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采写:南都记者 李冰如,来源:南方都市报
推荐自:VC互联网分析频道
微信ID:qianhaoapp
有消息说,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全年超过230亿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38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6.3%。与此同时,随着存储、计算、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交叉融合,未来十几年后数字经济将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这就是说,人工智能在我国将迎来井喷期。未来社会或是人工智能社会,涉及金融,智能医疗,语音,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无人机,机器人等产业,如何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依然是难题,某些领域还将泛滥成灾,特别是教育机器人方面,良莠不齐,鱼目混珠。
从产业链上看,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基础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及人工智能应用三个层次。
其中:基础技术支撑由数据中心及运算平台构成,即计算智能阶段,包括数据传输、运算、存储等;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基础层提供的存储资源和大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建模,开发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技术,包含感知智能及认知智能两个阶段,感知智能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音处理和生物识别等,认知智能如机器学习、预测类API和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应用主要为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实现不同场景的应用,如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领域。
李开复预测AI投资过热 明年将经历泡沫和调整期
最近李开复先生在长城会“科学复兴”为主题的北京论坛上表示, AI投资过热 明年将经历泡沫和调整期 。
参加奇葩大会、组建人工智能工程院亲任院长、现身瑞士达沃斯论坛……从去年开始,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的一系列行程和公开发言,绝大多数与“人工智能(简称A
创新工场近几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频频出手投资布局,先后投资了旷视科技(Face )、驭势科技、第四范式,以及地平线机器人等多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可以说,无论是李开复本人,还是对于人工智能这条赛道,创新工场的姿态在外界看来都是all-in(全押)。
但李开复表示,人工智能领域“有泡沫”,创业同质化之外有不懂行的投资人也扎堆进入。“明年初开始将有第一波企业会面临死亡,行业调整显现。”
创新工场AI领域投资占总额近半
“创新工场相信,此次人工智能热潮与以往有本质不同,是相关产业步入成熟的标志。”今年1月10日创新工场发布的《投资A
2016年,在AlphaGo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这一技术名词大范围走进大众视野,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等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也从实验室开始大规模走向产业应用层面。技术出身的李开复感慨,“这是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我希望我们AI(人工智能)投资的比例是我们总投资的近一半”,按照李开复的说法,创新工场不仅投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自身也孵化人工智能项目。
从应用层面来看,李开复认为最先被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改造的领域是大数据领域,“我们投的所有大数据都进入商业阶段了”。如果说2016年是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则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应用元年。比如大数据科技公司第四范式,李开复透露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用户转化率提到了65%左右,这便是很好的一个应用场景。
热度高如人工智能,选择项目进行布局时,李开复有其不低的考量标准———
据李开复透露,其参加长城会2017GMIC北京大会的原因之一,也是看中其对于科学家群体的聚拢和跨界交流,“寻找好的科学家典范,用他们的成长历程去激励更多的年轻人。”
被宠坏的VC们会不会带歪AI公司?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李开复的投资标的选择要求,也可见人工智能创业门槛并不低,但2016年以来热度高居不下,人工智能泡沫说也随之而来。尽管一向看多,李开复却也对南都记者直言:“现在有没有A
李开复认为,当下人工智能概念确实有点过热,明年初将会出现第一波倒下的AI公司以及投资人,“有一些泡沫,有一些调整,我觉得很快会过去。”
李开复更大的担忧在于,人工智能更多是面向2B层面的业务,需要给予其更多的时间去成长,“但中国的V
如果说人工智能这个风口是真实的,现实却是2B的领域很难有爆发现象,李开复更担心人工智能公司难以达到“被宠坏”了的V
观点:全球这六大公司已成创业公司的“黑洞”
谷歌、微软、Facebook和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用他们垄断式的优势和巨量的数据,加上囤积的人才,基本上成了创业公司的“黑洞”:数据黑洞、人才黑洞。
不过李开复还是比较乐观,他认为这六家公司在AI领域还没有形成垄断,像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或者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还是有像snap、美图这样的公司崛起。但“他们有那么多厉害的人、那么多数据,我们还是要战战兢兢快速把产品推出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