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拳之精与博——深入与走出

(2019-06-16 00:05:00)
标签:

武学、武术史

世人皆知习拳贵精,俗云:“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但说说是一回事,真能做到是另一回事,因为当你从简单的形式里深入不下去时,自然就要产生怀疑,而旁顾其它。所以贵精,是要以认识和体悟为基础,才为可能。

认识,心知也。体悟,身知也。

对于某一事物认识不到或体认不到,是深入不下去的,这不仅仅是毅力和功夫的问题。我曾多次强调:劲路不通,拳打万遍一场空。

孙剑云老师讲,即使在民国时期能塌下心来站三体式的人也不多见。按照孙氏拳的规矩,无论你练形意、八卦还是太极,站三体式是头三年的功夫,三体式不过关,老师就不给徒弟开拳,即不教拳式子。也有很多人站三体式坚持不下来,不是他不下功夫,是他悟不到,站不出意思,入不进去。

入门先站三年三体式,当年不惟齐公博先生一人如此。只不过齐公博先生于此道用心最专,而且站出了不凡的成就。

所以孙氏拳不是一种可以普及的武艺。

其他人如支燮堂先生开始练拳的十几年也是只练三体式和劈拳,最后亦成为技击大家。

齐公博先生与支燮堂先生皆是由简入深,而得一通百通之效的典范。他们能如此,这不仅说明他们的对所学之艺心诚而至信,而且也说明他们自身具有不凡的悟性,能体悟出他人不易体悟到的精微,故而因诚而悟,悟而信,乐在其中,于是能不断深入,别开一番天地,发现本然之性体而发挥之。

习拳之精与博——深入与走出


支燮堂先生

周仲英先生的弟子何回子(失其名),我辈中高手,其活步推手奇妙莫测,只要对方一进手,何回子一定身在对方的身侧,不仅使对方来劲落空,而且使自己处在随机制胜的攻击位置,所谓虚空幻影,得势得机。然而何回子自称他练拳只练形意拳之五行拳和半趟孙氏太极拳。

为何是半趟孙氏太极拳?

并不是说何回子只会半趟孙氏太极拳,何回子自然能练下全套的孙氏太极拳。何谓半趟,是因何回子练孙氏太极拳时,根据自身所悟,对每一个式子进行拆解,将一式之意拆解成许多变化,并反复实验其效,直到奇效迭出,贯通一体,成为本能。他70多岁时只拆解到半趟,故自称只会半趟孙氏太极拳。习拳之精与博——深入与走出


前排中——周仲英,后排中——孙剑云

何回子几十年如一日,不涉其它,因此他的功夫不同凡响。

不独孙氏拳前人中有颇多此等人物,其他拳派中亦有类似的例子,如八卦掌前辈刘凤春先生头三年只练一个单换掌,而练出了名堂,亦是此理。

以上是几个由简入深的例子。但习武艺者,若成为技击大家,就要不仅能深入的进去,还要能从中走的出来。明心见性,打破藩篱。

什么意思?

以自己的性体、功夫为本,有甄别、有选择的融合他人、他派之技,所谓配称。不懂得配称,不善于配称,终不能成为技击大家。

齐公博先生以形意拳筑基,不仅形意拳功夫的精深,而且于八卦拳(即俗称八卦掌,下同)上造诣非凡。支燮堂先生以形意拳为本,在太极拳上造诣亦深。两位前辈皆是打破拳艺藩篱的武艺大家。

同样,侪辈中的何回子虽未系统学过八卦拳,但其活步推手之妙,乃得八卦拳身步之精微,亦是一通百通后,兼取众善而成。

凡有此等造诣者,多是把研习拳艺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存状态,终生追求,故能自觉不断的求其精进,潜心求道。拳艺对于他们很纯粹,与名利无涉。前辈中不乏有此等气质者,其人多温柔其表、沉静其质,深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理,虽历经万劫,不怨天尤人,或安贫乐道,恬淡从容德才超群而隐于市。

话说回来,习拳一定要在根本处下足功夫,悟求其理,不断深入,终至复人本来之性体,而一通百通。

拳艺的根本处都是最基础、最简明的技术和道理,并无繁杂之处。关键要能悟其理,由诚至信。

以后要懂得取舍,融合它技,配称完备,无私心,无成见,兼取众善,而为我之所用,方可成为一代技击大家。

无论何界,能有大成就者无不如是。

肖云浦先生言:“武学最精妙之处是真意基于简单而不是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此言有其合理性,无极式、三体式、一根筋、孙氏三拳及中和、极还虚、浑圆一气之意、内劲等都具有形式至简、道理至明这一显著特征。此即孙氏武学的意义之一。

武学与科学和哲学一样能够留下永久意义的东西皆简明而通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