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忧已现,Magic Leap会是下一个倒下的独角兽吗?

(2016-09-29 12:34:50)
标签:

杂谈

作者:徐涛,来源:36氪(ID:wow36kr)
推荐自:@钱皓-互联网分析师 微信ID:qianhaoapp 

隐忧已现,Magic <wbr>Leap会是下一个倒下的独角兽吗?


诉讼、员工离职、管理混乱、量产难题……等等问题都让 Magic Leap 这家独角兽看起来正面临一系列挑战。


如果一家创业公司产品原型尚未向公众推出,员工就已失去信心纷纷离职,这家公司会发生什么?


Magic Leap,这家在今年年初获得近 8 亿美元 C 轮融资的公司,正面临这样的状况。数位硅谷投资人对36Kr表示,他们已接触了多家从 Magic Leap 离职出来的创业团队。而一位知情人士说 Magic Leap 硅谷办公室“士气低落,人都快走光了”。


一种说法是,Magic Leap 与其前技术副总裁 Gary Bradski 和 Adrian Kaehler之间的纠纷让其研发人员感到沮丧,研发进展也随之放缓。Bradski和 Kaehler 在技术上颇有号召力,前者领导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技术研发团队,后者则带领一个被称为 Special Project 的秘密研发团队。但在今年5月,Magic Leap对他们提起诉讼,认为他们向第三方泄露了公司机密,还用公司资源为其自己的新创业公司做准备。随后这两位高管从 Magic Leap 离职,并分别创办了和深度学习与机器人有关的公司。


Jack Russo——代表 Bradski 和 Kaehler 的律师——在公开场合说诉讼中会披露一些证据,有能力的工程师看到这些证据后一定会犹豫要不要为 Magic Leap 工作。


而另外一种说法是,Magic Leap内部的管理问题已存在了一段时间。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说,这家创业公司已有 600 名左右员工,管理团队大多在佛罗里达,他们和硅谷技术团队之间缺乏沟通。


这家创业公司在佛罗里达的员工也同样在抱怨管理上的问题。职场评估社区 Glass Door 上,一名员工说:“佛罗里达的办公室太拥挤了,办公室里吵得你都没法听到自己的思考。当有员工抱怨时,他们被告知可在家工作。但你需要接触硬件而不可能在家工作。管理层,尤其是CEO,从来不离开他们自己的办公室,然后他们还告诉员工那些关于噪音和拥挤的担心是不存在的。”


一些前去 Magic Leap 的面试者也发现了些许混乱迹象。其中一些人声称他们在收到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后需要等很久才再次得到回音,短则几周长则六个月;还有一些人说面试者态度傲慢,并会问一些重复问题。


到今年八月,一个员工在 Glass Door 上说:“不少员工都离开公司了,其中包括完成了大量工作并很有才能的人。开发在慢下来,团队士气低落,项目进度也有问题,项目的风险变大了。”


事实上,除了 Bradski 和 Kaehler 之外,负责法律事务的副总裁 Michael Leventhal 也在今年3月离职,他此前在这家创业公司工作了三年;曾在皮克斯担任高级科学家,后来在 Maigc Leap 担任首席工程师(Principal Engineer)的 Michael Kass 也于今年2月离职。


在总监这一级别,负责 SDK 与应用程序的高级总监 Paul Reynolds 于今年5月离职;负责用户交互和体验的高级总监 Alysha Naples 于今年7月离职;负责内容开发的总监 Todd Echkert 于8月离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事计算机视觉的工程师流向了苹果、Google等正在积极研发AR(增强现实)的硅谷公司。


Magic Leap的目标本就非常有挑战,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让这些挑战变得更艰巨。


“Magic Leap的技术非常了不起。但这意味着各个方面都需要我们自己做:芯片、硬件、软件开发等等。更不要说我们还需要拿出资源去建立开发者关系,以后还要开拓市场。”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 Magic Leap 员工说。


在今年4月《连线》杂志对Magic Leap 的一篇长篇特写中,凯文·凯利说这家神秘公司使用的技术和 Oculus 以及微软的 HoloLens 完全不同。它使用了独特的“光子光场芯片”,并用一种光场显示技术来让光束进入眼睛,好让人们看到真实世界的同时也能看到逼真的虚拟图像。这样的技术下,人们看到的虚拟图像非常平滑,并且逼真得让人分不清虚拟和现实。这也是Magic Leap并不将自己称为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而是混合现实(MR, Mixed Reality)的原因。

隐忧已现,Magic <wbr>Leap会是下一个倒下的独角兽吗?

