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源头并非只有一个——兼论一点子之妙用与五心要义

标签:
武学、武术史 |
长期以来,在研究武术拳种源流时走入一种误区,认为谁出现的古老,谁就是源头。这种认识忽视了不同拳种在技理与技法本身上的来源。名虽同,形式相似,但若所宗原理不同、技术基础不同,谈何同源?
孙氏太极拳与陈、杨、武、吴、赵堡等其他太极拳流派之间就属于这种拳式的名称虽同,但理法源流不同的非同源关系。
孙氏太极拳的拳理是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其理源自形意拳的三层道理和三步功夫,并部分借用的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理论,与其他各家太极拳的拳理不属于一个源流,更不存在传承关系。因此研习孙氏太极拳时所宗之太极及太极拳之义要遵从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一文,该文与武禹襄从舞阳盐店找到的那篇“太极拳论”对太极及太极拳的论述在立意和内涵上皆不同,二者其理有别,并不同源,更非同一体系。这是研习孙氏太极拳者必须要认清的,否则必然会南辕北辙。
一点子是孙禄堂先生对太极的定义之一,此外还有金丹、内劲等,皆是从不同方面来描述太极的性状。因此,在孙氏太极拳中,太极绝非是泛俗化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孕阴阳”,而是有特定的效能性状。
何谓一点子?
“一点子”出自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一文: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
那么如何建立“一点子运用”的机能呢?
第一要将自身的三点机枢合为一点,成为虚灵之一体,即太极拳运用之体。
哪三点机枢?
身体与地面构成点接触,形成一轴到底的意轴——由此主形,这是身势灵捷的基础。
下丹田形成金丹一点——由此主气,这是劲力之源。
上丹田开启天根一点——由此主神,这是感应之枢。
通过孙氏无极式将上述三点合为一点,成为虚灵妙用之体。
所以,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中强调:
“以无极式为之根,以太极式为之体,斯二者乃拳中万式之基础也。”
由此可知孙氏无极式之重要。然而今日习孙氏拳者多未在此式上下功夫。
以上所言是建立自身太极运用之体的一点子。若用之于人,尚需将对方的三点合于自身这一点子之中。
因此,第二要掌握来自对方的三点。
哪三点?
触点、意点、势点。
触点,即双方肢体的接触点。这个触点既是彼此相互作用的支点,也是彼此了解对方意图的窗口。功夫高明者能以点制体,即用一个手指搭在对方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瞬间就能控制住对方。如周仲英、支燮堂、牟八爷等先生。
意点,即对方闪现的意识。功夫高超者,即使没有与对方接触,亦能感知对方瞬间闪现的意识。如孙存周、裘徳元、齐公博等先生皆臻这等境界。
势点,气势之机、神意之源。功夫高超者,即使没有与对方接触,亦能感知对方的机势在哪里,故能制其神源。更高明者能以精神控制群体机势。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上,陈微明先生感叹孙禄堂先生的精神压倒一切。这是无法造作的气象高绝。
将对方的触点、意点、势点合于自身的一点子(由意轴、金丹、天根构成)之中,是为孙氏太极拳之妙用。
于是就有了孙氏太极拳的五心技理要义。
何谓五心?
