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宗教的蒙尘——我对宗教的看法
(2012-02-26 13:48:00)
标签:
杂谈 |
拂去宗教的蒙尘——我对宗教的看法
未正式接触宗教之前,我对宗教的印象是坏的,认为宗教无非是一种狡诈的欺骗,充斥着恐惧、压抑、强迫甚至邪恶。这种印象的来源有二:一是儿时神怪故事的恐吓,二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支配。成年后,心智趋于稳固,不再惧于神怪传说,却又身陷世俗、权势压迫的囹圄,急切寻求一种力量
以图突破。向内求,自身力量自己有数,有诸种能力就不必受困了;向外求,外援也不能时时如愿得到。内求外求皆不得,悲愤之际,只有转向承载万物的天地了,求佛问道。我先接触到佛教的净宗,烦乱时,心念口诵阿弥陀佛,内心倒也日渐明净。但身行娑婆红尘依然困顿,自心虽不苦,笑骂由人,恩亲并不能得益,甚至增其痛苦,使其蒙羞,因为在世俗短暂而蒙昧的一生中,善与净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威与势。我便转入哲学的思探,企图寻求威与势的根源。自学了几年哲学,却发现其中也是悲愤与无奈居多,灵机并无踪迹。想孔孟礼天化人,老庄虚名淡利,佛陀离苦涅槃,都是何等的大智慧,熏习世人数千年,今日红尘中恶行浊欲可曾少却一丝?这问题令我绝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总是强调整体,我在神中,无我则通神,将自我混沌于万物之源的整体中,这是一种太高的境界,常人绝难达到,中国传统哲学不适合大众,这或许是中国智慧总是脱离现实的原因。倒是西方哲学,西方宗教学,令我耳目一新。西方哲思传统首先明晰一个思考的自我,由这个确定的明晰的自我而发,用描述、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先做精确描述,细致的分析中必然会有灵光的出现,问题因而变得明朗。西方哲学简洁易行,是适合大众的哲学。最近读张志刚的《宗教学是什么》,心胸更加开朗。其中对弗雷泽、韦伯、道森、汤因比、卡西尔、斯温伯恩、奥托等诸多宗教学家思想的评介,完全将我引入另一境界,原来神的世界与人如此之近,我在神中,神在我中。
韦伯讲:“那些神秘的宗教的力量,以及基于它们而形成的有关责任的伦理观念,历来就对行为动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每个人来说,能被上帝认可的唯一生存方式,并非以修道僧般的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实现尘世地位所赋予个人的义务。那就是职业。”
道森讲:“真正的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因而其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宗教与文化的问题,好比一张复杂而广泛的关系网,它把社会生活方式跟精神信念、价值观念联系起来了,这些精神信念和价值观念被视为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则,以及个人和社会行为的最高准则。”“甚至连一种特别注重来世,看似全盘否定人类社会的价值与规范的宗教,也对文化产生能动作用,并为社会变革运动提供动力。”
汤因比讲:“一种文明形态就是其宗教的表达方式。”“我讲的宗教就是指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能在某些大问题上,像宇宙的神秘性,人在宇宙中的作用等令人的精神得到满意的答案,并为人的生存提供切实的训诲,从而使人们能克服人之为人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卡西尔讲:“在科学世界出现以前,人就生活于客观世界了。甚至早在科学方法发现以前,人的经验也并非表现为一团乱麻似的感觉,而是有头绪、有组织。也就是说,人的概念从一开始便有某种明确的结构。但是,那些最初用来把握世界统一性的概念,跟我们现有的科学概念既不属于同一个类型,也不处于同一个层次,而是神话的或语言的概念。”“神话创造形式所反映的,并非事物的客观特征,而是人类实践的形式。”
奥托评论施莱尔马赫的名著《论宗教》:“作者想表明的是,人并非完全限于知识与行为,人与其环境——世界、存在、人类事件——关系,也并非穷尽于对环境的纯知觉或影响。他力图证实,假若一个人是以一种深切的感情,像直觉和情感,来经验周围世界的;又假如一个人由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本质而被深深打动,以致激起诸种情感,像虔诚、畏惧、崇敬,那么,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便比知识和行为还要有价值得多。”
这简洁、直白却不失生动的论述,向人展示出宗教亲切、质朴、灵动而厚重的本质。宗教并不险诈,险诈的是人心的狠恶;宗教亦不虚伪,虚伪的是人性的浮华。但宗教一定是神秘的,神秘如大地中孕育着无限生机,神秘如大海中蕴藏着无尽宝藏。