Rainy Abovitz手持光子光场芯片 图片来源于连线拍摄视频The Untold story of Magic Leap


技术上的大胆与雄心,也许能说明为什么 Magic Leap 能吸引到如此多技术成果显赫的人,这其中包括一直对光纤扫描成像作研究的Brian Schowengerdt,以及在计算机视觉方面颇有声望的Gary Bradski。当然,这也部分说明了为什么 Magic Leap 能获得巨额融资。一名知情的 Google 员工说,在投资 Magic Leap 前,Google X的技术人员参与了技术评估,觉得“技术不错,并且是几个正确的方向之一”。现在它的投资者包括Google、阿里巴巴和高通等,并且已经得到了总共约14亿美元的融资。


”我所参与的这事愿景之大,也许是我以后再无可能得到机会去做的事情。” 尽管和 Magic Leap 有诉讼纠纷,但 Bradski 依然在其 Linkedin 页面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但这也意味这 Magic Leap 从技术到产品化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之多,几乎涉及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方方面面。在最近《财富》论坛的访谈中,Magic Leap的创始人 Rony Abovitz 说 Magic Leap 不得不自己设计研发各个部分,“包括电子元件,芯片、传感器,以及包括交互界面在内的软件,就像婴儿期的苹果(baby apple)”。


除了像苹果那样设计硬件、开发操作系统以及开发给外部开发者的软件程序开发包(SDK)外,为了让硬件面世时可以有内容予以演示,Magic Leap自己开发一些内容,这包括一些游戏和办公软件。


Magic Leap还做了一些苹果都不做的事情:用自己的生产线来生产硬件。Abovitz说为了解决硬件问题,它在佛罗里达原来属于摩托罗拉的一个工厂中,自己搭建了一条”像航空母舰一样的产品线”。这通常不是创业公司会自己去做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和苹果做比较,那引爆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产品 iPhone 遇到的问题可能都不曾这么多。至少在iPhone诞生之前,苹果已对供应链管理已经得心应手,许多核心技术也已经成熟。


“有一些问题不解决,其它团队的任务也没法进行下去。现在能看到整体的进度在某些环节卡住了。”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说。


Magic Leap庞大的高管团队也体现了这家创业公司需要触及的方向有多广泛。这个团队除了 Brian Schowengerdt 担任首席科学和体验官以进行光学成像方面的研发外,还有一个负责硬件工程的高级副总裁,一个负责软件的高级副总裁,一个负责设计和用户交互的副总裁,一名首席内容官,和一名试图创造出魔法世界的首席游戏魔法师(Chief game wizard)。


除此之外,这个高管团队中还有为可能的专利战而存在的首席专利顾问,为畅想未来而存在的首席未来学家(Chief Futurist),一个被称为“XO”并且职能无所不包的执行官,以及首席商务官和首席财务官。


这样近似大公司的架构,使得办公室政治不可避免。一个员工在Glass Door上说:“一些管理人员更多担心的是自己是不是会失去权力,而不是担心进度,或是公司的成功。”


即使一切顺利,Magic Leap也会遇到Oculus、HTC和 Hololens 所遇到的问题:如何说服开发者在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为其开发应用程序。现在这几个企业都试图表现向开发者传递乐观,并不惜用资金支持的方式来吸引开发者,但依然会发现,很多技术和工具的缺失或不成熟正制约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但到现在, Magic Leap 也并未给开发者释放出前景明朗的信号。这家公司从来没有详细阐述过自己的技术,也没有给出过时间表。即使是最关注这一领域的人,也很少知道 Magic Leap 所说的头戴设备究竟长什么样。尽管被邀请去体验了Magic Leap,但凯文·凯利在为《连线》撰写的文章时也没能描述设备外形以及工作原理。


在去年6月,Magic Leap曾在Twitter上透露 SDK 发布在即,但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到今年5月,Magic Leap又宣布会和10个外部开发者进行合作,但4个月过去后,除了卢卡斯影业等两三个合作伙伴被披露外,依然没有太多面向外部开发者的消息。


到今年7月的一次活动中,Abovitz自己也说只有几千人看过自己的产品,而且这些人都被要求签署了NDA保密协议。


如果参考Oculus的进度,即使 Magic Leap 能像传言说的那样在2017年初CES上向公众亮相,它面向消费者发售的时间依然久着呢。Oculus今年春天开始正式向消费者发售硬件,但它两年前就已面向开发者发售第二版开发者套件Oculus DK2。


VR的开发者们也发现,即使硬件已经发售,无论是内容制作还是说服消费者们使用 VR 依然是非常艰巨的事情。AR和MR多少也会遇到类似问题。

“例如,VR视频所要传输的数据量就已比传统视频大了很多,现在 VR 内容制作者就已遇到了这一问题。如果在光场技术下,所要传输的数据量会更加大的惊人。”一位曾在 Google X工作的工程师说。


技术的超前,以及投资者的认可,这些让 Magic Leap 一直在光环之下,但这些并不足以保障产品的成功。Google Glass也许是一个最类似的例子:这款产品诞生于满是科技天才的Google X实验室;一面世就得到了开发者和投资人的追捧;Google Venture、Andreessen Horowitz 和 KPCB 甚至还联手建立了一个专门投资与其生态链相关的基金。但最终如何呢?它在面世一年后就归于寂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