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举太极拳的几个惯用名词——在孙氏太极拳中的要义

(2020-01-26 22:52:52)
标签:

武学、武术史

例举太极拳的几个惯用名词——在孙氏太极拳中的要义

例举太极拳的几个惯用名词

——在孙氏太极拳中的要义

 

    太极拳有诸多流派,各派的宗旨、要义、理法皆有所不同,有的差异不大,仅形式不同,其理则一。有的不仅形式不同,道理亦不同,如孙氏太极拳乃是孙禄堂鼎革立新,自创的一派,从孙氏太极拳的根基无极式就呈现出来。孙氏太极拳无极式是从临界平衡入于混沌再至空明之境进入自主平衡状态,入手即从明心见性开始,进而又以孙氏形意拳的三体式展开各式之劲路、劲意、劲势。而其他派别的太极拳则从稳定平衡态入手,而且不将明心见性作为其入手门径,更不以形意拳三体式筑基。因此虽然都名为太极拳,但宗旨、要义、规矩、理法、效能各有不同。

    所以,练习太极拳,不能把张家拳的拳理套用在李家拳的练法上。这是练习太极拳者必须要注意的。

    比如就以练习太极拳耳熟能详的平衡、放松、伸展、呼吸、观想、空静等名词为例,关于这些名词在拳理拳法中的要义,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就存在质的区别。

    有人根据各派太极拳存在某些表象上的相似,以及不同性质的参学关系,就认为各派太极拳出自一家,这个结论只是这些人自己的意愿,并非事实。因为,这些相似只是某些表象而非实质。相关论述请参见“天下太极并非是一家”一文(参见“百家号”上的公证号“武学和武道”)。其实单就这些表面现象而言,太极拳与瑜伽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但显然太极拳与瑜伽并非一家。因此,不能以表面相似,就认定为一家。

    话说回来,即使撇开孙氏太极拳最核心的特征——以内丹造诣为基础的内劲,单就上述平衡、放松、伸展、呼吸、观想、空静这六个方面而言,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亦存在着重大的质的区别。

   平衡,孙氏太极拳练就的平衡态,不是仅仅求得稳定平衡的能力,也不是仅仅求得动态平衡这种能力,而是建立从临界态平衡到自主平衡这种能力。

    所谓临界平衡态是指临界失稳的平衡态。

    所谓自主平衡是指为了实现动作目标的一系列自主的(自动)调节过程,这个动作目标是对应于相应的能力这个条件的,而这个调节过程包括由平衡态到失稳状态的全过程。换言之,自主平衡的核心是建立实现动作目标的能力,而不是拘泥于力学意义上的平衡。

    临界平衡是培育自主平衡能力的门径。

    所以,孙氏太极拳是以临界平衡作为入门的重要基础之一,如前所述,从第一个式子无极式中就表现出来。

    这是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之间存在的重大区别之一。

    放松,孙氏太极拳对放松能力的建立是针对拳术体用时整体效能的发挥以及拳中各类专项能力的建立与发挥这一目标条件的,是求得在这一目标条件下的完全放松,目的是使拳术体用时的整体能力以及拳中各类专项能力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其效能。因此称为专项放松能力。而不是不加任何条件的、绝对化的去追求完全放松。

    比如,三体式是孙氏太极拳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对于一般初学者站三体式有一定难度,姿势还没有完全调整好,常常就已经站不住了,因此开始站三体式时不容易做到完全放松,这时不能因此就不站三体式,而是要增加必要的腿部力量,在能够严格按照规矩站三体式时尽量做到完全放松。在这里三体式是专项能力,完全放松或大松大软是在能够完成这个专项能力的基础上的追求。所以,孙氏三拳包括孙氏太极拳中的放松都是针对专项能力条件下的放松,在这个条件下追求完全的放松,无止境的放松。

    再如抖大杆子乃至抖几十斤重的铁枪,其道理也是一样,首先要具备拿得起大枪、铁枪的基本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力量,就要首先练出相应的力量。其次还要具备抖动大枪、铁枪的能力并掌握基本方法。放松是在这个条件下的追求,在能够完成这个专项能力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放松发力。

    所以,练习孙氏拳有句俗话:“没劲先练劲,有劲不用劲”。

    “没劲先练劲”指练拳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专项能力。“有劲不用劲”指在具备了基本的专项能力后要完全放松,无止境的放松。

所以,无论是建立平衡能力,还是建立放松能力,孙氏拳的原则都是“极还虚”。而不是为平衡而平衡、为放松而放松、为空静而空静。即孙氏拳是在平衡与失稳、紧(用劲)与松(不用劲)、还虚与求其极等这些看似矛盾的状态中求合一。双方都是从对立面那里实现自己效能的最大化。

显然,孙禄堂先生建立的这个武学体用原则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具有明显的平行性。

