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愚痴分道扬镳(三)——学习佛法的感悟
标签:
佛学 |
○贪嗔痴慢疑是迫害人生幸福和完美的五毒,没有深入佛法之前,总是以为这些东西离自己很远,自己是个正义的人,这些与己无关。学习佛法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是“五毒俱全”。沉溺于玩乐安逸,是贪;埋怨亲人朋友不够完美,是嗔;自以为应该得到外界的赞美,是痴;不屑求人、怀着高人一等的邪念助人,是慢;对师长的教导不耐烦,是疑。尤其是慢,是人生圆满的最大障碍。人如果没有自立、自尊的思想,会表现出下贱的行为,自然不可取。但是保持自立、自尊往往使自己不知不觉地僵硬起来,封闭自己,排斥外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傲慢就是我执,去除我执,不生嫉妒的心就行了!这个说来简单,其实很难。怎样不生嫉妒心呢?《普贤上师言教》中讲:经常怀有嫉妒心或竞争心,既无益于己也无害于人,只是毫无意义地积累罪业而已。想想自己平时也未做什么恶事,也勤勤恳恳地工作,怎么总是没有好的回报呢?其实就是这慢毒,嫉妒之心造的业哦!巴珠仁波切讲:随着心的善恶,一切黑白之业及其业力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善心生,恶业消,五毒灭。
○马林诺夫斯基说:“因为在理智的经验中没有出路,于是借着仪式与信仰逃避到超自然的领域去。”这是对宗教的所谓客观和理性的分析,这种分析认为宗教信仰之中信仰者与信仰对象相遇沟通并获得神护佑的自我满足感,只是主观性的感觉,是虚幻的自由和幸福。这个评价是精确的,然而所谓理性的人在客观物质的世界中得到的物质的便利后产生的自由和幸福,其本质与宗教信仰者所谓的虚幻的自由和幸福有何不同呢?自由与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它们只有持续时间长久与短暂的区别,而没有虚幻和真实的差别。如果强分真幻的话,其实人从物资上获得的自由和幸福感,更短暂和虚幻,人们喜新厌旧的习惯就是证据。而马林诺夫斯基所谓的“在理智的经验中没有出路”正是人对物质的东西不能保持兴趣和信心的表现,其实不是物质限制着人,而是人厌倦了物质。越是聪慧的人,越难以从物资的东西上获得幸福感,所以才产生了宗教的理想。宗教的信仰其实是大智慧,它只是使愚钝者感到茫然,使高傲者感觉虚伪,它使智慧谦恭者感受到的是幸福而充实的生命!尤其是佛教,佛法讲的因果业报,可是确确实实的,积善者得福,纵恶者得祸,虚伪在哪里呢?莲花生上师讲:“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就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就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非常值得试一试!
○愚痴的生命总是飘荡在轮回中,根让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里讲:“流转到哪里,转生状况如何,不是靠运气,也不是神明在冥冥之中主宰,唯独依靠前世今生的业力。”业力不断,轮回不止,自心难安,烦恼不休。如何解脱呢?前业既成,化作今生,今生遇佛,豁然贯通,轮回当止,生命永恒。佛在《金刚经》里讲:“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轮回又在哪里呢?南无阿弥陀佛!
○佛法教人不怨不怒,不争不吵,这往往使人觉得这样活着的人岂不如傻子一般,完全没了自己的个性,没了自己的生存目标和价值。其实不然,佛法教人不怨不怒是让人不受愚痴产生的伤害,教人不争不吵是让人不造愚痴的恶业。学佛人的生存目标是拥有和享受幸福而圆满的生命过程,这样的目标是每一个有情生命所追求的,但是惟有依佛法的智慧才能真实达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们的怨怒与争吵似乎是人奋发向上的心理动力和实际作为,其实这些只是嗔恨心的表现,而嗔恨心恰恰是福报的杀手,是我们拥有幸福圆满生命的巨大障碍。根让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中讲:“猛烈嗔心生起的当下,既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同时也令自己的内心处于痛苦、混乱、不安之中,远离了安详与快乐。”遇到与自己美好预期违逆的局面,心中不由得产生怨恨与愤怒的情绪,这是非常低级的精神错误。在逆境中我们的内心被压抑,我们感受到痛,感受到委屈和不安是必须克服和摆脱的,但是怨恨和愤怒,只是加剧一下这些痛苦使内心麻木而已,是对自我生命的更大伤害。在逆境的痛和忧伤中,依靠佛法的智慧,坚定善的信念,才是惟一的解脱之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