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愚痴分道扬镳(二)——学习佛法的感悟

(2015-08-20 16:51:01)
标签:

佛学

佛法

一念

自己

与愚痴分道扬镳(二)——学习佛法的感悟

○曾经读到佛经中教导要对上师充满信心,那时内心深处总有一些保留,觉得这样做是不是会失去自己,会不会被催眠而丧失自我。并以此作为基础,想把佛法探个究竟。慢慢发现,真实的佛法,就是讲智慧,讲慈悲,而真实的上师就是父母一般的爱护众生。我们难道还要心存逆反吗?想想我们自己教导自己心爱的孩子时,孩子若是心怀不满,我们虽然很疼爱他,还是暂时给他一些惩罚。我们在大智大悲的佛法面前,心怀疑虑,会得到什么呢?只是继续自受自恶啊!对于佛法,一定要有信心!

○根让仁波切《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讲:执著于隐世的初学者,往往是心结未解:因为对无法实现的世间利益的无奈,只好选择遁世逃避,凡事悲观以待,懒惰懈怠,但又碍于面子,所以用佛法出离心的外衣来修饰掩盖。这是误入歧途的表现。搞得学佛仿佛是件悲哀的事,是要摧毁世间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佛法,是用来振奋人心的,理解其精髓的人,会增加很多积极正面的优良品质,如精进、勇气、振奋、热忱等等”“成佛之道,是一条战胜自己内心劣根的觉悟之道。读完这些教导,您还嘲笑佛教是消极的吗?佛教其实有着最积极的超越精神,不过因为我们往生的业力和习气,我们很难一下子领会到这种精神,即使领会到了,也难以立刻贯彻这种精神。所以,我们只有坚定对佛法的信心,才能将心从错缪和自私自利的低劣之道等歧途中扭转过来。

○特里台米《论神意》讲:如果上帝并不关心人间的事情,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那么,宗教就没有原因再存在。既然宗教客观地存在着,说明有个神在关心着人间的事情。虽然有可能神性是人性的异化,但是这个异化的结果对于增强人的信心,扩大人的希望,开拓人的心胸,提高人的境界,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佛教则把这种作用化成佛性,佛性是智慧和慈爱的融合,它可内可外,内为自己的生命,外为无上的法身。佛教真实地圆融了人世界,值得依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谎言与真言,都是起点,以谎言为起点,或美丽炫目,终烟消云散;以真言为起点,或渺小卑陋,将也聚沙为山。循真言还是谎言,全凭自我一念,一念善,言言真诠,一念邪,言言假扮。《金光明经》讲,一个失去正义的国家,一定是一个充满谎言的国度,是王行恶,与恶为伴,以造恶故,速得天嗔,以天嗔故,不久国败。非法兵仗,奸诈斗讼,疾疫恶病,集其国土,诸天即便,舍离是王,令其国败,生大愁恼。兄弟姊妹,眷属妻子,孤迸流离,身亦灭亡;流星数堕,二日并现;他方恶贼,侵掠其土,人民饥饿,多诸疾疫;所重大臣,舍离薨亡;象马车乘,一念丧灭;诸家财产,国土所有,互相劫夺,刀兵而死;五星诸宿,违失常度;诸恶疾疫,流遍其国。诸受宠禄,所任大臣,及诸群僚,专行非法,如是行恶,偏受恩遇,修善法者,日日衰灭。于行恶者,而生恭敬,见修善者,心不顾录,故使世间,三异并起,星宿失度,降暴风雨;破坏甘露,无上正法,众生等类,及以地肥。恭敬弊恶,毁诸善人,故天降雹,饥饿疫病,谷米果实,滋味衰减,多病众生,充满其国;甘美盛果,日日损减,苦涩恶味,随时增长;本所游戏,可爱之处,悉皆枯悴,无可乐者。 这些是不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呢?《老残游记》里讲:毁人名誉的这个罪为甚么更大呢?因世界上的大劫数,大概都从这里起的。毁人名誉的人多,这世界就成了皂白不分的世界了。世界既不分皂白,则好人日少,恶人日多,必至把世界酿得人种绝灭而后已。故阴曹恨这一种人最甚,不但磨他几十百次,还要送他到各种地狱里去叫他受罪呢!你想这一种人,他断不肯做一点好事的,他心里说,人做的好事,他用巧言既可说成坏事;他自己做坏事,也可以用巧言说成好事,所以放肆无忌惮的无恶不作了。世间恶,虽然看似与己无关,用智慧深观,其实也是自心之恶,要消除诸恶,惟有依靠佛法,坚实信心,忏悔消除。

○未接受佛法之前,对于地位比自己高,事业比自己幸运的人常常有一种嫉妒之愤,怀疑他们怎么能够得到那么多,埋怨天对自己不公。把别人对自己的不关注看做对自己的蔑视或侮辱,从而使自己成了一个刚愎自用的的人,并以此为意志坚定而自傲于世,从而失去向善向上的机会。接近佛法后才醒悟过来,世俗之中,地位比你高的,事业比你发达的,皆是他们的积累,是不可思议和不可怀疑的,应该对以表示敬仰,而不能表示出任何不屑。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蔑视或屈辱,也是自己应得的,努力改善自己就行了,怀恨在心只是使冤孽延长罢了。南无阿弥陀佛!惟愿地位高者莫骄纵,骄纵只是堕落;地位卑下者莫愤恨,愤恨只是煎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意
后一篇:云水之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