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项城市研究用手机程序跟踪香港人的行踪,反映社会阶层分化。摄:罗国辉/端传媒
现代都市的极速发展,逐渐造成贫富不均及进一步的阶级分化,尤其是类似香港这样人口稠密的超级都市。同一片天空下,彼此为邻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会有多大程度的互动呢?
依照我们的直觉,香港人口密度极高、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应该有更多互动的机会。但研究结果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利用手机数据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并发表于城市政策期刊
“居住在低收入地区的人倾向于在其他低收入地区活动,居住在高收入地区的人也习惯在高收入地区活动。”
——香港城市大学发表于CITIES期刊的论文
研究人员在全港随机寄出3380封邀请信,收到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71名志愿者回应,同意参与项目。71人中,61%在工作,31%是学生,剩下8%则是家庭主妇或退休人员;他们中有52%处于18岁到30岁之间,24%处于30岁到40岁之间,另外24%超过了40岁。
这些参与者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定位
研究者根据
*
在工作日,参与者平均通勤距离8.8公里,其中有14%的人则超过20公里;
*
在所有有记录的活动中,最多出现的依次是:外出用餐、逛街,看电影或运动等娱乐活动——特别在休息日,30%的人选择外出用餐,20%去逛街;
*
此外,研究者利用多重对应分析法(Multiple
值得注意的是,81%的人没有在住所附近记录下任何活动——这意味着香港人的日常移动距离较远、流动程度很高。但研究随后指出,尽管参与者每天的行踪看似跨越不同收入阶层的居住区域,但彼此之间的互动却十分有限。
研究者分析了手机程序纪录的1073条上班及业余活动产生的移动轨迹,发现29%的轨迹是在同等收入地区之间移动,其中逛街及娱乐活动占据较大比例。虽然有39%的轨迹是从低收入地区移动到较高收入地区,但主要是上班及拜访亲朋好友。
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 香港的富人与其他阶层的隔离不仅体现在居住地点,还表现在购物、用餐及休闲活动场所;
* 中低收入人群习惯在同等收入地区活动;
*
低收入人群虽然前往较高收入地区的机会相对较多,但主要是因为餐饮、娱乐、休闲等设施一般都集中在商场等地,他们与其他阶层的互动仍然非常有限。
3
——據香港政府部門統計,有約四分之三的香港人採用公共交通作為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
1
——根據2015年公布的數據,香港有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貧窮線(1人家庭月入3500港元、2人家庭8500港元、4人家庭月入16400港元、6人家庭月入18800港元。月收入低於以上數字的相關家庭被視為貧窮人口)以下。
聲音
“香港的富裕階層不僅越來越有錢,還享有最好的學校、網絡以及城市設施;窮人則一直被困在機會較少、上升空間較小的地區。”
—— 大西洋月刊資深編輯 Richard Flor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