有学者讲,“所谓人性,实际上是一套自然逻辑(法则)的组合。人类不是一下子就发现、并拥有了这套自然逻辑的组合,而是一点一点的发现的,并且是在对人类自身原有的野蛮兽性(这种兽性表现在同类之间的轻蔑、践踏、蹂躏、甚至厮杀)的反思中通过感悟而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些自然逻辑法则使得人类一点一点地远离野蛮的兽性,一点一点地健全的人性。人性的自然逻辑组合,也是维系人类社会的自然逻辑组合,这是同一回事。种种迹象表明,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把这套自然逻辑组合的全部都发现、揭示出来,就是说,人性仍然在进化和完善的过程中。”这论断很有说服力。但把这段话中的自然逻辑换成神性,同样很有说服力。“所谓人性,实际上是一套神性的组合。人类不是一下子就发现、并拥有了这套神性的组合,而是一点一点的发现的,并且是在对人类自身原有的野蛮兽性(这种兽性表现在同类之间的轻蔑、践踏、蹂躏、甚至厮杀)的反思中通过感悟而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些神性法则使得人类一点一点地远离野蛮的兽性,一点一点地健全的人性。人性的神性组合,也是维系人类社会的自然逻辑组合,这是同一回事。种种迹象表明,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把这套神性组合的全部都发现、揭示出来,就是说,人性仍然在进化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说神性也罢,逻辑也罢,说的是一个东西。
科学与宗教同是人性的绽放,缘何出现了人为的分裂?弗雷泽讲:“深入探究未来之前,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人类思想的发展比作用三种不同的纺线:黑线--巫术;红线--宗教;白线--科学--交织起来的网。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包括人类多少世纪以来通过观察自然而掌握并积累的那些简单真理。如果我们能够从头考察这一人类思想发展的网织物,我们就会看出它首先是黑白交织的格子花似的图案,是正确与错误观念的拼缀品,这时候还没有染上宗教红线的颜色。顺着这拼缀品再往前看,就会发现它上面虽然还是黑白交织的格子图案,而在这织物的中心、宗教已经深深进入,有着赫然一片殷红色素。可是,随着科学白线愈来愈多地编织进来,它已逐渐黯然失色。这样编织和着色、随着织物的进一步展开,画面的颜色与逐渐变化。这同具有各种不同旨趣、相互矛盾趋向的现代思想的状况正好相似。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在缓慢地改变着思想颜色的伟大运动在不远的将来仍将继续么?是否会出现倒退、阻碍进步,甚至毁弃已经取得的成就呢?按我们刚才的比喻来说,在时间的十分活跃的织布机上,命运之神将在这块织品上织出何等颜色呢?是白的还是红的?--我们还说不上来。一片淡淡的微光已经照亮着这张思想织物的背景,它的另一端则还深锁在浓云密雾之中。”
在人性绽放的征途上,先是巫术与宗教的纠缠,接着是科学与宗教的纠织,人类文明就在这纠缠与纠织的混沌中日趋巍峨起来,而宗教作为人性最神圣根源的探触,或许如卡西尔(Enst Cassirer,1874—1945)所述:“远在人类文化活动初期,原始的神话概念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感知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是质朴的、情感的,低于理性的,但就人类经验而言,它却是最原始的思维倾向,也是最基本的理解形式。因而,从人类经验结构来看,神话—宗教所反映的原初情感,事实上处于比理性更深的层次。该层次可比作知觉和概念的母体或发源地。”(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更有睿智的不知其名的思想者指出:“人类本性所蕴含的危险是每一个个人都应该特别警惕的,宗教在规范这方面的作用是现实的,不容否认的。但宗教作为人的宗教,在另一方面却又无时不刻不体现出人性的特点(包括人性的危险),这是不是一种宿命,很难说得清楚。宗教学作为同样的、并无本质差别的学问,浸润了历代那些智慧头脑的结晶,却的的确确实一笔大财富。而宗教学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实践,都提醒着我们这些后来者,既要了解“思想”的力量,也要了解‘思想’有所局限的特点。无论以“神”还是以“思”的名义行事时,都要需要小心审慎,而不是一味的快意驰骋。”
韦伯讲:“那些神秘的宗教的力量,以及基于它们而形成的有关责任的伦理观念,历来就对行为动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每个人来说,能被上帝认可的唯一生存方式,并非以修道僧般的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实现尘世地位所赋予个人的义务。那就是职业。”
道森讲:“真正的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因而其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宗教与文化的问题,好比一张复杂而广泛的关系网,它把社会生活方式跟精神信念、价值观念联系起来了,这些精神信念和价值观念被视为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则,以及个人和社会行为的最高准则。”“甚至连一种特别注重来世,看似全盘否定人类社会的价值与规范的宗教,也对文化产生能动作用,并为社会变革运动提供动力。”
汤因比讲:“一种文明形态就是其宗教的表达方式。”“我讲的宗教就是指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能在某些大问题上,像宇宙的神秘性,人在宇宙中的作用等令人的精神得到满意的答案,并为人的生存提供切实的训诲,从而使人们能克服人之为人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卡西尔讲:“在科学世界出现以前,人就生活于客观世界了。甚至早在科学方法发现以前,人的经验也并非表现为一团乱麻似的感觉,而是有头绪、有组织。也就是说,人的概念从一开始便有某种明确的结构。但是,那些最初用来把握世界统一性的概念,跟我们现有的科学概念既不属于同一个类型,也不处于同一个层次,而是神话的或语言的概念。”“神话创造形式所反映的,并非事物的客观特征,而是人类实践的形式。”
