会的最高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聚集天下之利而获慕于天下民众、驱使着天下民众,并非“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受驱使的民众反而是真真切切地“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他们用汗水和热血开拓着人类社会的境域,利益着人类社会中的每一存在,他们所挥洒的汗水和热血正是为了自己和他人摆脱所处的恶境,真真切切地处众人(包括他们自己)之所恶。由此可见,老子以水所喻的人应该是民众,而后人称之为“圣人”、“上德者”应该饱含着智悲者对民众的真诚的感激和敬仰。正是这众多的挥洒汗水和热血的人民的努力和付出,“处众人之所恶”、“利万物而不争”才使得人的社会不断发展,使得生命的境界不断升华。《老子》七十八章所谓“受国之詬,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此处“社稷之主”与“天下王”也是指的广大的民众,而非君国形式中的帝王,这是对《尚书》:“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诠释。

憨山德清大师《道德经注解》讲:“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唯圣人处之。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水之善,乃人之利。人饮水续生,以沧浪之水濯缨、濯足,饮之濯之,亦污之弃之。但正是这“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的水,当其积迫而发,便能溃堤崩坝,淹覆田屋。而君国之尊眼中的民众,大概亦如同众人眼中的水一样吧!《荀子·王制篇》讲:“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 张松如 老子校读P49-P5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05

[2] 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P104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校园中的青绿
后一篇:云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