    放松的另一个要义就是松开,即在通过拳架行拳时要使身体各节充分伸展,由脊柱与肩胯构成的两个十字的伸展带动周身充分伸展。

    伸展,伸展要做到充分,做到没有穷尽,就要与闭合相对应。这是构成行拳中浑圆一气之意的基础之一。所以充分的伸展是无边界的浑圆。而无边界的浑圆是通过对应点的细化逐步实现。因此,充分伸展不是让身体做单向拉伸。在这里伸展与闭合、有限(对应点)与无限(浑圆)是统一的。孙禄堂先生的武术技理处处都蕴含着深刻的哲思精义。

    这里不得不说句题外话,有人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写中国武术思想史,却对代表中国武术思想巅峰的孙禄堂武学思想茫然不解或浑然不知,这种“中国武术思想史”无法呈现中国武学思想的高度,更不能给人以启发。

    笔者研究武术历史与理论数十年,始终认为孙禄堂武学思想是中国武学思想的巅峰,但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曲解、甚至无视。对此论题,在这里不展开谈。

下面以孙氏拳通过无极式开启自主平衡能力为例,显豁孙禄堂武学的方法论在武学认知与实践上所具有的卓绝的指导力。

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方法论是“极还虚之道”。

“极还虚之道”从最浅显的角度讲有五个基本要义:

相反相成、至极点、还虚以及相关的目的性(阶段性)、条件性(层次性)。

“极还虚之道”既显豁于方法论层面以及在整体状态上的极与虚的统一,也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专项技术的要求与状态上。

    孙禄堂是以“顺中用逆”来实现相反相成,以“逆中行顺”实现还虚,以专项能力的建立确定其目的性,以效能进阶规律确定其条件性,以自身卓绝的武学造诣构建其“极”。

    相反相成指孙氏武学从理论、技术体系到具体的练法、用法、规矩、要则皆是从相关能力状态的反向入手而合一,进入到一个更高效能的功能态。

    至极点呈现为不同阶段能力的极点的设立和可能存在的最终的极点。

    作为不同阶段的极点,至极点是建立每个阶段功能态的极点。每个阶段至极的极点状态都是对前一个阶段至极的极点  状态的突破,因此至极点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还虚是由低效能的功能态上升到具有质变的高效能的功能态的条件,同时还虚又是确立每个阶段极点的边界条件,并由此建立相应的规矩、要则。

    目的性即显豁于每一个阶段的效能目标。

    条件性指极还虚这一方法论原理中的极与虚都是相对于具体条件。

    以上是对“极还虚”要义所作的一个初浅的解释。

    作为例子“极还虚”这一方法论从前面提到的形成自主平衡能力的方法与规矩中就充分显示出来。

    如前所述,自主平衡能力是通过临界平衡与混沌的合一构成这一能力,其中临界平衡也是临界失衡,失衡是平衡的反向,平衡通过反向的失衡为达到一个新的更高效能功能态——自主平衡创造了条件,即所谓相反相成

    自主平衡相应的动作目的即其目的性,如攻击目标与打击效果

    自主平衡的目的性相应于不同的功夫阶段,对应于主体具备的现时能力,即条件性,如支一峰的条件性是只需碰到当方的肢体,如拳头、小臂等,即能实现其打击效果。而当代职业拳击手至少需要重拳攻击到对方的两肋、肝部、头部、面部,才可能产生打击效果。这就是条件性的不同。

    至极点,如失去平衡的临界点是相应于不同的功夫阶段的,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还虚的作用是唤起本能作用,如使相反相成的临界平衡进入到一个新的功能态——发自本能的自主平衡。

这里临界失衡的临界点可谓“极点”,并由混沌状态开启还虚之门。由临界失衡这个“极点”进入混沌并逐步深入到虚空之境的“还虚”状态,由此构成自主平衡这种具有更高技击效能的出自本能的平衡态。

所以,相应于技击中更有效的自主平衡这一目标,不是在为平衡而平衡的状态下可以形成的,即不是在追求更稳定的稳态平衡态下可以形成的,因为这将无法开启自主调节平衡的状态,而是从其反面的临界不平衡的状态下形成的。同时,由混沌进入还虚不是削弱自主平衡能力,反而是将自主平衡能力进一步拓展、升华到感而遂通的境地。

所以开启感而遂通的能力,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是由混沌开启自主,所谓还虚。

其二是由临界开启调节,所谓至极。

二者合一,即极还虚。

不惟开启自主平衡能力,技击中的一切能力皆由此而开启感而遂通之效。

因此,拳与道合不是为了合道而削弱拳术的技击效能,而是通过拳与道合极大地提升乃至升华其技击效能,由此使其拳立于不败之地,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

故此,“极还虚”这个法则是孙氏武学之所以能冠绝于武学领域的根本。由此显豁出孙禄堂“极还虚”这一思想的深刻与高卓,堪称是迄今为止中国武学思想在方法论方面的巅峰。

对“极还虚”这一方法论的践行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既相辅相成的交互启发,又循环往复不断探究的提升的过程。就孙氏武学而言,无论是其体系,还是其每个阶段、每个方面及每个具体的规矩、法则都显豁着“极还虚”这一要义。

比如前面介绍的放松伸展这两个行拳要则也是如此。

在孙氏太极拳中,放松不是无条件、无目标的放松,而是针对具体目标条件的放松,比如在进行专项能力构建过程中的放松,如对整体爆发力的构建,其放松的逻辑是前面讲的——“没劲先练劲,有劲不用劲”。如此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整体爆发力。

这个逻辑同样显豁着“极还虚”的要义——相反相成、至极、还虚、目的性、条件性。

高水平的整体爆发力要从其反向不用劲来实现,即相反相成

其目的是运用时不用劲而其劲更为有效,但是其条件是要先练劲,而且其劲力要达到进入还虚状态的临界点,即至极点

这个临界点由谁来确定呢?

