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BAT对决,腾讯内部是如何讨论阿里巴巴的?

(2017-02-21 09:20:11)
标签:

杂谈

​作者:王潘、明叔,来源:潘谈会( ID:TMTweb)明叔杂谈(ID:laomingdashu)

推荐自:VC互联网分析频道 微信ID:qianhaoapp

当你打开这篇文章开始阅读时,腾讯的市值是20111亿港元(约合2591亿美元),阿里巴巴的市值是2519亿美元。一个91,一个19,姿势不同而已,实际相差无几。

腾讯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阿里巴巴最近三个季度的营收都是同比超过50%的增长,而腾讯最近三个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尽管也都在40%以上,但总体增速略低于阿里。别忘了,马云手中还有蚂蚁金服这张牌,阿里的市值并不包括这部分。

但与此同时,阿里这边肯定也睡不好觉,因为腾讯有超级App微信,马云此前最看好的蚂蚁金服这张牌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微信支付在线下的确已经超越支付宝了:

根据我在北京数十个餐厅实地问询,10个收银员中,差不多有3个说不知道哪个更受欢迎,有3个说用微信支付的多一些,有4个说用微信和支付宝的差不多一样。在爱情海购物中心四层的一个饮品店里,服务生告诉我他们现在工资都是直接通过微信发,所以没办法平时只好用微信。不知道支付宝的大本营长三角一带怎么样,大家也不妨去调研一下。

在我老家湖北省利川市(没错,就是作家野夫的故乡),很多小超市和小摊点都支持微信但不支持支付宝,这些小老板最开始都是通过红包知道微信有钱包的,但大的超市一般是二者都支持。

这些都是微信通过社交做支付,高频打低频的强势所在。但与此同时,千万别低估了支付宝的能力,虽然微信来势汹汹,但是目前腾讯的金融与蚂蚁金服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个人日常消费更多是用支付宝而不是微信,原因很简单,因为支付宝有芝麻信用,通过芝麻分,支付宝可以直接决定能给我借多少钱而不用去看央行征信,日常的消费记录又会影响芝麻分。此外,通过支付宝消费,还可能为蚂蚁森林积累能量,当能量收集到17.9kg,就有慈善机构在线下为你种一棵树,这也是我用支付宝的一个小原因。(PS:话说我这么支持支付宝,每天线上线下各种记录加起来都有10次左右的交易了,竟然连续4个月不涨分了,再坚持几个月不涨就弃用。。。)

用微信支付呢?我平时主要就是抢红包和发红包,其他场景用得少,我认为微信应该多参考蚂蚁森林这种形态的产品。

与芝麻信用相对应的是腾讯征信。我曾经把一个问题抛给腾讯征信部门的一位Leader,说为什么同样都知道我的央行个人征信有一点瑕疵,支付宝里的蚂蚁借呗敢给我借10万贷款,而微信里的微粒贷却1分钱也不敢给我借,要知道我还是在腾讯工作啊......对方说,那是因为支付宝比较激进,而腾讯比较稳妥。

但我觉得,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腾讯的征信没有建立,只能去参考央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反观芝麻信用,不仅可以用于蚂蚁借呗,也已经在对第三方输出了。希望腾讯征信团队动作能更快一点,学学人家芝麻信用的速度。

除了征信团队,微信团队也因为小龙哥的文艺,所以大家更像一介书生,显得很斯文。而支付宝团队则因为阿里系一罐的强势风格和销售导向,执行力可怕到惊人。(但执行力强的同时攻击性也很强,偶尔会拿几大友商做靶子,这点我就很不喜欢,甚至可以说厌恶。)


微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支付宝了,而腾讯金融也很有希望凭借此赶超蚂蚁金服,但这中间也充满了不少未知数,一切都需要由时间来回答。(王潘)


百度掉队?腾讯、阿里谁更强


作者:明叔,来源:明叔杂谈(账号ID:laomingdashu)


