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举太极拳的几个惯用名词——在孙氏太极拳中的要义

标签:
武学、武术史 |
例举太极拳的几个惯用名词
——在孙氏太极拳中的要义
所以,无论是建立平衡能力,还是建立放松能力,孙氏拳的原则都是“极还虚”。而不是为平衡而平衡、为放松而放松、为空静而空静。即孙氏拳是在平衡与失稳、紧(用劲)与松(不用劲)、还虚与求其极等这些看似矛盾的状态中求合一。双方都是从对立面那里实现自己效能的最大化。
显然,孙禄堂先生建立的这个武学体用原则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具有明显的平行性。
下面以孙氏拳通过无极式开启自主平衡能力为例,显豁孙禄堂武学的方法论在武学认知与实践上所具有的卓绝的指导力。
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方法论是“极还虚之道”。
“极还虚之道”从最浅显的角度讲有五个基本要义:
相反相成、至极点、还虚以及相关的目的性(阶段性)、条件性(层次性)。
“极还虚之道”既显豁于方法论层面以及在整体状态上的极与虚的统一,也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专项技术的要求与状态上。
这里临界失衡的临界点可谓“极点”,并由混沌状态开启还虚之门。由临界失衡这个“极点”进入混沌并逐步深入到虚空之境的“还虚”状态,由此构成自主平衡这种具有更高技击效能的出自本能的平衡态。
所以,相应于技击中更有效的自主平衡这一目标,不是在为平衡而平衡的状态下可以形成的,即不是在追求更稳定的稳态平衡态下可以形成的,因为这将无法开启自主调节平衡的状态,而是从其反面的临界不平衡的状态下形成的。同时,由混沌进入还虚不是削弱自主平衡能力,反而是将自主平衡能力进一步拓展、升华到感而遂通的境地。
所以开启感而遂通的能力,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是由混沌开启自主,所谓还虚。
其二是由临界开启调节,所谓至极。
二者合一,即极还虚。
不惟开启自主平衡能力,技击中的一切能力皆由此而开启感而遂通之效。
因此,拳与道合不是为了合道而削弱拳术的技击效能,而是通过拳与道合极大地提升乃至升华其技击效能,由此使其拳立于不败之地,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
故此,“极还虚”这个法则是孙氏武学之所以能冠绝于武学领域的根本。由此显豁出孙禄堂“极还虚”这一思想的深刻与高卓,堪称是迄今为止中国武学思想在方法论方面的巅峰。
对“极还虚”这一方法论的践行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既相辅相成的交互启发,又循环往复不断探究的提升的过程。就孙氏武学而言,无论是其体系,还是其每个阶段、每个方面及每个具体的规矩、法则都显豁着“极还虚”这一要义。
比如前面介绍的放松与伸展这两个行拳要则也是如此。
在孙氏太极拳中,放松不是无条件、无目标的放松,而是针对具体目标条件的放松,比如在进行专项能力构建过程中的放松,如对整体爆发力的构建,其放松的逻辑是前面讲的——“没劲先练劲,有劲不用劲”。如此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整体爆发力。
这个逻辑同样显豁着“极还虚”的要义——相反相成、至极、还虚、目的性、条件性。
高水平的整体爆发力要从其反向不用劲来实现,即相反相成。
其目的是运用时不用劲而其劲更为有效,但是其条件是要先练劲,而且其劲力要达到进入还虚状态的临界点,即至极点。
这个临界点由谁来确定呢?
由调息→息调→息无——这是进入还虚状态的标志,当所练的劲力达到这个状态的边界——临界态时,也就达到这个阶段所练劲力的临界点——此时要尽量完全放松,放松到进入虚无空静的调息→息调→息无状态,这个过程即极还虚。
后天能力的极限即临界点是由能否做到调息来确定。随着能力的提高,这个临界点也是在变化的。所以,极还虚是一个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孙氏三体式不是一个架式而是一个三体式系列,最终是极限(临界)三体式。
所以,针对整体爆发力这个专项能力的培育过程同样要遵循“极还虚”这个原理的相反相成、目的性、条件性、至极、还虚这五大要义相合这个逻辑。放松是在这个原理(逻辑)下放松,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专项放松能力”的含义。
伸展的临界点同样是以调息为其极限(临界)的边界,即为伸展的极点。
而调息的目的是为了进入息无,息无是进入还虚的条件和征兆。由调息而至息无,亦是相反相成。
后面介绍的呼吸、观想、空静等修为要则,同样要遵循“极还虚”这个方法论原理。
孙氏拳的呼吸其目标是进入息无的状态,即没有口鼻呼吸的状态。但这个状态要从反向的调息入手,从调节口鼻呼吸的方法入手。所谓相反相成。
调息方法需要与拳中动作协同一致,乃至在技击对抗的条件下仍能与动作一致,进入息调的状态,此即以形调息而至极。
将这个调息、息调之意深入到无意之境,即进入息无,则进入还虚状态。
同样,观想在孙氏拳中的目的是进入“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之境。其法门也是要遵循“极还虚”。
比如练拳时进行观想的目的是达到技击时面前有人似无人,如入无人之境。为了培育这一能力,练拳时就要从其反向的“面前无人似有人”入手。即相反相成。
这种“面前无人似有人”的极致是将拳中的所有动作皆要深化到合乎技击时的状态,同时与调息不悖,即所谓至极。
那么对于“空静”呢?
有人提出空静本来就是虚境,难道在求空静时还要遵循“极还虚”吗?
是的,因为孙氏拳进入空静的目的是为了形成“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这种功效,并非为空静而空静。因此在获得“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种能力的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极还虚”的相反相成、目的性、条件性、至极、还虚这一逻辑。
再以孙氏无极式为例,其空静的目的是开启感而遂通的灵性,但这一灵性要从反向的混沌入手,即相反相成。而其条件性是平地立杆,这一临界平衡状态。至极是要使这种混沌状态深入到“如土木如石块,到不觉、不知、不变动所靠教,绝气息,绝笼罗,一念不生,”(圆悟克勤禅师之语)这般境地,才能进入到“蓦地欢喜,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四大五蕴,轻安似去重担,身心豁然明白照了诸相,犹如空花,了不可得,此本来面目,现本地风光露一道清虚,便是自己放身食命安闲无为快乐之地。” (圆悟克勤禅师之语)即还虚,由此开启明心见性之灵性,由此进入“空而不空”的还虚之境。
因此孙禄堂先生开示的法门是“平地立杆,如立沙漠之地”。
以上从孙禄堂先生“极还虚之道”的角度解读了平衡、放松、伸展、呼吸、观想、空静这几个太极拳常见的词汇在孙氏太极拳中的要义。显然其要义与其他各派太极拳都不同,功效更不同,因此,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各派太极拳在理论、理法、技能体系和效能上不属于同一个拳系。但长期以来专业武术研究者无人进行这类研究。
中国太极拳如果要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就不能不顾事实的搞什么统一标准,而是应该对各派的理法与技能特点进行高度提炼,把各派之间不同之处的原因及各自的道理讲清楚。
当今一些人挥舞着“天下武术是一家”的虚伪大旗,急功近利的搞各派武术包括各派太极拳的统一标准,这将毁掉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请你们给自己积点德吧,你们那个段位制已经把中国武术毁的够呛了,不要再借着统一技术标准的名义把中国武术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