重心(体心)、形心、意心、神心、天心。
重心,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重心的物理学意义,但在拳中,合理运用重心既是开启内劲的一把钥匙,又是在内劲未开启时技击制胜的一个关键要素。刘子明先生在没有开启内劲前,曾向孙存周先生请益在行拳时先天真一之气的运行。孙存周先生告诉他:“先天真一之气是自然而然运行的,不能用意,你现在把所有关于气的运行要义换成重心,功夫到了,自然而成。”刘子明先生按此练习,不久身上开窍了,功夫大进。练习孙氏太极拳时,重心落位的位置与时机对劲力的形成特别关键,是形成劲路的要点之一。技击时,如何运用自己的重心,如何控制对手的重心,更是把握机势制胜的关键。
体心是运用重心的延伸,指施于对手的重量和自身运动惯性力的合力点。
形心是指把自己和对手当作为一个整体时的平衡点,就是自己与对手两个体心的自主平衡点。
意心是指对手体心欲动时,其开合的节律和着意点位置。
神心是指在彼此接触中,对形意二心变化的预判和预控点。源自身体上丹田即天根。
天心是指彼此尚未接触时,心神对对方意识的预知与预控点,源自内劲之罡气能布于体外。
对重心、体心、形心、意心、神心的体用由自己体内练起,至天心这一步,需要借天地之势。虽是借天地之势,仍要以前四步功夫为基础,方能成功。
孙氏太极拳以无极式入手,全在虚无中用功夫,此后行拳走架周身内外呈现出浑圆一气之意蕴含六合整劲之势,其拳一轴独立,由顶至足,形成劲气内藏、意无边界之周身球劲。
孙氏太极拳行拳时要将浑然无边的气势与周身内外之劲势合为一点,二者合为一体,方是浑圆一气之意中含有六合整劲之势。周身内外的形、势、意、气合不成一点,气势也无。
支一峰师兄在解释其电击力时说:“站桩走架时,点清则势圆。如此出来的劲既穿透如电,又雄浑如山。”
孙剑云老师说:“能够熟练掌握重心、形心、意心,对付一般人就够用了,动手时,别人很难能够伤害到你了。”
在拳中,重心是实的,在身体内,形心、意心都是虚的,在身体外,形心是当下点,意心是将去点。神心是当身体练到空化时,才能体味,此时身体要能自如变化,我身随时可以化为空,所谓移形换影。神之所照处,皆可为神心,随时可现我身,又称身外有身。至此,则神气浩然,变化虚灵,劲意闪战,开合自如,沛然莫御。至于天心,是运合虚空之势于技击的关窍。
当周身没有形成一轴到底的身势,则形、意、神不能协同一体。遇高强度格斗,虽听劲灵敏,然意知而身不能至,故不得用。所以孙氏太极拳建立的身势基础是平地立杆、一轴到底,此乃以意轴贯通一点子之体的基础。
孙氏太极拳有控形制意与控意制形两种用法。控形制意,是以实制虚,打法用在将去处。控意制形,是以虚制实,打法用在当下之时,不得丝毫犹疑。孙氏太极拳不仅运用身体本身来技击,而且讲究运用体外之势参与技击,体外之势有内外两圈,内圈是我与对手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控空间,外圈是我可以移动变化的空间,乃至神意所到之空间。在这内外空间的范围里,可运势作用于敌。孙氏太极拳对敌有泰山压顶之效,就是运合虚空之势所发挥的作用。
以上为孙氏太极拳的一点子之妙用与五心理法之要义。
有人问:如果没有练出内劲、金丹这等内修造诣,如何体会“一点子运用”?
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向孙存周先生提出过,孙存周先生的解答是“当你把对金丹的运用换成重心,虽不中亦不远矣,逐渐就能入门。”这个答案与他回答刘子明先生关于先天真一之气的体用几乎一致。因为在孙氏拳中金丹即先天真一之气。
孙存周先生关于对没有内劲造诣者太极拳初期的体用之枢是重心,这一提示对今人甚具启发。
有人不解,拿出武禹襄找到的那个“太极拳论”诘曰:该拳论未谈一点子或身体重心。
我的回答是,“一点子运用”是孙氏拳独到的武学理论,重心是这个理论在初期阶段的重要研习内容。我曾多次告诫:
孙氏太极拳的拳理是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因此研习孙氏太极拳时所宗之太极及太极拳之义要遵从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一文,该文与武禹襄从舞阳盐店找到的那篇“太极拳论”对太极及太极拳的论述在立意和内涵上皆不同,二者其理有别,并不同源,更非同一体系。这是研习孙氏太极拳者必须要认清的,否则必然会南辕北辙。……