2016年,一个广为接受的事实就是,在中国互联网BAT三巨头中,百度已经掉队,但与此同时,围绕腾讯和阿里的对比也此起彼伏。

我是做财经新闻出身的,还是从数据角度说说吧。我提出了10个结论,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腾讯和阿里巴巴全面较劲儿,主要是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鼓动结果。据我所知,在腾讯内部,大家并没有要在市值上跟阿里巴巴一较高下的初衷。另外,市值是一个波动性非常大的指标,虽然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参考性并没有那么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5年前,很少有人预料得到今天BAT的局面,5年后,BAT何去何从,也很难研判。我觉得,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核心还是应该聚焦用户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

人类仍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黎明,需要包括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内的所有优秀企业一起去探索。伟大的互联网时代,是谷歌、Facebook、亚马逊、BAT们一起打造的结果;伟大的互联网时代,也容得下远远不止一个谷歌、一个腾讯、一个阿里。

不管外界怎么把阿里巴巴和腾讯进行对比,两家公司的员工还是要脚踏实地,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坚持做对的事情,从长远看,大家都不会错。

套路说完,以下是我从财经记者的角度对腾讯和阿里巴巴所做的对比,既有客观数据,也有主管判断。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BAT确实已经出现分化

先看市值,目前,百度约为600亿美元,阿里巴巴和腾讯均约为2500亿美元。

基本上百度就是阿里和腾讯的四分之一。

再看营收,第二季度,腾讯为53.82亿美元、阿里巴巴为48.38亿美元、百度为27.48亿美元。虽然只是季度财报数据,但很有代表性。

从营收上看,百度大约为阿里和腾讯的二分之一。

2、腾讯和阿里整体上不相上下

BAT到底哪一家更有前途?

记得马云自己曾经说过,BAT三家,如果要拿百度跟阿里换,他肯定不换;如果拿腾讯跟阿里换,他要考虑一下。

所谓的营收、生态、估值和布局等等,都是一个一个孤立的点,马云的判断是整体性、综合性的判断,我觉得很能说明问题。

3、对比最核心产品:腾讯9分,阿里8分

阿里最核心的还是两大块:

电商,包括淘宝和天猫;

支付宝。

腾讯主要还是QQ和微信两大平台。

我看好腾讯,因为QQ和微信目前基本上没有对手,阿里不管怎么折腾来往和用支付宝搞社交,都攻不进来。

但是,腾讯投资京东(最新持股比例达到21.25%,超越刘强东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投票权比刘强东少很多),是很厉害的一招。

京东和淘宝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商模式,刘强东非常强硬和执着,而且因为马云出言不逊,两人有很深的心结,刘强东一定想着要在电商上挤压淘宝。所以,只要京东和刘强东在,阿里赖以生存的根基——电商就不敢安然入睡。

再说支付宝,微信支付也已经很厉害了。一个红包,让马云大发雷霆,愤怒的背后是因为微信抄了他的后路。现在线上、线下支付,甚至在国际化方面,支付宝和微信都亦步亦趋,最后很可能是两强并立,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总结:在最核心的产品(平台上),腾讯可以威胁到阿里,但是阿里却够不着腾讯。

你说马云着急不着急?

4、看系统内发展:阿里10分,腾讯7分

但是,核心产品上的危机,加上马云的战略眼光,让阿里在过去几年,搞出了几个大招(蚂蚁金服、菜鸟物流、阿里云),这个可以吊打腾讯(企鹅别哭)。

过去五年,阿里最大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电商和支付宝,更厉害的是,阿里在电商和支付的基础上做出了互联网金融(蚂蚁金服,估值高达600亿美元,跟百度差不多了),菜鸟物流(估值500亿元人民币),以及阿里云(估值390亿美元,虽然目前收入还不是太高)。

特别是蚂蚁金服和阿里云,拿出来都是巨头啊。我放一下8月初全球最牛科技和互联网公司估值排名,让大家看看阿里到底有多牛:

(仅从估值上看,一个蚂蚁金服就是四、五个Twitter,两个京东)