由调息息调息无——这是进入还虚状态的标志,当所练的劲力达到这个状态的边界——临界态时,也就达到这个阶段所练劲力的临界点——此时要尽量完全放松,放松到进入虚无空静的调息息调息无状态,这个过程即极还虚

后天能力的极限即临界点是由能否做到调息来确定。随着能力的提高,这个临界点也是在变化的。所以,极还虚是一个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孙氏三体式不是一个架式而是一个三体式系列,最终是极限(临界)三体式。

所以,针对整体爆发力这个专项能力的培育过程同样要遵循“极还虚”这个原理的相反相成、目的性、条件性、至极、还虚这五大要义相合这个逻辑。放松是在这个原理(逻辑)下放松,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专项放松能力”的含义。

    再如伸展也是要遵循“极还虚”这个方法论原理进行伸展。充分的“伸展”要从反向的“闭合”——浑圆对应入手,即相反相成。用通俗的话讲充分的伸展不是在一条线上进行拉伸而是一个球体的膨胀,而且这个球体是均匀的膨胀,不设边界。

伸展的临界点同样是以调息为其极限(临界)的边界,即为伸展的极点

而调息的目的是为了进入息无,息无是进入还虚的条件和征兆。由调息而至息无,亦是相反相成。

后面介绍的呼吸、观想、空静等修为要则,同样要遵循“极还虚”这个方法论原理。

孙氏拳的呼吸其目标是进入息无的状态,即没有口鼻呼吸的状态。但这个状态要从反向的调息入手,从调节口鼻呼吸的方法入手。所谓相反相成。

调息方法需要与拳中动作协同一致,乃至在技击对抗的条件下仍能与动作一致,进入息调的状态,此即以形调息而至极

将这个调息、息调之意深入到无意之境,即进入息无,则进入还虚状态

同样,观想在孙氏拳中的目的是进入“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之境。其法门也是要遵循“极还虚”。

比如练拳时进行观想的目的是达到技击时面前有人似无人,如入无人之境。为了培育这一能力,练拳时就要从其反向的“面前无人似有人”入手。即相反相成。

这种“面前无人似有人”的极致是将拳中的所有动作皆要深化到合乎技击时的状态,同时与调息不悖,即所谓至极。

    当观想不需要通过眼睛和心意,而是感知如镜,即面前有人与面前无人并无区别时,此种观想则进入还虚之境。

那么对于“空静”呢?

有人提出空静本来就是虚境,难道在求空静时还要遵循“极还虚”吗?

是的,因为孙氏拳进入空静的目的是为了形成“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这种功效,并非为空静而空静。因此在获得“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种能力的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极还虚”的相反相成、目的性、条件性、至极、还虚这一逻辑。

再以孙氏无极式为例,其空静的目的是开启感而遂通的灵性,但这一灵性要从反向的混沌入手,即相反相成。而其条件性是平地立杆,这一临界平衡状态。至极是要使这种混沌状态深入到如土木如石块,到不觉、不知、不变动所靠教,绝气息,绝笼罗,一念不生,”(圆悟克勤禅师之语)这般境地,才能进入到“蓦地欢喜,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四大五蕴,轻安似去重担,身心豁然明白照了诸相,犹如空花,了不可得,此本来面目,现本地风光露一道清虚,便是自己放身食命安闲无为快乐之地。 (圆悟克勤禅师之语)即还虚,由此开启明心见性之灵性,由此进入“空而不空”的还虚之境。

因此孙禄堂先生开示的法门是“平地立杆,如立沙漠之地”。

以上从孙禄堂先生“极还虚之道”的角度解读了平衡、放松、伸展、呼吸、观想、空静这几个太极拳常见的词汇在孙氏太极拳中的要义。显然其要义与其他各派太极拳都不同,功效更不同,因此,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各派太极拳在理论、理法、技能体系和效能上不属于同一个拳系。但长期以来专业武术研究者无人进行这类研究。

中国太极拳如果要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就不能不顾事实的搞什么统一标准,而是应该对各派的理法与技能特点进行高度提炼,把各派之间不同之处的原因及各自的道理讲清楚。

 

当今一些人挥舞着“天下武术是一家”的虚伪大旗,急功近利的搞各派武术包括各派太极拳的统一标准,这将毁掉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请你们给自己积点德吧,你们那个段位制已经把中国武术毁的够呛了,不要再借着统一技术标准的名义把中国武术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