如果更直白的讲,一百多年来的实践早已证明,武禹襄从舞阳盐店找到的那篇“太极拳论”对研修拳术毫无益处。
拳术理论的正确与否,要以技击实践结果为依据。当年那些把这篇“太极拳论”奉为练拳圭臬的太极拳习练者们,在民国时期的五次具有全国性的徒手擂台赛上(1928年10月首届国术国考、1929年11月浙江国术游艺大会、1929年12月上海国术大赛、1933年10月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国术比赛以及第二届国术国考)皆一败涂地,未取得过任何名次。因此这篇“太极拳论”如同安徒生笔下的那件“皇帝的新装”,实际上对于拳术体用的效果毫无益处。一些人对该论的阐释不过是他们以自己对太极拳的体会反过来去描述这件“新装”而已。事实上,这篇“太极拳论”还不如安徒生笔下的那件“皇帝的新装”,那件“新装”不过是啥都没有,而这篇“太极拳论”中谬误甚多,对研习太极拳者是有误导之害的。
比如在“十三势歌”中,把劲力的形成与运用之源写为“命意源头在腰隙”,由此误导一些习拳者对腰及腰椎的错误运用。事实上,作为拳中的劲源,并不在“腰隙”。对于有内修造诣者,其劲源是金丹一点,该点位置在由百会到会阴的人体中脉上,高低位置男女略有别,该点的位置与“腰隙”无关。金丹的运用乃感而遂通,更与“腰隙”无关。对于没有内修造诣者,拳中的劲源是人体的重心,其位置亦在这条中脉上,同样与“腰隙”无涉。而重心的运用在于浑圆对应,也与“腰隙”无关。
又如在练习太极拳走架时若以“腰隙”为中枢,则在做俯身动作时会产生损害腰椎的恶果。尤其在做三通背、践步打锤等俯身动作时,若以“腰隙”为枢,则将造成腰椎处产生拉应力集中,久之会引发腰间盘突出。若在技击中,他人随之走一沉劲,常常当即损伤腰椎。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对练习太极拳是有误导之害的。该“太极拳论”中这类谬误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枚举。
此外,“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之说为其他各派太极拳所遵循,但是孙氏太极拳行拳时不仅不遵循此理,而且规矩与此完全不同。孙氏太极拳强调行拳时在迈步启动之瞬不能牵动重心,即此时足动身不动。而在撤步之瞬,不仅身体重心不能动,而且前手的空间位置亦不能动,手足间的筋脉充分伸展贯通。要求处处蕴含着六合冷崩之势。而在高级阶段,身静不动,但身体重心能随意而动。当年孙禄堂先生曾当众示范此种功夫。
所以,如果依据其他太极拳的拳理练习孙氏太极拳必然练不出孙氏太极拳应该具有的效果。
回到“一点子运用”,对于没有金丹(内劲)这种内修造诣者,这个一点子就是重心,在行拳时要围绕着身体重心这一劲源中枢呈现劲路、劲意、劲势,重心的对应物是各式浑圆一气之意的状态。即对于孙氏太极拳走架而言,各式重心的落位以及走架都是围绕着于浑圆一气之意中蕴含六合整劲之势来进行。孙氏太极拳从起式开始就是以此为行拳法则,此即初期阶段的“一点子运用”。
只有重心位置准确,脚上劲的起落才通顺,足与手指之间才能形成对应,产生周身一体的劲势效果。
如孙氏太极拳由无极式转身后两臂抬起时,身体重心要通过右足的仆参穴落到足跟处,只有落在这个位置,右足跟与两手中指、食指的指尖才能产生对应,劲力则一气贯通。这个劲力不是由足到腰再到肩最后到手指这个路线过程,而是重心准确落位后,右足与两手中指、食指的指端瞬时劲力贯通。身体的浑圆之意如同吹气球,不存在哪里先鼓胀起来,哪里后鼓胀起来,而是同时贯通。所以称“一点子运用”,即以重心为初期体用太极拳时的运用之枢。
孙剑云老师说:“能够熟练掌握重心、形心、意心,对付一般人就够用了,动手时,别人很难能够伤害到你了。”
其中形心与意心都与重心相关。
形心是指把自己和对手当作为一个整体时的平衡点,就是自己与对手两个体心的自主平衡点。而体心是运用重心的延伸,指施于对手的重量和自身重心运动惯性力的合力点。
意心是指对手体心欲动时,其开合的节律和着意点位置。
可见重心是拳术运用的中枢。
所以,在研习体用孙氏太极拳时要以孙禄堂先生的武学理论为最高指导原则,并参照孙存周、孙剑云等前辈的体会进行研悟,而不是武禹襄找到的那个“太极拳论”。否则,虽习拳多年,但练不出来孙氏太极拳的功夫,落得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