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对话:徐志斌,微播易副总裁。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系教授。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推荐自:VC互联网分析频道 微信ID:qianhaoapp
对话:徐志斌,微播易副总裁。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系教授。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笔记之前,请先思考:
被微信冲击后,新浪微博为什么会再次火爆?
社交网络究竟应该被称做什么?谁能主导?
从博客、微博到微信,表达方式有什么变化?
推动社交进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到底是技术还是社会本身在推动社交进化?
随着微信大热,新浪微博的用户和营收都大幅下降,股票也步步下滑,但2016年,新浪微博、陌陌等社交网站开始咸鱼翻身,股票大涨,新浪微博在半年内股票就翻了三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新浪微博等老牌社交网站的再次火爆?三位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就“社交进化”,从社会学、系统科学、社群经济学等学科之间互相切换做了一次深度探讨,他们都是如何看待“社交”、“社交进化”的?
徐志斌(微播易副总裁):
社交网络一步一步往前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交网络究竟应该被称做什么?是谁在做主导?大家可以思考下这个问题。
嘉敏老师说社交是彼此梳毛,这个梳毛过程就是社群运营的关键环节,如何让人们在社群中长期地活跃、黏着、停留,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做他自己很想做的事情。如果单独看社交进化,其实有几根主轴线永远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一、表达方式的变化
表达方式的变化,更多时候我们会称之为信息的变化。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直播。刚开始大家厌倦了媒体表达,就是只有专家和名人才能写东西的表达方式,因此博客崛起,博客打破了表达的门槛。
但新问题随之出现:如何持续稳定地提供优质的内容?微博的崛起,使持续稳定的内容输出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又回到了精英表达的传统,因为优质的话题开始发生作用。这也催生了微信第二波浪潮,就是以图片、文字和微信公众帐号为主的浪潮。
再后来又一种表达方式成为了浪潮:视频直播重新崛起。本质上是表达方式左右了一波一波的浪潮,互动形式也在左右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同时关系也是。但现在“关系”这个东西又变得不再重要。
▷举个例子:
去年(2016年)12月26号我们做了一次大会,将年会搬到了线上直播。一共有805万的用户在三个小时时间参与我们的直播。如果是微博有八百多万的阅读量,至少会有五十万粉丝量的新增。但直播当中八百多万人围观只有六千个粉丝新增。这充分表现出社交进化的进程。直播产业继续发展下去,2017年死掉85%以上毫不为过。剩下的是非常艰难的垂直化、专业化和与现有产品做融合,差不多会有十几家。
二、成本收益账
我们不关注预测本身,我们要去思考推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信息互动的方式和关系链在推动社交进化。社交是被一种简单的算法在左右的,我们叫做:成本收益账。
社交网络算的成本和收益账是你有多少粉丝,花了多少时间来看你的东西。时间是用户投入的成本,用户需要花多少时间,能以多简单的方式获取想要的信息,能够得到多愉悦的享受和体验,能够获得多少想要得到的干货、知识、思考和方法论,这才是用户要算的那笔账。
用成本收益账的逻辑再去看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这个主轴发展可以看到几条大的逻辑:
1)微博一定会再次崛起
微博的表达是轻松的。今天谁离婚了明天谁偷情了,无数类似的热门事件在我们面前滚滚而来。这意味着信息门槛之低和收益之高,成本低到了只需要坐在家中有网络,就会有无数的信息涌过来;收益之高表现在,你会看到无穷无尽的段子、冷笑话、心灵鸡汤、成功学,这些东西可以不用动脑子、不用思考。
2)媒体人再次统治金字塔顶端
最后是媒体系、杂志系的编辑和记者统治了微信公众帐号最肥沃的金字塔的顶尖区域。比如咪蒙的推送报价一条六十万人民币,还得排到一个月以后,为什么?这群人写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他们大部分人排版要花两、三个小时来做。其目的是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最轻松的方式获取最好的版面体验、阅读体验、游戏体验、干货体验、观点体验等等。原来十分钟的阅读时间,现在缩减到了两三分钟。
3)从大社群到小社群
