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阿里副总裁鲁众:容许试错,留20%预算去“浪费”

(2016-06-12 22:05:55)
标签:

杂谈

作者:鲁众,来源:亿欧网
推荐自:钱皓-互联网分析师  微信ID:qianhaoapp

原阿里副总裁鲁众:容许试错,留20%预算去“浪费”
(鲁众:原阿里巴巴副总裁,众海投资董事总经理、创始合伙人)

原阿里副总裁鲁众认为:互联网技术对商业形态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而互联网公司的生态化的特征,是传统该企业不具有的。生态化思维下的资本、组织和人的关系,包括战略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化思维下,企业如何实现创新,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鲁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亿欧对鲁众演讲观点的整理:

一、资本、组织与人

1、人的价值远大于资本的价值,资本追逐人才,而非相反;

2、合伙人制度更适合组织的传承;

3、组织文化的5个变化:
①互联网公司革命的理想主义和极度现实的价值观并存;
②员工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和技能,而非学历;
③拥抱变化也是一种创新,否则无法生存;
④企业家要有慈悲心,但也要有斩断冗余的魄力和决心
⑤老板要有“任何人的错都是我的错”的责任意识,员工“要学会自己的伤口自己舔”;

二、生态化思维下的创新

1、好的战略是三分看,七分做,敢于试错,苦熬才能结果;

2、企业家要“用人所长,限人所短”,只有在生态系统内部自由发挥的人,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3、创造力是自下而上的,要留出一部分预算资金去“浪费”,支持创新、容许试错;

以下为鲁众演讲的整理:(部分)

生态思维下的资本、组织与人

生态思维下,资本、组织和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我们传统的组织结构,人的形态,包括战略文化都会发生巨大改变。

一、资本的最大变化,就是人的价值和钱的价值发生逆转。人与团队的作用已经远远大于资本的力量。现在呈现出来的样态是——资本追逐人才和团队,而非相反。

在互联网时代,人的价值远大于资本的价值。以谷歌为例,谷歌的广告不是高层通过战略确定的,而是由一个团队在业余时间玩出来的。如果谷歌没把人放在第一位,而是把钱放在第一位,那么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功,甚至会是失败的。我们还有相当多的传统企业家认为资本比人更重要、更有话语权。但是事实上,我们的企业家应该转变思维,应该认识到,寻找有共同梦想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当员工愿意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业,甚至不拿工资也愿意做的时候,这个企业一定是无往而不利的。这就是很多地产公司很难向互联网转型的原因,钱再多,50亿、500亿都没用,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二、组织方面,合伙人越来越重要,合伙人团队是一个“传承的组织”。

现在企业的控制权已经开始出现变化,真正有价值观、有理想,对自己企业有信念的人是最具备传承精神的,而由资本控制的企业却无法实现传承。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往往采用这样的方式,把不同岗位上的,最终能传承公司价值观和思想的人变为合伙人,让这些人渐渐持有公司的股份。所以资本力量已经不能体现在企业的运营上,这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变化。

三、组织文化的五个变化 

1、使命驱动 vs 利益导向。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有一个特点——革命的理想主义和极度现实的价值观并存。一方面很多人具有崇高理想,真的想把一件事做下来,是受使命驱动的。另一方面,有些人现实精神也很强,是以利益为导向的。

2、价值观 vs 技能。如果企业能够成为一家由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共同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那么企业一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紧密合作共事的一群人,首先要有价值观上的高度认同,即使初入一家公司,这种价值观在行为模式上的体现也是可以观测到的。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在招新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剔除那些可能会与企业格格不入的人。比如外企公司与民营企业,以及国企职工的行为模式就很不一样,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味道”,可能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改造”才能够实现与自己的企业一致。这里面的成本是很大的。

除了“味道”,另外一方面是技能,技能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过去强调名校出身,但通过具体岗位历练会发现,高学历背景,未必有解决最基础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有解决问题的技能。 

3、拥抱变化vs 稳定和谐。“拥抱变化是一种创新,也是一个危机感的体现”。在商业生态中,对变化和稳定都要适应。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的迭代,都需要有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同时,变化是目标的一部分,对于大的方向,也要有执着探索、经得起外界诱惑的稳定性。一个只能在变化中寻找到生存空间的人肯定是一事无成的,而完全不能适应变化的组织,也无法实现发展与增长。

4、视人为人vs视人为物。人是企业的资产,不是完成任务的工具,这是现代企业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公司可以失败一件事,但不能失败一个人。企业家要有慈悲心,这是用人的基本态度,但是也要有斩断冗余的魄力和决心。这是对人的态度,这是用人的基本方法。

5、责任vs权利。企业要有责任与权利对等的意识,老板要有“任何人的错都是我的错”的责任意识。员工一方面要赢得发言权,另一方面,“要学会自己的伤口自己舔”。

生态建设与创新

一,什么叫战略?战略是三分看出来,七分做出来的;好的战略是试错试出来的,苦熬出来的。我以前在微软,每年年末都要开全球会议,制定第二年的战略,定完战略以后就开始执行。但是现在很难,因为定完战略可能三个月以后就要变,还不如不定。

比如我们要进攻娱乐产业,那么怎么进攻?是用高晓松,还是用李晓松?这个应该由几个专业负责人来确定。随着外部环境的飞速变化,企业对细节的掌控将会变得越来越难,所以企业家现在更多的是给出一个方向,只需要知道一年以后出什么结果。战略就要从这方面进行思考。

二,企业内部的生态土壤比企业外部更重要,因为企业是赢在人和团队上,只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够自由发挥的人,创造力才能够被激发出来。这样的企业才能做大,才有资格去搭建外部生态。同时,也要“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怀疑一个人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用对位置。企业家要关心“做正确的事,找人正确地做事”,要“用人所长,限人之短”。永远先人后事,从帮助员工成长的角度出发。这些都是所谓企业内部生态的要求。

三,创造力是自下而上多于自上而下的。创新不是靠一个高人提前进行了高度的构想,然后交给具体的人或者团队去执行的过程,而通常是由一线的业务人员发现,然后才去尝试的。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具备这样的机制:当一个普通员工有这种梦想的时候,他能拿到钱去做。我们观察到,现在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有这种土壤,而传统公司没有。假如我们能够在做预算的时候留出20%资金去“浪费”,去支持创新,去容许试错,那么潜藏在员工或者客户身上的创意与激情就有可能被释放出来。很多创新产品都是这样诞生出来的,我们把它叫作“水帘洞”,是藏在后面被大家忽视的宝藏。

在互联网公司,有很多员工个人或者小的团队都有创新的力量,并且他们乐于向老板汇报这些“点子”或者构想。很多创新意识都是在大的生态圈里面由最一线的员工贡献的。所以,战略绝不是公司高层拍脑袋想出来的。互联网时代,不再是传统的精英思维方式,而是平民的战略导致伟大的产品和企业的诞生方式。所以,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策略就必须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定,让一线的人做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