苹果,5700.43亿美元

谷歌,5410.12亿

微软,4439.40亿

亚马逊,3577.55亿

Facebook,3517.21亿

腾讯,17285.49亿港元,约合2228.46亿美元

阿里巴巴,2087.80亿

英特尔,1632.65亿

IBM,1535.75亿

Priceline,680.62亿

百度,562.32亿

Paypal,441.49亿

雅虎,364.67亿

特斯拉,334.28亿

京东,298.14亿

Twitter,124.63亿美元

相反,腾讯的微众银行,现在规模还很小,云计算虽说上升到公司级战略,但是外有Amazon、谷歌、微软虎视眈眈,内有阿里、华为强大的竞争压力,前途未知。

5、看外部生态布局:腾讯9分,阿里8分

这个不用说了,腾讯确实要比阿里高出不少。

腾讯投资京东,甩掉做的不好的电商这个包袱,还给阿里培植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觉得非常漂亮。

腾讯投资滴滴,也是非常漂亮,先吃掉阿里投资的快的,又吃掉百度参与投资过的优步中国。

再看携程58同城、大众点评美团,也都不错。

在视频上,腾讯视频、百度爱奇艺、阿里的优酷土豆,基本各占20%的市场份额,目前难分伯仲,长期看,腾讯视频似乎略有领先一点点的趋势。

在音乐上,QQ音乐与酷我、酷狗等合并后,前景貌似也不错。

6、看收入结构:腾讯9分,阿里8分

从2016年Q2(编者注:此文于2016年8月发布在腾讯KM论坛,当时最新财报为2016年Q2)的财报数据看,阿里本质上是一家电商公司,321亿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四块业务:电商业务、云计算、数字媒体娱乐、创新项目:

其中,电商业务: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47%,占收入84%。

云计算业务:收入12.43亿元,同比增长156%,占收入4%。

数字媒体娱乐:收入31.3亿元,同比增长286%, 占收入10%。

创新项目:收入5.35亿元,同比增长30%,占收入1%

腾讯是游戏当先,社交网络、广告全面开花,在Q2的356.91亿元的收入中:

游戏,171.24亿元,占比48%

社交网络,85.56亿元,占比24%,

广告,65.32亿元,占比月约18%。

考虑到腾讯的电商面临京东的强力竞争(刘强东说过,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京东一定会超过阿里),而腾讯的收入比较分散,而且还有增长空间,所这一局我看好腾讯。

7、企业文化:不分伯仲

两家公司都有很好的企业文化,但风格迥然不同。

马云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创始人,也是一个思维跳跃的文科男。

Pony是一个低调、务实的理科男。

相对来说,阿里有狼性,腾讯有温度。

8、未来增长前景:阿里9分,腾讯8.5分。

之所以做出这个评价,阿里的蚂蚁金服、菜鸟物流和阿里云,实在是潜力太大了(尽管现在收入规模可能还不大)。

反观腾讯,并没有这么大的新业务。

但是,腾讯的游戏(泛娱乐),还有增长空间。最大的有利因素是,腾讯的QQ和微信,两大平台,还有非常大的想象力空间,目前变现程度远远不够,潜力很大。

9、腾讯比阿里强的那一点点

我认为,腾讯比阿里最强的一点点是产品文化,背后是基于QQ和微信量大平台,对于用户的了解,本质上是对于人性的了解。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了解人性的公司赢得天下。

从滴滴和快的的肉搏可以看出,阿里在产品设计上还有缺陷。

从支付宝红包不知所云的玩法看,阿里还没有掌握直抵人心的简洁智慧。

10、腾讯和阿里终极PK:腾讯9分,阿里9分。

这是一个很讨巧的做法,但是,我相信马云的眼光,既然他也觉得阿里和腾讯大致有交换的基础,我当然也同意他的看法。

同时,我也觉得,实事求是地讲,现在两家公司都非常优秀,都是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中的巨头。

看未来,腾讯和阿里的关系,大致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

第一,难分伯仲。短期内,收入、市值不会有太大落差。

第二,各奔东西。阿里走电商的路子,附带互联网金融、菜鸟物流和阿里云,腾讯在现有游戏收入的基础上,在社交网络、广告等方面全面开花,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越来越相去甚远。

第三,争于一隅。在视频、音乐、游戏、影业等细分领域,巨头四处扩张,阿里和腾讯出现小范围内缠斗也在所难免。

最后,还是想再强调一下,互联网变化太快了,形势比人强。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互联网时代大幕刚启,就像马拉松才刚刚跑了几公里。在现阶段就争论谁更厉害,其实意义不大。