社交网络有三个典型的三年大周期,2016年正好是又一波三年大周期的开始。就如社交视频、游戏视频,它的背后大逻辑都是最后被检验出来的。作为社群经营者,需要让用户、粉丝用快速、简单的方式来获得最好的体验、最好的内容。
从“猴子梳毛”这个角度看(详见文末:焦虑个毛啊,语言只是梳毛的廉价替代品),邓巴数、强弱连接和结构洞规则走下去到了社群当中也是一样的,五百人的社群圈子用户会越来越不愿意停留。社群可以说是圈子、俱乐部或者是其它的小群的BBS(论坛)。因为选择成本太高,信息获取的成本太高,骚扰太重,思考成本太高,关键是用户的信任成本太高,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小群当中,用户随时随地聊天,随时出来响应、讨论会越来越频繁。
从大群到小群,回到刚才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好的体验、最好的服务、最好的结果。
三、系统科学之“交互”与“关联”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教授):
系统科学之所以能坐在社交进化的舞台上,恰恰因为它最关心的是“交互”和“关联”。没有联系就构不成系统。如果我们不了解个体之间的关联就没办法研究生态系统,不知道某个物种的灭绝会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不了解大脑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就不可能理解大脑为什么能认知、会思考,会有情绪和意识。
这些是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刚才嘉敏(详见文末:焦虑个毛啊,语言只是梳毛的廉价替代品)提到单个蚂蚁,单个蜜蜂能力很有限,但当它们构成整体时就具有无限的潜力,这里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关联。
从整个社会实践和学术发展的角度看,系统性的问题越来越摆在大家的面前,环境、资源、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都是系统性的问题。真正考验时代、考验人类智慧的是系统性和复杂性的问题。
嘉敏提到从社会网络角度看,每个人平均来讲是一百五十个左右的朋友。但你关心过你的朋友在什么地方?到底在做些什么吗?许多学者专门对朋友关系的空间分布做了研究。E-Mail网络和手机通讯电话都是社会网络基本的数据库,这个数据上面都有你自己和你朋友的空间信息,即使你不开定位也都知道你在哪里。
下面我以一个老朋友的角度讲一讲“社交进化”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关联建立起来的,在已有社会网络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未来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体成就到底如何,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有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是你在社会网络当中的位置。
所以作为一个老同志,每次面对大学生,我会告诉他们在大学四年当中学知识是目标之一,锻炼社交和交往的能力是目标之二。大学生们必须要通过学校的环境使自己变成一个社会人,这样才能打下今后在社会当中成长和进步的基础。
我个人的体会,微信朋友圈其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和别人交往时能不能让所有的人都为你的存在感受到阳光和愉快的感情?如果做到了,这个事情就是你的本事,这个本事也奠定了你未来成功的基础。
从社交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渴望被梳毛的猴子。
我们渴望爱,当自己有爱的欲望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送出爱。我们都希望表达,都希望交流,还希望互动。社交性真的应该提高到非常重要的水平上来,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社会当中。
对于沟通到底应该用语言还是文字,我个人意见是能见面聊天就不在微信上聊。因为直接的沟通和交流所带来的丰富信息,不是文字能够表达的。
时代变化带来技术手段的进步,大大地加强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技术的进步为社交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有效工具。工具反过来又改变了个体行为,也改变了相互交互的模式和强度。这种改变从整体上又改变了整个社会,就像技术进步正在自然或不自然地改变社会经济一样,如何能够认识到这个改变的进程尤为重要。
话说回来,原来我谈到过从科学和社会两个角度研究社交网络的差别。从科学角度看社交网络,更关注共性、普适性和简单性的规则。社会角度的社会网络研究更愿意从个体的角度为大家提供启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是有差别的。
比如以科学角度,想去认识天堂鸟为什么长这个样的?我们会去猜测和设计最基本的相互交互规则:
鸟与鸟之间是怎么联系的?
是看自己一定距离当中其它的对象还是有特定的结构?
