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门尼德与释迦摩尼

(2011-11-17 18:45:50)
标签:

杂谈

巴门尼德与释迦摩尼

 巴门尼德与释迦摩尼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公元前445年),古希腊哲学家,他住在南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地埃利亚,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积极参加公共事务和政治事务,包括立法。巴门尼德依靠抽象思维,从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畴“存在(是)”,认为“存在(是)”是真实、不动的,可以被思想,变动的现象是非存在,不能被思想。释迦牟尼,俗名悉达多·乔达摩(约公元前565——公元前485年),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29岁弃家出走,修炼苦行,悟得人生离苦之道,成了佛陀。在哲学史上,鲜有将二者相提并论,但经过对比分析之后,似乎能够发现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认识方法与佛陀认识世界的方法惊人地接近。

巴门尼德在《论自然》中借用女神之口提出三条认识的途径:第一,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第二,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一定存在;第三,存在和非存在,同一又不同一。第一条称之为真理之路,后两条则统统是意见之路。(苗力田 李毓章 《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和意见根据巴门尼德所作分析,不仅仅是两种认识能力的区分,即理智和感觉的区分,而且是与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两种认识对象的区分: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而意见的对象则“不真实可靠”。由此,巴门尼德把不动的“存在(是)”当作理性的对象。“巴门尼德声称,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我们或许可以把他的论证作如下重构:

A ①凡所是[存在]的,是[存在]着。

          凡所不是[存在]的,不是[存在]。

        ②凡所是[存在]的,可以被思想。

      凡所不是[存在]的,无法被思想。

B 变化这个观念蕴含着某物的进入是[存在]的状态,以及某物不再具有是[存在]的状态。(G·希尔贝克 N·伊耶《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经验生活中,虽然感觉告诉人们变化发生着,存在着,但人的理性把捉不住变化的过程,或者说,理性把捉这个变化的过程是毫无意义的。凡所是[存在]的,可以被思想。凡所不是[存在]的,无法被思想。巴门尼德似乎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建立了一个不可调和的分野,然而这未必不是在告诫人们,事物既已不再原来的状态,那么人的理性也要随之而去。理性应该时时刻刻把握“存在(是)”,凡所不“存在(是)”,不可滞留。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具有如下特性:永恒性,唯一性,不动性。这些规定似乎在否定变化,其实是在强调理性把握对象的准确性,要求理性必须紧随那“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巴门尼德通过否定“不真实可靠”的幻相,告诫人们莫执著于其上,心(理性)要随“存在(是)”而动。 这就与佛陀的不执著相通了。佛教经典《金刚经》是释迦摩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记录,成书于约公元前494年间,提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告诫诸弟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要求人们以平等心对待一切差别相,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著于任何一物的变幻而体认般若实相的境地。巴门尼德与释迦摩尼虽处于同一时代,却远隔重洋,两人之间的交流史上没有记载,其可能性可谓几近于无,能够提出如此接近的观点,可见这是天地造化在智者心中的辉映啊!

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以悖论的形式反证老师的观点,但他那僵硬的、诡辩似的论证根本不能体现巴门尼德的真意,甚至完全误解了巴门尼德。释迦摩尼的传承者则将其真谛心领神会,大将发扬起来。最著名的就是中国东晋名僧僧肇(公元384年——公元414年),其作《物不迁论》言:“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昔物”存在于“昔时”,是永存不失的。又言“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住。”这里的“不迁”其实是理性随“存在(是)”而迁,不住则是理性离“存在(是)”而住。

人的理性对事物的体悟是精妙的,人的语言对这种体悟的描述却往往出现种种偏差,甚至是无言以对。僧肇《维摩经注·弟子品》言“如来去常故说无常,非谓是无常;去乐故言苦,非谓是苦;去实故言空,非谓是空;去我故言无我,非谓无我;去相故言寂灭,非谓是寂灭。此五者,可谓无言之教,无相之说。”无论是释迦摩尼还是巴门尼德,他们都是大彻大悟的智者,虽然言语不能清晰明确地表达出其原意,但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这博大的智慧或许想要告诉世人:人们的感性所经验到的每一刻的存在,不过是构成人的自我主体的转瞬即逝、倏然而往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随时而逝,却又永存其时。对于与人自身同在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他们决没有去消解,对于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的变化,他们亦没有去否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孔和尚骂娘
后一篇:哲学随想录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