奥托评论施莱尔马赫的名著《论宗教》:“作者想表明的是,人并非完全限于知识与行为,人与其环境——世界、存在、人类事件——关系,也并非穷尽于对环境的纯知觉或影响。他力图证实,假若一个人是以一种深切的感情,像直觉和情感,来经验周围世界的;又假如一个人由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本质而被深深打动,以致激起诸种情感,像虔诚、畏惧、崇敬,那么,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便比知识和行为还要有价值得多。”
这简洁、直白却不失生动的论述,向人展示出宗教亲切、质朴、灵动而厚重的本质。宗教并不险诈,险诈的是人心的狠恶;宗教亦不虚伪,虚伪的是人性的浮华。但宗教一定是神秘的,神秘如大地中孕育着无限生机,神秘如大海中蕴藏着无尽宝藏。
有学者讲,“所谓人性,实际上是一套自然逻辑(法则)的组合。人类不是一下子就发现、并拥有了这套自然逻辑的组合,而是一点一点的发现的,并且是在对人类自身原有的野蛮兽性(这种兽性表现在同类之间的轻蔑、践踏、蹂躏、甚至厮杀)的反思中通过感悟而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些自然逻辑法则使得人类一点一点地远离野蛮的兽性,一点一点地健全的人性。人性的自然逻辑组合,也是维系人类社会的自然逻辑组合,这是同一回事。种种迹象表明,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把这套自然逻辑组合的全部都发现、揭示出来,就是说,人性仍然在进化和完善的过程中。”这论断很有说服力。但把这段话中的自然逻辑换成神性,同样很有说服力。“所谓人性,实际上是一套神性的组合。人类不是一下子就发现、并拥有了这套神性的组合,而是一点一点的发现的,并且是在对人类自身原有的野蛮兽性(这种兽性表现在同类之间的轻蔑、践踏、蹂躏、甚至厮杀)的反思中通过感悟而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些神性法则使得人类一点一点地远离野蛮的兽性,一点一点地健全的人性。人性的神性组合,也是维系人类社会的自然逻辑组合,这是同一回事。种种迹象表明,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把这套神性组合的全部都发现、揭示出来,就是说,人性仍然在进化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说神性也罢,逻辑也罢,说的是一个东西。
科学与宗教同是人性的绽放,缘何出现了人为的分裂?弗雷泽讲:“深入探究未来之前,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人类思想的发展比作用三种不同的纺线:黑线--巫术;红线--宗教;白线--科学--交织起来的网。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包括人类多少世纪以来通过观察自然而掌握并积累的那些简单真理。如果我们能够从头考察这一人类思想发展的网织物,我们就会看出它首先是黑白交织的格子花似的图案,是正确与错误观念的拼缀品,这时候还没有染上宗教红线的颜色。顺着这拼缀品再往前看,就会发现它上面虽然还是黑白交织的格子图案,而在这织物的中心、宗教已经深深进入,有着赫然一片殷红色素。可是,随着科学白线愈来愈多地编织进来,它已逐渐黯然失色。这样编织和着色、随着织物的进一步展开,画面的颜色与逐渐变化。这同具有各种不同旨趣、相互矛盾趋向的现代思想的状况正好相似。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在缓慢地改变着思想颜色的伟大运动在不远的将来仍将继续么?是否会出现倒退、阻碍进步,甚至毁弃已经取得的成就呢?按我们刚才的比喻来说,在时间的十分活跃的织布机上,命运之神将在这块织品上织出何等颜色呢?是白的还是红的?--我们还说不上来。一片淡淡的微光已经照亮着这张思想织物的背景,它的另一端则还深锁在浓云密雾之中。”
在人性绽放的征途上,先是巫术与宗教的纠缠,接着是科学与宗教的纠织,人类文明就在这纠缠与纠织的混沌中日趋巍峨起来,而宗教作为人性最神圣根源的探触,或许如卡西尔(Enst Cassirer,1874—1945)所述:“远在人类文化活动初期,原始的神话概念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感知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是质朴的、情感的,低于理性的,但就人类经验而言,它却是最原始的思维倾向,也是最基本的理解形式。因而,从人类经验结构来看,神话—宗教所反映的原初情感,事实上处于比理性更深的层次。该层次可比作知觉和概念的母体或发源地。”(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更有睿智的不知其名的思想者指出:“人类本性所蕴含的危险是每一个个人都应该特别警惕的,宗教在规范这方面的作用是现实的,不容否认的。但宗教作为人的宗教,在另一方面却又无时不刻不体现出人性的特点(包括人性的危险),这是不是一种宿命,很难说得清楚。宗教学作为同样的、并无本质差别的学问,浸润了历代那些智慧头脑的结晶,却的的确确实一笔大财富。而宗教学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实践,都提醒着我们这些后来者,既要了解“思想”的力量,也要了解‘思想’有所局限的特点。无论以“神”还是以“思”的名义行事时,都要需要小心审慎,而不是一味的快意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