最关键的是还是要拥抱变化,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伟大的互联网时代,不仅容得下腾讯和阿里,也容得下更多优秀的公司。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对于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Facebook横扫全球的势头,中国的BAT在国际化、全球化方面,还在起步阶段。相互较劲儿,不如一起去开拓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场面。


还有一个故事:


腾讯和阿里的区别,就像书生和土匪的区别


作者:陆树燊,来源:行者慎思(ID:shensing)

2013年底,我加入了支付宝钱包团队,这个在当时号称阿里巴巴最核心的团队。而在此之前,我主要的工作经历,是供职于腾讯邮箱和微信团队,从11年到13年经历了微信几乎整个创业期,可以说,我的职场基因打上了深深的腾讯和微信烙印。


阿里巴巴是出了名的狼性公司,抄录几条阿里人奉为圣经的“阿里土话”给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拥抱变化”“生命在于折腾,不在折腾中崩溃,就在折腾中涅槃!”“没有坑,就先让自己成为萝卜”“不要事情找你,而要你找事情”“很傻很天真,又猛又持久”“与其怕失败,不如狠狠地失败一次”“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不难,要你干嘛?”


腾讯公司的文化就不一样了。由于员工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校园招聘,所以这些大学刚毕业就在公司里工作的人,都带着一股非常强的学生气,再加上公司创始人都是工程师出身,所以整个公司都非常斯文


而微信团队(曾经的广州研发部)在腾讯公司中又极为特别,也许是因为远离总部,在微信做大之前,这里的升职、调动的机会并不多,人员流动很少,团队里隐藏了非常多低调却才华横溢的同事。在部门群里聊天,总是时不时就有人赋出诗一首,或者来一句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常少言寡语,默默在做好事情,专心的雕琢产品、代码、设计稿。


腾讯内部有一个叫“瑞雪精神”的传统——不要逆乘电梯,要文明排队等。在阿里,我很快发现,靠“瑞雪”是无法生存的。


比如,我在支付宝大楼21楼办公,每天中午如果我不逆乘电梯是下不了楼的——因为大家都逆行了,楼下的同事先坐向上的电梯上来后再下去;比如同事几人一起经过一个门,我先推开门的话,我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好过来,但从来没有其他人这样做;


再比如,下午发点心水果,晚上发夜宵的时候,如果不飞奔过去抢的话,你只能闻着别人吃东西时那个香喷喷的味道,独自默默的吞口水。


“斯文”在阿里并不是一个好词。在阿里我“学会了”骂粗口,我发现不说粗口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的上级会说,如果这事搞不定,你就跪下去求他——我不敢想像在腾讯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最典型的一次,我在公司楼下上楼时遇到一个没打过交道的女同事抱着大箱小箱,我主动帮她拿了几个——是的,很小的一件事。后来这个同事说,在公司这么久第一次遇到有人主动帮忙拿东西。这又让我疑惑许久。


在阿里我显得像是个怪人。


曾经有人问我腾讯跟阿里的区别,我说:“书生”跟“土匪”的区别。但我不觉得阿里这样不好。


腾讯人之所以“书生气”,是因为大部分人是需要写代码,需要设计产品,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模式,不断地思辨,思辨之后再执行,这样当然要求非常多高学历的“好学生”,要有理想,有才华,爱创新爱创造讲规则;


而阿里是一个典型的销售、运营导向的公司,一支在电子商务最前线作战的部队,每天跟各行各业的小商家打交道,帮其他需求奇特的传统行业客户解决问题,更多地讲执行,要接地气,要讲结果,要吃苦耐劳,需要每个人都能像独立作战。这样的团队,不“土匪”能行么?


在阿里,所有人都是那么粗野,丛林生态,大家都忙着向前冲,没人有空给你“舔伤口”。


所以你能明白为什么腾讯过去没把电商做好,而阿里也没能做成社交了吧。


九型人格把人的九种性格分为:“思维中心”、“情感中心”、“行动中心”。你总不能让行动导向的人去做思维导向的事的。


业务决定企业基因,决定团队气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