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硬打硬进

标签:
武学、武术史 |
提起硬打硬进,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形意拳明劲阶段的要求。在武学经典《拳意述真》中形容明劲运用的特点时,有“硬打硬进无遮拦”一语。于是很多形意拳的练习者便将此作为衡量自己明劲是否达标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明劲?如何才能做到硬打硬进呢?
这是两个问题。关于明劲在形意拳不同的支派中有不同的标准。孙禄堂先生对明劲的标准在其《拳意述真》中有明确的规定: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矩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这里对于明劲的关键词是“易骨”、“刚劲”、“炼精化气”、“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内外如一”。
由此可知孙禄堂先生规定的明劲标准是建立在“易骨”、“炼精化气”、“六阳纯全”这个改造生理、变化气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刚健之至”、“内外如一”的劲力。
于是进一步就要了解什么是“易骨”、 “炼精化气”、“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内外如一”?
“易骨”,指对身体骨质和骨系的改变和优化。这种改变和优化是全方位的,最基本的特点是骨质如刚,骨系变化自如,能瞬间对榫形成“拱效应”的传力结构。从现代医学检测的角度,骨密度远高于常人,连接骨系的韧带强度高。如孙剑云老师85岁时,第一次去香山坐缆车游玩,下来后,因没有经验及管理人员疏忽,孙剑云老师站在下车处与前面的人交谈,结果被后面的缆车打出去四五米远,摔倒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眼镜腿摔断,将眼角扎破,但身上骨头没有没有损伤。孙剑云老师去世的时候90岁,除了有一个虫吃牙外,一口牙都是好的。这大概就是易骨效果的征兆。

“炼精化气”,关于炼精化气的征兆有不同的说法,笔者对此没有造诣,以孙氏拳的几位前辈为例,应该呈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元阳冲天之象。整劲已经从肌肉筋骨协同作用转化为以气行力,即虚心实腹,转气化力。
“六阳纯全”,是指炼精化气的效果,此时气足神完,充流周身,不加力,而力自彰。如支一峰先生,用手指轻巧一敲对方的手臂,即令无炼精化气造诣者当即瘫软在地。
“刚健之至”,是指练就出具有炼精化气这种明劲后,身体不运气而气自周,无须练习拍打功,周身上下不怕拳打脚踢。别人打你,等于你打人。如支燮堂先生从未练过排打功夫,有某位绵拳拳师,常年练习用小臂磕击树干,其小臂硬如铁棍,一般人不敢与他碰击小臂。一日某提出与支燮堂先生进行相互碰击小臂的游戏,结果一试之下,某痛入骨髓,当即服输。
“内外如一”,这是指能瞬间发出力气意合一之整劲,是形成下一步感而遂通技击效果的基础之一。
明劲之“易骨”、 “炼精化气”、“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内外如一”等是长期以来很多形意拳练习者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有的人由于自己始终没有追求到硬打硬进的效果,于是故意夸大明劲的层次,把明劲从形意拳的基础层次抬高到阶及触之即发、感而遂通的化劲的层次,强调一辈子只打刚劲,把刚劲进行到底,并著以长篇大论论之。这真是误人误已。因为,凡是这么做的,晚年没有不落下毛病的,即使一时提高了自己的某种能力,但同时身体上的毛病也落下了,得不偿失。按照中国易学文化的辨证原理,并不是练刚劲就能产生刚的效果。硬打硬进也决不是靠着蹬趟夹剪的发力练习就能实现的。由上可知,明劲的刚劲决不是本力,更不是拙力。要做到硬打硬进需要解决三大技术问题。
首先是解决自身这块材料的质地问题。
就是自身的筋骨以及内脏内膜的强度、韧度问题。否则发力打人就是打自己,没伤人,先伤了自己。自己的筋骨内膜没有发生改良,就去打人,几乎近于自杀。所以孙氏拳要求练拳第一步就是先要使自己的筋骨、内膜发生变化,所以要“易骨”、“炼精化气”并达到“六阳纯全”程度,最初的征兆就是形成四正八柱。
其次是解决运动和动力系统的能力与优化问题。
那么什么是运动系统的能力呢?
就是重心的移动的轨迹要直则直,要曲则曲。
这个听上去简单,做起来极难。如果怀疑,不妨做个实验,站好三体式后沿两胯的宽度顺着前进的方向拉两根线,然后打劈拳,看看这两条线晃不晃动。一般来讲,肯定是要晃动。胯两侧的线晃动,就说明重心的移动不是直线,而是晃动的曲线。如果要做到不晃动,就必须要有鸡腿力的功夫,要练出鸡腿力就必须站孙氏单重三体式,孙氏单重三体式过关,才能出得来。如果重心连直线都移动不了,一移动,身体就要晃动(尽管是微小的),那么形成的硬打硬进的能力就比较低,遇到强手就无法硬打硬进。
那么什么是动力系统的能力呢?