……
这些我们只能先猜测,然后在猜测基础上做出决策,看互动和决策的基础上能不能分析出天堂鸟的样子。而社会角度,我们是通过个案一个一个来分析,包括去关心整个设计群体。
四、技术、行为和社会
徐志斌(微播易副总裁):
在社交网络工作久了会看到很多基础的规律,比如回到梳毛行为,为什么猴子会聚在一起?首先是要由个体形成群体,这背后有一个基础逻辑,用大白话来说是“三近一反”。
所谓“近”是年龄相近、兴趣相近、地域相近,扩展开,你会将所有相似的人都纳入“近”这个话题。比如财富相近、地位相近、履历相近、游戏当中级别相近、花的钱相近,都是人民币玩家,都是穷屌丝玩家,甚至还有氛围相近等等。这些共同的东西会让你们有共同的话题。
所谓“反”是我们一开始就性别相反。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最后会把它引申为冲突,男女搭配、男女冲突、甲乙冲突、供需冲突。人的需求会首先让彼此牢牢地黏在一起,但后面还有各种冲突。整体可以看成一个由异性开始的三近一反组成的小圈子。通过图谱和大数据来看微博和微信,会发现人就是在一个又一个小圈子中存在的。
人们聚在一起的原因是信任,后来发现大家在一起获取的成本会不一样。最近一定会有新的社交帝国崛起,是建立在新的化学反应之上的,我们称之为用户行为习惯发生变化。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好东西会用购买为它“点赞”。人们有点赞、加好友评论、分享这种定义方式,然后推动信息扩散,这种方式直接变成了“买买买”。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教授):
这个研究又给六度分隔另外一个结论:
人和人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实际上是三度分离的。家庭、朋友、工作很可能会构成三重关联。我们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生活在社会当中,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一定是一个社会人,都需要去处理社会关系,当你有意识地做好跟无意识地应付的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主观上意识到你是一个社会人,并且有意愿通过这样一个社会网络把你的影响、把你想实现的事业做好。
其实技术和社交行为也是关联在一起的,每个人的行为和个性是和关系网络之间有耦合的。个体的表现和网络的重塑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要通过塑造你自己重塑的社会网络,通过你的良好的社会网络重塑你自己。把这个过程适应性演化起来,你就能够在社会当中有更好的发展。
社交,都是有社交壁垒的。非常完备的社会网络中,也是有很多相对孤立的社团。社团之内的联系在现在是越来越紧密的趋势,但社团之间并没有实现我们期望的联络扩张。因为社会网络中的个体都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影响,就是通过非常强的内部的关联越来越强化,这就造成了负等于负的两极分化现象。
目前整个社交进化会导致出现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东西,从另外角度来讲,现在技术已提供了让不同圈子的人更多交互的可能,但这仅仅是在技术层面的可能。真正改变的一定不是技术,而是社会本身。
我们希望从社会角度反过来重新思考技术,到底如何发展相应的技术能够让社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趋向?技术改变了社会,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也对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技术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谁做得到,谁做得好,谁就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成功。
现在的交互形态完全变掉了,这种变化可以改变我们人和社会。社会治理也面临着和原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完全是和交互和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系统学院也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在更宏观或者更基本的理念层面做基本研究。国家强调基层多元控制,这样的理念和原来国家的管理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来我们每个人的吃喝拉撒睡都由政府负责,但政府本身没有这个能力。社会形态的变化、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政府没有办法掌控,更有效的管理手段实际上是自我治理。
现在的技术和大家交互的前提之下,使得整个社会治理成为一种良好的自组织管理模式。自组织应该是今后社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方向,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在尝试一些新的管理模式,我们也是做一些理念上的研究,到底怎么做好还是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延伸阅读
语言只是梳毛的廉价替代品
三位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就“社交进化”,从社会学、系统科学、社群经济学等学科之间互相切换做了一次深度探讨,他们都是如何看待“社交”、“社交进化”的?
东西文库创始人赵嘉敏:
这次聊一聊社交的进化。大家手机里可能有几千个联系人、几百个微信群,社交对你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时代的社交究竟会往哪个方向带领大家进化?你是否焦虑?
