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谭家菜,高端大气上档次(说长道短公馆菜之三)
文|曾庆伟
若说到现、当代的公馆菜,就不能不说到出生于官府,却光大于市肆的南北谭家菜——名满京城的谭家菜和名满湖湘的谭家菜。
这两个谭家菜虽皆姓谭,同是公馆菜,却源流不同,一南一北,分属有异。
京城谭家菜
清末谭宗浚所创的谭家菜,为京城非常有名的官府菜。
按现在的说法,谭宗浚是标准的官二代。谭宗浚是广东南海人(现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神山管理区沙龙村),其父是大学士谭莹。青少年时,谭宗浚遵父嘱闭门苦读十年,在同治十三年,谭宗浚二十七岁时中榜眼,入翰林,督学四川,后又充任江南副考官。
谭家菜为谭宗浚入翰林后始有声名。他的一生钟爱珍馔,入值翰林做了京官,常与京官们相互饮宴酬酢。斯时京城饮宴蔚然成风,京官们每月花费大量时间流连于各官府的餐桌。谭宗浚宴客,善安排,精调味,将家乡粤菜与京城诸菜相融合。谭家女主人都善于烹调,再加上花大价钱礼聘名师,谭家的公馆菜甫一亮相京城,便赚有声名。这是谭家菜的缘起,但使谭家菜真正叫响京城,名闻遐尔,则功归谭宗浚之子谭瑑青。
谭瑑青是官三代。宣统年间任邮传部员外郎,辛亥革命后任议员,后又改任交通部、平绥铁路局、教育总署、内务总署、实业总署的秘书。
他生于京城,对饮食之讲究,过于其父,终其一生以精于饮食为乐。谭宗浚外放为官,谭瑑青随往,对各地名菜多加考察,研究菜馔,并收罗了数量不少的古今食谱。
晚清一般官宦人家,都热中于广置田产,惟有谭宗浚、谭瑑青父子,颇不以为然,而是热中于饮食吃喝,不惜重金延聘各方名厨,并吸收各家之长。辛亥革命后,谭氏家道中落,谭瑑青不改嗜吃之习,仍行“好吃有理”之道,将珠宝、房产变卖作举宴之资。后来坐吃山空,实在无法维持常宴之状,无奈之际,谭家只得放下身段,悄悄承办家庭宴席,以变相营业补贴家用,维持盛宴常开的脸面。
当时,谭家菜已经声名在外。社会上有闲、有钱的文人名士、官僚富商,慕名纷纷以重金求谭家代为备宴。谭家有一定之规:不求宴席数量之多,每日只设三桌,每桌价格当时为大洋一百块(有人测算,以购买力计,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约合现在人民币3000元的购买力)。开始时,请谭家私办宴席,需提前三天预约,后来,往往要排到一个月以后,且不分昼夜,总有食客翘首以盼。
民国初年,京城有三家私家烹饪非常有名。一是军界的段家菜;二是银行界的任家菜;三是财政界的王家菜。谭家菜登场亮相,名声很快盖过了这三家,独居京城公馆菜之榜首。
谭家菜何以能快速在京城崭露头角?其实这与谭家菜的精品定位战略大有关系。据餐饮行家解读,谭家菜为了实施精品路线,一直坚持有三大讲究:一是融合了粤菜、京津菜之长,甜咸适口,南北皆宜;二是食材讲究,以最大可能体现食材的的原汁原味,烹饪时不以调料夺去食材的固有味道;三是火候足,慢火细做,追求醇厚之味。
谭家菜兼容南北,菜谱上的品种有近两百款,以烹制海鲜最为有名。谭家菜中,最讲究者为燕翅席,仅鱼翅菜谱就有“三丝鱼翅”、“蟹黄鱼翅”、“鸡茸翅鱼”、“沙锅鱼翅”、“干贝黄肉翅”五种。燕菜也有清汤、白扒、鸡茸、佛手等不同花色。
谭家菜始创于谭宗浚,光大于谭瑑青,声名鼎盛期大约四五十年。上世纪四十年代,谭瑑青、赵荔凤夫妇先后患病离世后,谭家菜由谭家三小姐谭令柔勉强维持,谭家菜已成颓势。1949年以后,当年谭家的几位主厨搬出谭宅,曾在北京的街巷小店经营谭家菜残余。1954年,这几位主厨在北京西单承恩居继续烹饪谭家菜。1958年,他们从承恩居迁入北京饭店。此后,谭家菜在北京饭店大放异彩,经常有机会亮相于国宴的餐台,外国元首、政要、商界巨擘来华访问,入住北京饭店,谭家菜经常充任招待这些重量级外宾的主角。作为中国菜系中的一颗明珠,谭家菜被中外饮食业界所看重,谭家菜也为中国菜系赢得世界性荣誉作出了贡献。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