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愚痴分道扬镳(一)——学习佛法的感悟

(2015-08-03 17:35:56)
标签:

佛学

与愚痴分道扬镳(一)——学习佛法的感悟

○凡世的悲剧都是美好的神话和不能化解的现实中的困境的矛盾生产出来的。如果没有广大的智慧,盲目而热切地憧憬神奇的传说,只能让炽热的情绪白白燃烧掉自己的灵性,用暴戾的手段毁掉大好前程。

○荣华富贵转头空,贫贱困顿亦非真实,既然都是空而不实的东西,为何要赋予它们力量压迫自心呢?放下,摆脱无由的烦恼与恐惧,重新梦幻,自主梦幻。

○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总是不劳而获,有些人似乎总是劳而无获?根让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里讲,这是因为人的痛苦往往并不是来自当前的作为,而是来自过去造业的果报。劳碌而无所获的人,再不要怀抱着侥幸心理怨恨、迷茫下去了。埋怨与愤怒的挣扎并不意味着上进,真正的上进,在于觉悟,在于忏罪,在于明心见性。净化业障,圆满生命!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讲:因缘和合的产物,不会按照人的意愿顷刻消失或长久延续,因缘离散之时,转变无可避免。可是大多数人的心识跟不上这个变化,总是沉迷在因缘事相的印象上,甚至以此印象为基础,又造新幻,忽略了当下因缘已形成的新情境,怎么会得到利益呢?就像守株待兔者,守住一次偶然的已经过去的机遇,还能再有收获吗?《宝积经》讲:菩萨学是经,所说皆无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著。随是行者,有大利益。就是说人的心识要随着事相的流变而行,不能停滞在记忆中的印象或言辞的概念上。因缘离散,事无定相,依佛智慧,圆满生命。

○人内心深处有忧愁压迫时,一定是有一个愿望没能实现,愿望起初是令人欣 喜的,一旦发现难以实现时,欣喜立刻转变成了忧愁。愿望虽然有相当的现实基础,但本质上依然是一种虚构,没有这样一种虚构,人生是无意义的,若是被这种虚构完全牵制住,人生依然没有意义。愿望不能实现时,忧愁甚至愤怒,并不能使奇迹发生。忧愁和愤怒对自己来说只是破坏的力量,而不是什么实力的显现,忧愁感动不了上苍,愤怒也震慑不住敌人。愿望未达时,完善自己就行了!面对困苦忧愁,唯一的办法是立即从对现状的执著中抽身而出。

○如何从意识的印象(记忆)中抽身而出,是出离轮回的根本问题。人们往往对印象(记忆)中美妙的予以留恋或向往,对凶恶的予以排斥或恐惧,其实它们都是梦境一样的虚幻。可是我们为什么对梦中的际遇能够释怀,而对实际上与梦境同为不实的意识中的种种印象(记忆)耿耿于怀呢?人生不能没有所期待的东西,也不能不未雨绸缪,但是不能被自己所预期的东西完全控制,要放下痴迷与恐惧,控制自己的期盼,而不能让期盼控制自我。自心不被情绪的幻象牵着走,就是出离轮回!根让仁波切《大圆满释修宝典》讲:无论任何情况发生,我们都应以一种弹性的态度,将它处理得圆融圆满,都应以出离心主动化解负面情绪可能带来的伤害。出离或放下并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放弃对事物的极端的态度。因为任何一端,都是尽头!

○我们在社会中获得的成绩和权位,是极其珍贵的,一定不能把它们当做居高傲慢的资本,而要当做我们能够圆满人生,完善生命的证据。成功的真实意义在于树立我们的完善生命的信心,而不是傲慢之心。学佛的人没有取得社会上的成绩,一是因为业力之报,二是因为心中的慢心未除,如果有了成绩,慢心滋生蔓延,一定又造新恶,坠入地狱苦海。根除了慢心,生命自然圆满!

○人们往往为了满足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表现出一种坚强,根让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中开导,这其实是一种勉强的支撑,是非常令人痛苦的,甚至是在为欲望的恶魔积蓄能量,因为一旦坚持不住了,这力量就会化作暴虐之力,破坏周围的众生。圆满的人生,不是去超越众生,而是时时刻刻从身口意方面消除自己的恶习,无恶的困扰,生命自然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意村
后一篇:立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