前一段时间我挺焦虑的,持续了两周左右。我其实算神经比较大条的人,从没觉得自己也会遇上焦虑,甚至没想过会有中年危机。所以话题就从焦虑开始讲。
一、邓巴数和梳毛说
这段时间我们正好在出一本书,是邓巴教授写的《梳毛八卦和语言的进化》。不知大家手机微信里Contacts(联系人)有多少,我自己是1600个。基本结论是,我们能够Handle(处理)的好友数量是150个,哪怕是在网络社交的环境下,无论Facebook还是微信都是同样的结论。当然,微信的数据没有公开。
为什么邓巴会得出这样一个数字?他认为与人大脑皮层的面积有关系。他做了二十几个灵长类动物的调查,调查这些动物的族群大小,包括大脑新皮层的面积。最后画了一张图,得出结论:族群的大小和大脑新皮层的面积成正比。这又是为什么呢?
邓巴教授认为,这是因为人类、灵长类动物或者高级社交动物之间维持族群需要去做社交。社交行为在灵长类动物表现出来的就是梳毛。梳毛可以增进感情、结成团队,维系族群。
灵长类动物每天花在梳毛上的时间其实是有限的,一般来讲,大多数的灵长类动物要花10%的时间用来梳毛。人类可能早期也要像猴子一样去梳毛,但后来人类能从这些动物里脱颖而出要得益于语言的作用。当然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一番解释,邓巴教授认为语言实际上是梳毛的替代品,非常廉价、非常有效的替代品。
猴子梳毛得梳上半天才能获得愉悦感,但如果彼此通过语言来沟通可能很有效,很快地就可以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而且语言可以一对多,梳毛只是一对一,或许可以同时给两只猴子梳毛,但三只就不行了。语言至少可以一对多地进行沟通。
也有社会学的研究发现,语言这种心理上的梳毛行为不适合大的群体,一旦群体规模超过4-5个人时就会自然地分群。
二、强连接和弱连接
另一个概念是强连接和弱连接。
在150个人的圈层里面的属于强连接,越紧密的连接越强。之外的叫做弱连接,就是彼此间关系并不是那么亲密,生活和工作上的交集并不是那么多。但还有一个有名的道理告诉我们,弱连接非常有价值。为什么?就是因为强连接跟个人同质化的程度会比较高,所以很多新机会、新想法往往来自于弱连接。
国外的社会学研究做得比较早,调查了大概几百个个体。格拉诺维特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论文,得出的统计数据是找工作时,有17%的机会是来自于熟人,但有28%的机会是来自于弱连接。这是很有名的结论,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其实更多可能的机会是来自于弱连接。
清华大学的罗家德老师把这个结论总结成了另一句话:
“强连接提供资源,弱连接提供机会。”
资源化就是做什么事需要有熟人一起来做,但是新想法、新机会往往是来自于弱连接。
和强弱连接平行的概念是结构洞。强弱连接是从自身的角度来看,结构洞换了一个角度,是从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看。
我们都在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社交网络,不同的社交网络之间也是有一些分隔的,就是也会不相交。这些Gap(间隔距)叫做结构洞。但所有社交网络最后都会连成一大片,是少数节点会把不同的子网络连接到一起。学术上把这样的节点叫做Bridge(桥接点)。
其实这个名词写得非常好,叫做Entrepreneur,就是创业者节点。为什么叫做创业者节点?我用自己的经历举例大家体会可能会比较明显。
最早我是做工程师的,手机里只有几十个联系人,但工程师需要很多新的东西激励、刺激,所以我就必须拓展人际网络和社交的面,逼迫自己要成为Entrepreneur的节点。当然,有些职业天生就是这种节点。比如媒体人天生就要接触非常多的人,这些人其实本身就是Entrepreneur。
过去几年非常多的创业者本身就是媒体人,比如罗振宇、王煜全,他们本身就有先天的优势。这是结构洞从社交网络给我们的一些启发。
线上的社交到底对我们有没有改变?还是说手机只是我们线下和线上的一个设备?从目前来看,似乎是改变不多,很多时候还都是熟人和线下社交,虽然也有很多线上陌生人社交,但总体改变不多。
举两个有可能发生改变的例子:
1.表情包
表情包是线上社交衍生出来的东西。我们懒得打文字,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打文字时就发一个表情过去。刚开始我觉得表情包是语言再一次的进化,是语言又一次比较廉价高效的梳毛工具。新认识的朋友往往先发一个笑脸,可以说笑脸没什么含义,也可以说包含了很多含义,反正是尽在不言中。
