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愚痴分道扬镳(四)——学习佛法的感悟

(2015-09-26 07:36:30)
标签:

佛学

与愚痴分道扬镳(四)——学习佛法的感悟

我们此世的生命终究要消耗殆尽,与其在阴暗中腐烂而尽,不如燃烧起来,发出光明和温暖,而佛法就是教人燃起智慧的火焰,照亮温暖世界。《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中讲:“年轻不学佛,越老越糊涂,甚至变得痴呆,任何人都觉得他的存在毫无价值;而那些一生致力于修行的人们,却是越老越焕发出智慧的光芒,人人都愿意到他身边领受教诲。”自强不息的人们,努力争取的到底是什么呢?大多只是将宝贵的生命之力用以不择手段地取一时之悦,然后陷入罪业的恶报里受苦,实在是可惜!

《老残游记》讲:毁人名誉的这个罪为甚么更大呢?因世界上的大劫数,大概都从这里起的。毁人名誉的人多,这世界就成了皂白不分的世界了。世界既不分皂白,则好人日少,恶人日多,必至把世界酿得人种绝灭而后已。故阴曹恨这一种人最甚,不但磨他几十百次,还要送他到各种地狱里去叫他受罪呢!你想这一种人,他断不肯做一点好事的,他心里说,人做的好事,他用巧言既可说成坏事;他自己做坏事,也可以用巧言说成好事,所以放肆无忌惮的无恶不作了。

烦恼不安与欢乐平静只是一念之差,一念使人陷地狱,一念使人在天堂,一念只是一瞬,可是烦恼的人总难完成这一念的转换。《金刚经》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人的烦恼怎么就如影随形般不离烦恼人片刻呢?《坛经》讲: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又讲: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样说来,烦恼只是自心的化现,并不是外在的环境加之于己的。这个从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的角度讲是难以理解的,他们认为是环境的外在刺激产生了心理反应,产生了或喜或悲的情绪。宗教信仰的救赎或安慰则是一种主观的虚构,只是麻醉自我的心灵,得到的只是一种幻觉,而生命的意义就在这些幻觉中消耗了。真的如此吗?如果快乐由外物刺激所致,人若求快乐也就简单了,看到别人因什么而快乐,自己照着做。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比如儿童得到一件玩具会很快乐,而大人得到同样一件玩具或许很失望,原因是内心的需求层次不同。快乐虽然离不开外物的刺激,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自心的愿望,可见快乐与烦恼的根源在于内心而非外物。而佛法教人生起菩提心,对一切产生出敬爱欢喜之心,这样做,还能有什么烦恼呢?人烦恼,是因为厌恶和恐惧,而厌恶和恐惧并不能将结果彻底改变,比如你憎恶你的弱小,你若只是憎恶而不充实和提升,憎恶下去又能怎样呢?烦恼和快乐只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只是一瞬,而愚痴的生命历经百千万世也不能转此一念,只因贪执。《楞伽经》言:身资财所住,皆唯心影像,凡愚不能了,起建立诽谤,所起但是心,离心不可得。南无阿弥陀佛!愿离贪浊心!

我们之所以觉得妄想和梦是虚无,是因为它们发生过了,我们是在妄想和梦之后有虚无的感觉的。在妄想和梦持续的过程里,我们并没有虚无的感觉。其实,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和妄想与梦有什么区别吗?或许你有些当时留存下来的东西可以证明它们发生过,但是它们不也如梦一般再也不能发生了吗?人不停地追寻幸福,求不到会感到失落和伤心,求得了又慢慢生出倦怠之心,寄未来以种种希望,对现实则百般抵赖,安宁和幸福总在想象中,似乎总在别人的身上,这样的人生,何其苦啊!之所以如此痛苦,只是愚痴在作怪。如何远离愚痴?或许只有坚定地信仰佛法,祈求无所不在的以救拔苦难有情为己任的众菩萨的护佑。南无阿弥陀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皓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