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冬

(2015-11-09 19:37:25)
标签:

杂谈

越冬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记得的故乡?”这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开场白,让读者不由得感到一股冷气,鲁迅先生的笔太传神了。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生命能够在此地发生并发展下去,一定有故乡的诸多因缘的庇护。故乡,也如母亲一样,呵护着每一个生在此地的人。有良心的人,通过对父母的孝敬报答养育之恩。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应该于此同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总存在着种种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着,你碍着我,我便要碍你;你护着我,我便也护着你。以此类推,物与物之间,有一种相映关系,《故乡》中的我之所以面对故乡生出一股悲凉,是因为他要抛弃故乡了,“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既然要弃它而去,故乡必然对“我”产生一种冷漠,而“我”因着血肉深处的不可消除的故乡的因缘,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其中必然有些背叛的愧疚感,所以感到悲凉。“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一个动荡的年代,旧的已然不可依靠,新的却也在飘摇之中,悲凉于是成为整体氛围。

时光如同奔流的江河,一晃已经近百年了,如今的乡村已然在悄悄地凋零着。年轻人集中涌向城市,一切资源集中流向城市、城镇。费孝通先生早些年多次讲过:“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是牺牲乡村而繁荣城市,这样最终将导致乡村的衰败、溃烂,以致城市的繁荣终将走不远。”然而现在乡村的人口回流将越来越少,资源回补的良性循环对于乡村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的政府意识到这可怕的趋势,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可是这种建设仅仅停留在表层,仅仅是修建了水泥路、粉刷了墙壁,对于乡村的急剧衰退的内涵,并没有触及到。这主要表现为乡村的人气冷清落寞,越来越留不住人。人们为什么对城市趋之若鹜呢?根据上述相映原则,一定是人与乡村之间相碍了,表面上是人离弃了乡村,深层次观察,也许是乡村厌倦了民众。浮华时代的民众贪婪、狂妄,刺激着淳朴的乡土,乡土必然也排斥着乡民,于是,乡村在形式上凋零了。这种凋零对于乡土自身来说,则是生机的回复,对于乡民来说,或许是真实的衰亡。上个世纪乡村凋零的历史应该使今人引以为戒,四季交替不息,历史也许也在轮替着。如果不能改变寒冬的必然降临,那就备好御寒的工具吧!

若我此生,若我前生,无始生死以来,在一切轮回中所受生处,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所有罪障,今对一切诸佛世尊,智慧者,眼证者,称量者,知者,见者,彼诸尊前,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此制止永不再犯。所有如来与菩萨,智慧慈悲能力聚于我,见闻念触以及诸有情,导向极乐现证五身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人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