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石资本汪恭彬:芒格和孙正义做投资决策时,是如何思考的?

(2017-09-21 17:42:12)
标签:

杂谈

「如果你去做一件简单的事,坚定执行20年,一定会超过绝大多数人。」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长石资本的汪恭彬,很高兴今天能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投资观念。最近投资圈有一个比较火的概念——第一性原理,即:从更底层的一些逻辑去分析项目。


于我而言还是挺有收获的,我也想跟大家分享芒格、孙正义这些大佬的投资第一性原理及他们的思维模型,大家可以参考。


第一性原理最早是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每个系统里面把抽象剥离之后,最底层存在一个不能够被删除或者不能被否认的逻辑基本点,是该系统存在的前提,即第一性原理。   

可能大家不好理解,举个例子,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做新能源车之前,很多人尝试去做,但是都放弃了,因为稍微研究一下就觉得不可能做成。马斯克是怎么做到的?他就去研究新能源,分析底层的电池成本,研究到极致,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在商业上运用非常成功。


我特别推荐大家看看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有意思的是,他十年前的演讲到今天为止,基本上很少有更改,都是对的,即使修改也是补充一些新的案例,所以他是非常伟大的投资家。


芒格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是价值投资。他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芒格的偶像古罗马的伟大律师西塞罗(芒格认为西塞罗是古代最伟大的律师)有一句名言,“如果你对自己出生之前的事情毫不了解,那么你永远都是一个无知的孩童。


因为人生如果不是对于历史密不可分的往事的记忆,又能是什么呢?”


据此,芒格推而广之,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某一个学科的知识,也相当于一个孩子,所以芒格对美国的教育制度非常批判的,比如大学财务专业的学生,对理工科可能一无所知,这其实非常大的限住了自己的思维框架。


所以芒格认为,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哲学等所有的学科都应该融会贯通,每个人至少要掌握这些重点学科的重点理论,以此去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


长石资本汪恭彬:芒格和孙正义做投资决策时,是如何思考的?

1.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作为投资人,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判断项目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你看一个项目的时候,第一眼判断投或者不投,经过复杂的尽调之后,得出的结论与第一眼的判断基本差不多,尽调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理论做支持,是自圆其说。


很多时候直接判断虽然不知道哪里不对劲,但不投往往是对的;如果一开始觉得项目很好,建议还是要做详细的尽职调查,找出不得不投的原因。


“我一生都在追寻更好的思维模型,每年都会破坏至少一个思维模型”。芒格至少有一百个思维模型,但他仍然一直在不断完善、更新思维模型,自我颠覆,所以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


下面跟大家分享下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第一,市场部分有效模型。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比如最近市场很热的“共享经济”,常识判断很多是不可能的,比如共享雨伞、共享床铺。


但是为什么后面还有那么多聪明人的资金参与投资呢?仔细思考下会觉得很有意思。我个人觉得共享充电宝的市场是无效的。我也问过朱啸虎,他觉得充电宝的模型如果比OFO还要好,就可以赚钱。


那这个市场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的呢?芒格的意思就是部分有效、部分无效。


第二,规模优势模型。这对于我们早期投资判断优质项目非常适用,就是护城河的原则。巴菲特曾经写过一本书,非常推崇护城河理论,他希望自己的被投公司都有非常深的护城河。


第三,竞争性毁灭模型。很多被投公司非常希望短时间内攻城拔寨、快速扩张,占领市场份额。1990年代的时候,纽交所的股票只有一家通信公司,这就是所谓的竞争性毁灭的力量,在长时间内一家公司能够持续发展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和第三种模型完全不一样,前者追求稳定的发展,后者追求市场快速扩张。这两种策略没有完全的对错之分,可能在马车与汽车之间选择汽车,在沃尔玛和亚马逊之间选择亚马逊。


第四,能力圈原则。我从2010年开始做投资到现在,这条原则对我感触特别深。巴菲特和芒格都是非常智慧的人,他们非常明确地告诉所有投资人,尽管他们在后期买了一些IBM的股票,但他们认为自己不懂科技,很少买科技股,而是去买可口可乐、通用电气等公司的股票。


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圈可能只限制在这些比较传统、护城河很深的企业,应该在自己的能力圈领域之内竞争,专注的领域越小越好。


如果你去做一件简单的事,坚定执行20年,一定会超过绝大多数人。他们会重点关注那些有很大机会击败进攻者的企业,并且下重注。也不是说进攻性模型不好,只是对他们来说,更适合投那些护城河深的企业。    


这两位大师饱读诗书,被称为行走的图书馆,仍然承认自己的知识尚有缺陷,只投自己能力圈里的事。巴菲特说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只专注于发现并跨越一英尺的跨栏,投资不一定非要投到独角兽,如果追求每年10%的IRR,可能获得更大的回报。