我现在有一种强迫症,打完一句话会想要不要发一个表情过去,发微笑还是大笑都成为了一种强迫症。这是语言进一步进化成了更有效的梳毛工具的表现。但后来发现有不少朋友从表情包衍生出来了一种叫做斗图的行为,斗图行为本身发展成了社交的行为。
2.陌生人社交
原来线下社交不太容易达成陌生人的社交。陌生人社交反映了一种“反线下社交”的东西。因为线下社交根本目的是要彼此“梳毛”,做到彼此情感上的安慰。但过程很可能相对复杂,每个人经历想法的不同,导致很难做到彼此间有效地梳毛。
动物的梳毛获得的是生理上的愉悦感,而人更需要心理上的愉悦感,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很多人会有社交恐惧症,每个人包括我在内都会有这个阶段。我不光是Close Friends(密友)是Handful(少数),我的整个交往圈子就是Handful。这样从线上能获得比较轻松、比较简单的社交关系。再进一步发展就是简单的“社交梳毛”,这是另一种演化。
三、虚拟现实带来的社交新体验
2016年“虚拟现实”被谈及很多。我们听到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视觉上个人体验的改变,觉得它会是3D电影的升级版,实际上对未来社交而言——如同微信宣称的VR会颠覆掉革微信的命一样——VR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社交体验。
VR最重要的依然是“分享”。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信息、语言、文字、音频和视频,但VR分享的是体验——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能实时分享给你,强调的就是体验。这种体验就像人有了“复眼”,很多双眼睛可以同时看到不同的图像;或者像人有了很多双耳朵,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还可能是有很多感知器官。当人们可以随时地接收别人传给你的感知的话,个体的想法、意识都会因此产生改变。
很多科幻电影里面讲外星人有Hive Mind,就是“蜂穴思维”。
比如蜜蜂虽然个体是独立的,但整体行动是由统一的意志来指挥的。科幻电影《独立日》里展现了这种思维。而我们人类有一天可能也会通过VR建立这种Hive
Mind(蜂群情绪),可以实时地跟别人分享个体感受。这种分享不一定是全体,可能会是一个小群体、一个社交圈,哪怕就是和你的Close
Friends(心腹之交)进行分享。这会是将来带给我们社交最大的改变。
四、语言和文字不能混为一谈
语言是梳毛的廉价替代工具,但是文字怎么办?当我们表述“语言”时,往往会把它和文字混为一谈,其实文字和语言是两回事。最早文字和语言是分开的。猿人的叫声,或者简单发音是不对应文字的。文字是在用图像去表示意义。最早文字被用在记事和祭祀这种场景之下,并不和语言对应,后来文字才和语言对应起来。
今天我们对文字有一个很尴尬的状态,就是大家越来越不喜欢读文字,或者觉得读文字越来越不太舒服了,看文字不如看视频或看图片。因为看文字需要调动逻辑进行分析,读文字会觉得特别累。哪怕在手机上看一篇超过1500字的文章可能就会觉得有点难,但我依然觉得文字会非常重要。
最右边的图是工程师的代码。代码有非常清晰的逻辑,一般来讲代码是没有歧义的文字结构。
另一种强逻辑的“文字”是图像,就像即将上映的影片《降临》,里面有个外星人叫做“七只
仝”,它们的文字是像画一样的东西,可以画很大一幅图。但语言和人类类似,都是顺序表达。
为什么我不爱听音频?因为语音只能从头听到尾,但文字是另一种东西,可以一目十行,一篇四五百字的内容扫上一眼可能就能了解个大概。包括前一段时间微信圈里流行的小游戏,一段文字,组成词组的文字顺序是相互颠倒的,但依然能把整句话很顺畅地读下来,完全理解这句话在讲什么。文字是有这个特点的,有定形处理的潜质,但通过声音传播的语言不行。
文字的意义和语言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文字可以理解为推演和预测。《降临》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语言学家,知道“七只仝”的文字和语言是分开的。
那将来人类有没有可能再次将文字和语言再次分开?
两者会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语言更多成服务我们的梳毛社交,而文字则拥有其它功能。当然这是纯粹开脑洞,不说也好,想像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