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太极拳练出真正的太极之意——浅谈浑圆一气之意以及整劲
(2018-10-05 07:51:26)
标签:
武学、武术史 |
1919年陈微明先生在《形意拳学》序中写道:“盖能得浑圆一气之意,则合乎太极式与法。其粗焉者也,世之习太极拳术者,未得浑圆一气之意,虽能演长拳及十三式之形,又乌得谓之太极耶?”
什么意思?
判别一个拳是否为太极拳的标准,不在于表面形式,而在于该拳能否得浑圆一气之意。
这个标准意义深远幽宏,狭而言之,仅就练习太极拳而言,这是在站桩、走架阶段,首先要下功夫研悟的。
以站桩论,虽有形形色色冠名浑圆的桩法,但得浑圆一气之意最完整的桩式是孙氏三体式。因为孙氏三体式架构圆整,内意虚无,尤以单重为关键,更重要的是孙氏三体式是一个由易至难的桩法系列,能使研修者不断深化到极限。
以拳架论,得浑圆一气之意则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最优。
何以见得有此说?
无论桩、架,凡出现大弓步、大马步者,其浑圆一气之意皆不完整,整劲亦不充分,至多只是半整,因为这两类步式使两足不能充分参与协同爆发。此理适合一切拳架。
浑圆一气之意是使整与灵、实与虚、动与静合而为一。不知此,则不知浑圆一气之意的基本功效。
浑圆一气之意不是要用两只胳膊抱成一个圈,而是至少要做到六点:中、匀、准、平、逆、和。
中,我多次提示这是一篇大文章,从形上到形下,从哲理到拳理,从体到用,再到具体练习时的操作,都为第一要义。但要真正认识中,则要从一般到具体,再从具体到一般,层层拓展。从练拳的具体操作层面讲,我们如何体认“中”呢?
要义有三:第一虚无,第二中轴,第三自主且自在(即主客同一)。
练拳入门的把手是从站无极式开始,找到“中”的最初状态,逐步拓展到站三体式,再进而依次拓展到走架、推手、对练、散手及实际格斗中。
因此,我们认识“中”、身知“中”的最初基础就是无极式和三体式,此二式的合理性决定着研修者对“中”的身知程度和修为的品质。
就外形而言,点、线、体要一线贯穿,如同平地立杆,临界平衡,顶天立地。
就内意而言,要清晰且稳固地身知自己身形与身体重心的关系,空而不空,无时不然。
将此外形与内意合而为一,自主自在。
我之所以讲孙氏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是目前修为浑圆一气之意最完整、最合理的桩式,道理就在于此。这与门派之见无关。
若以弓步、马步或与肩同宽的双重站立等形式体认“中”,则难以开发出来身体在自主、自在状态下的一线贯穿之意,因为这些形式无法使身体的中轴形成一个平地立杆的临界平衡状态。
孙氏拳在研修状态上讲临界、讲极限,因为这是形成极还虚的条件。
匀,有了“中”才谈得上匀,否则想匀也匀不了。
匀就是周身浑然一体,无所偏重。匀相比中,中是更为基础、更为大本的要义。基础的规格决定拳的品质和效力。身知“中”的那条中线越清晰、越稳固,匀才充分。
就外形而言,匀体现在身架虚实分明。倘若两脚全然站煞,身架不活,匀就不可能充分。
就内意而言,指劲意要圆,劲意要蓄以前后左右八方饱满。劲意不能少变化,不能只有一个指向。
准,在拳中,准不仅指对拳理、规矩的理解要准,也不仅指技击时打击的时机、距离、位置要准,另外还有三层意思:
其一,形成浑圆一气之意的身架对应点要准,其二,重心落位要准,其三,形成劲力的劲路过程要准。
尤其是后面提到的这三点常常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要义,亦或是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谓“名家”们行拳出现问题的根源。
唯有准,劲才整,劲才具备浑圆无亏。
平,平稳、平衡、平动。心平稳,气平衡,身平动。如此才能在行拳或技击中不失浑圆一气之意,且劲圆整。一些人,定步发力,其劲还算整,一旦身体移动,周身整劲皆失,即不得重心平动之功。
逆,在拳中之体用有三层意思:其一顺逆互寓,其二扭气机、返先天,其三反其道而行之。
浑圆一气之意不仅仅显豁于身架形式,核心是先天真一之意的感而遂通、生生不已之机,所谓灵性,而这一灵性正是通过在身与心的不同层次上遵循顺中用逆、逆中行顺来获得的。所谓极还虚之道。顺逆互寓是一门大学问、大文章,需要专文另述,这里我不展开谈。但作为在行拳中最初级、最浅显的体认,就是这种顺逆互寓首先要从两足的劲意上体现。不明此意,其浑圆或徒有其表,或一动即失。对此当今那些以浑圆冠名的拳派大都不明此意。
扭气机、返先天是顺逆互寓的内化,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中言之甚详,这里不赘。
反其道而行之,是技击时的心法和战术要则之一。我以前曾有介绍,这里无需赘述。
总之,拳之体用不明“逆”之要义,浑圆徒有其表。
当今之世,在武术界言浑圆者多矣,然而闻其言、观其文、视其式,鲜有真明浑圆之意者,自以为是者却比比皆是。环顾宇内各派,不要说练出此意,能略知浑圆一气之意一二者,除我本人外,多年来未见一人,良可慨也!
和,是中的功用,意味着达道的状态,孙禄堂先生在“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一文中讲:
“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凶吉。练到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故浑圆一气之意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极还虚达到中和的境地,所谓“和之中智勇生焉”。
若按此标准,当代所见各派拳家无一人达至此境。因为浑圆一气之意绝非是六面争力这类粗浅的状态。即使从最初级的标准来衡量,浑圆一气之意也是一种内外融合、灵机绵绵的状态,于外,身劲整而不僵,身法活而不散,周身结构严整,而松活和谐,所谓整而活,散而整,周身协调一家。于内,心气要平和,恬淡虚无。无此,浑圆一气之意尽失。
因此,浑圆一气之意是有层次的,作为浑圆一气之意最初级的层次,也不是谁想达到就能达到的。而一旦进入浑圆一气之意,则就开始进入到真正太极的状态,整劲也自然上身。如是,练习效率大大提高。
我练拳甚少,身无功夫,因略知武术史之真相,故知拳理、拳技之真,致使练拳效率非比寻常,虽少而有得。虽无功夫,却身一动作,而力达四梢,无时不然。今有不屑于武术史、武术理论研究者,则虽下功夫,则如坐井之娃,翻来覆去,不过如此大的一片天,其艺难有明显之进阶。而我每次练拳皆有所悟,每练一次,就多一分认识。因为知史明理者,如青云信步,得其全局,故其效率非比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