就是整体力。
俗话说整劲。整劲的质量取决于什么?三者,一是形与意的协同能力,即内外如一。二是鞭架劲的合一程度。三是四个加速度(移动、转动、挥击、周身鼓荡)最大值的协同程度。
形与意的协同、鞭架劲的合一、四个加速度(移动、转动、挥击、周身鼓荡)最大值的协同都需要按照孙氏形意拳的规矩要领从练习五行拳以及十二形中获得。
所以,孙氏形意拳的技术体系是最能体现硬打硬进这种技术效果的,所谓六阳纯全,刚健之至。
最后是解决作用方法的合理性问题。
那么什么是作用方法的合理性?
就是生克之理。将生克之理化为本能,成为身知,则因敌成体,无不如志。所以要从五行生克练起,作为入门。
因此,硬打硬进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思想,更不是仅仅靠着踩趟步就能趟出来的,踩趟步是形意拳的基本步式之一,并无神秘之处,上述通过“易骨”、“炼精化气”、“内外如一”形成四正八柱、鸡腿力、整劲和生克关系的身知才是实现硬打硬进的关键,硬打硬进的实现是要以上述这些技术能力的培养做为支撑。没有上述这些技术与能力做为支撑,硬打硬进就是一句空话。
由此可知,硬打硬进是形意拳在初级阶段的技术特点之一,是形意拳明劲的特征。这在形意拳本是初步功夫,谓之小学阶段。但是对于那些不了解重心平直和整劲通透法门的人来说,硬打硬进就成为了一项很高深的技术,有练上一辈子也永远吃不透的味道。所以如今的形意拳要分门户,不同的门户,其技术不同,对硬打硬进的阐释和观点也就不同。
上面谈了硬打硬进在孙氏形意拳进阶中是初级阶段的技术特点,那么作为形意拳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呢?
这就是由孙禄堂先生总结并提炼出来的内外诚一的“刚球劲”,孙禄堂先生说“形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八卦拳学第三章》)。故孙存周先生以+表述形意拳特性。
关于何谓“刚球劲”?因涉及的内容颇多,将专文另述。
那么何谓形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
最初级的检验方法:出一直拳,过程中无需调整,产生的直劲与横劲等同。其实孙氏形意拳的任何一拳,其劲都是直横一体,所谓横开直入、螺旋伸展、形直劲圆。这个效果的产生与身势结构和出拳的运行方式密切相关。孙氏单重三体式的结构要求以及五行拳的运动方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是初级的基本要求,如笔者本人虽然没有功夫,但也能略示其意一二。
再如,都知道郭云深先生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威名。那么这个崩拳的关窍在哪里?有人说什么趟步吧,或溜鸡腿吧,都有点关系,但都不是这一式的关键。因为趟步也好,溜鸡腿也好,都属于形意五行拳共性的技术,并非崩拳一式所独有。崩拳最关键者有五:
其一是要趟出直线,并不仅仅是脚印趟出直线,而且身体重心在空间的运动轨迹要形成直线,所谓进如箭,退如线。同时周身劲力鼓荡旋动,形直劲圆。若没有孙氏三体式的基础,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
其二是步式,尤以跟步为要。跟步要跟在后足踝骨距离前足足跟一拳的距离,在这里隐含着手足乃至周身劲意瞬间的起落鼓荡、重心瞬间在两足间的虚实转换以及周身阴阳之势的瞬变之机。所以,这个跟半步以及跟的方式,大有学问。
其三是将脚下的能力训练到极致,如崩拳中剪子股一式。孙氏形意拳的这一式是要用后足脚掌最外侧股骨点稳固支撑全身的重量,目的是练就脚下每一个支撑点都能将全身的劲力通达百会并贯通梢节,于是能步步为绝,周身骨棱一气贯通,刚整锋利,即使缓缓一动,亦使他人不能御,进步如披靡。
其四是始终含有凌空扑击之意,身势轻灵稳疾,即在失重状态下,顺势给出致命一击,如狸猫上树之势。
其五是养气纯刚,该式单练,不仅疏通肝经,而且与五行拳的另外几式一样有开启大周天运行之效。
由此可管窥孙禄堂先生对郭云深先生这一绝技的总结与提升。
孙氏形意拳练到高深处,周身如电,如齐公博先生当年享有“活电瓶”和“齐老电”的威名,致使形意拳名家尚云祥先生闻其名而访其艺,交流后,尚云祥先生惊赞不已,称赞曰:“你小子现在真是碰不得。”
由于时代变故,一些形意拳传到今天已经面目皆非。令人可笑的是,有个日本人松田隆智,受徐纪影响杜撰出一部《中国武术史》,并且在其所著的《形意拳入门》中称:“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把形意拳的许多特质丧失了。”不知道这位松田隆智见到的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都丧失了形意拳的哪些特质?其依据何在?笔者在这本《形意拳入门》中见到松田隆智的三体式:撅着屁股、端着肩膀、俯着身子……。如果这种东西就是所谓形意拳特质,那么这些东西的确是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要剔除的特质。拳式是否合理,实践一下就知道了。遗憾的是松田隆智先生去世了,不能来中国见识一下孙氏形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