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彝的故居位于成都道100号,虽说离家里很近,因为没有牌子,根本不知道这里曾经住过一位天津的协和名医。
天津的协和名医中,朱宪彝是一个很特别的老人。对于这个名字,天津人并不陌生,即使是最近几年,他的名字仍旧不断被媒体提起。关于他在医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和杰出贡献,无数文献已经详细记述;关于他如何不负众望,艰苦创建天津医学院,在天津医学教育历史资料上也被反复提及。
建筑特色:
是一所普通的三层连排里弄式楼房,1950年2月朱宪彝购自于联合银行,也就是“北四行”的房产。建于1934年,由中国工程司著名建筑设计师闫子亨设计。该住宅为三层砖木结构,偏东南朝向,机砖墙身,水泥屋顶,木质地板,三槽窗户,有暖气卫生设备,有前后小院。全楼有房屋16间,建筑面积254平方米,占地114平方米。房间虽不豪华,但布局紧凑合理,宽敞明亮,居住舒适。该故居被列为天津市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如今在此办理绘画班和艺术沙龙等↑




朱宪彝(1903-1984),男,字良初,天津人,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杰出的医学教育家,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的创建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医学院院长,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河北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碘缺乏病专家组组长,全国一至五届人大代表,天津市一至九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委员,天津市科协一届副主席。
朱宪彝1903年1月3日出生,1917年考入直隶官立一中(现天津市第三中学),1930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代谢性骨病的钙磷代谢系统的研究闻名于世,被国际上尊为“现代代谢性骨病知识之父”。
1951年6月16日天津医学院成立,朱宪彝被正式任命为天津医学院院长。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1952年10月15日,天津医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在朱宪彝的领导下,天津医学院逐步成为天津市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作为内科学教授,他先后发表论文56篇。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2名。
1984年12月25日上午,朱宪彝逝世时仍在伏案工作。他生前留下遗嘱:“一是遗体献给医学院供病理解剖;二是一生珍藏的图书资料献给医学院,仅读书卡片就有10万多张;三是把一座私人住宅楼,贡献给医学院使用;四是2万元存款捐给医学院,作为奖学金,激励后人”。“这四条遗嘱,不仅是一笔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凝聚着朱宪彝教授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津医人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天津医科大学现任校长郝希山院士如是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