第五,最大或最小化原则。取胜的系统在最大化或最小化一个或几个变量上走到“近乎荒谬的极端”。芒格希望投资次数最小化,但投资额度最大化。


鸡蛋到底应该放在一个篮子还是不同的篮子?可能我们接触到的知识都告诉我们,要把鸡蛋分开放在不同篮子,但实际上我觉得也不一定对。巴菲特给投资人的建议就是,每个人一生的投资标的就20个空格,大概投20家公司就够了,不要投太多。


巴菲特赚钱最多的投资标的就十家公司,所以他也希望在投资次数上最小化,但是在每一个项目上投的越多越好。芒格和巴菲特在喜欢一家企业的时候会下重注,而且通常长时间持有甚至是永远。


当你看到一家公司的时候,应该假想如果交易所关闭了,你还会不会投资,如果还愿意投,那就可以投,否则你应该想一想,基本面到底能不能支撑。


如果大家对茅台研究非常透彻,当八项规定出来的时候,茅台的最低点是140元左右,当时如果把所有的钱都砸进去,回报非常高。


理由是,八项规定之后茅台被迫降价,普通老百姓也开始喝茅台,用户群在增加。另外,茅台这样的白酒企业是非常罕见的不用担心存货的公司,而且存货时间越长越值钱。现在茅台的股价是470元左右。

长石资本汪恭彬:芒格和孙正义做投资决策时,是如何思考的?

2.孙正义的多元思维模型


孙正义与芒格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他创造了很多的世界速度,他把自己的公司Soft Bank营业利润做到一万亿日元用了33年时间,但是丰田用了65年,NTT用了118年。


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当年投雅虎和阿里巴巴的时候,投的钱都是超过杨致远和马云的预期。比如说他问你公司估值多少,假如你希望是10亿美金,他就投你10亿美金。


一般人都会问能不能便宜一点。当年雅虎投阿里10亿美金占股40%,这里面很多是马云卖的老股,马云卖老股投了华谊兄弟,后来马云成功的在华谊兄弟赚了很多钱,但倍数远小于在他在阿里的倍数。


很多时候创业者对自己公司的信心还不及外人的信心,因为自己总是想得太多,外人看趋势看格局,反而更有信心,所以孙正义对雅虎和阿里的信心超过两位创始人对自己的信心。


第一,孙正义的第一性原理:时光机理论。只赌那些上升的赛道,其他赛道不投,所以他在过去没有投传统企业。


孙正义认为,在不同的国家,行业发展阶段不同:在日本、中国这些国家发展还不成熟的时候,先在发达市场,比如美国,发展业务,等时机成熟后再杀回来,进军中国、日本,仿佛坐上了时间机器,回到几年前的美国,在整个世界有很多交叉的机会。


杨致远和马云最开始是融不到钱的,之所以后来孙正义投的钱远超自己的期望,就是因为时光机理论:在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国家,出现了特定的创业者做特定的顺应趋势的事,就应该支持。1999年在美国雅虎是可以的,在中国2003-2004年的时候,阿里做淘宝是可以的。


如果在过去投制造业,基本上是12倍的回报,但如果投IT产业,整个行业平均值是720倍的回报。传统制造业真的非常艰难,不能怪创业者不好,但是在大势面前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行业的选择非常重要。孙正义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抓住不同行业的发展。


第二,非连续创新。从PC端到互联网端到移动端再到IOT,每段曲线是要跳跃的,从PC本身是过渡不到移动端的。   


孙正义最近的跳跃是去年花310亿美金并购英国的ARM公司,投ARM是因为他觉得ARM掌握了全世界了物联网(IOT)平台,未来他只赌“IOT”。钱从哪来?他把阿里的股票卖掉了,从他的角度来看,阿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把游戏也卖给了腾讯,他会跳过所处的时代去判断。


他认为,在2020年,自动汽车会全面普及,未来30年,智能机器人的数量会超过人口的总量,这是非常大胆的想法。中国现在机器人的出货量每年才十万台,而且大部分还是工业机器人,但他认为机器人会大范围扩展。


孙正义认为,IOT的发展速度会远超电商和互联网,手机领域也不会有大发展,所以他不参加任何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会。去年全球手机出货量是14.7亿,增速在大幅下降,过去五年,智能手机年增长率37%,未来五年只有4%。


他在乔布斯做手机之前,给乔布斯画了一幅手绘移动手机图片,当时乔布斯并未完全决定要做苹果手机。那个时候孙正义就认为PC端应该向移动端发展,于是回国收购了日本的电信运营商。


作者 | 桂曙光 张玲玲

来源 | 天使茶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