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八法
(2017-12-02 07:55:00)
标签:
武学武术史 |
有拳友要我谈谈关于太极拳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并阐述这样一个观点,这就是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并非属于同一拳系,更非同属一个体系。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独创的一个拳系,其拳理拳法自立体系,对此我曾在《何谓太极,何为太极拳》及《三拳合一与孙氏太极拳》两文中做过详细论述。
关于孙氏太极拳,诚如孙剑云老师所说,名字与各派相同,但技理内容及体用与各派皆不同。这是认识和学习孙氏太极拳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因此,在我们谈论所谓太极拳八法前,必须先对孙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做个基本介绍,否则就无法理解我所介绍的孙氏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其他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不同。孤立地谈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会产生种种歧义。
综合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各种论述,可以大致反映出孙氏太极拳的一些技理特点,其荦荦之大者有五:
1、孙氏太极拳修为与体用的核心是:先天真一之气,由此培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内劲。
2、孙氏太极拳修为原理是: 以中和为法则,行以极还虚之道,通过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以蓄神养气为主。
3、孙氏太极拳体用的法门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4、孙氏太极拳行拳的原则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动静合一”以及于圜研相合中感悟动静交变之机,并贯串始终。此意孙氏三拳一理。此外还要于至柔至顺的行拳中含有圆活精刚之至之意。
5、孙氏太极拳作用原理是:浑圆一气之意及“皮球”的作用特征。其劲性质如电,能不动而彰,感而遂通,一击制敌,又如辐射场,绵随深透,不即不离,能制人神魂气血,谓之太极内劲。该劲能与形意拳、八卦拳浑融一气并用,三者并用则能超越太极拳“不丢不顶”的原则,产生“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的效能。
以上五点最为关键,是太极拳的根本处,也是孙氏太极拳对中国武学技理的整体提升。
孙氏太极拳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1、特别强调孙氏无极式的基础作用,孙氏无极式与其它各家太极拳的无极式体例不同。
2、以孙氏三体式为基本步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重心平动。
3、孙氏太极拳的运行,手随身动,身随足动,亦称腰随胯,胯随足,足随重心变化,重心随意,意随神。由此建立劲力形成与动静合一的技术基础。
4、行拳时全在虚无中用功夫,浑圆一气无边界,一轴独立,由顶至足,形成劲气内藏无边界之周身球劲。
5、由四情引八能,四情是指喜怒哀乐,劲意技法于虚无中由情引出,方为自然。
八能内容丰富:
以法言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以意言之,封、随、串、导、捆、搬、提、摧。
以技言之,踢、打、摔、拿、摘筋、卸骨、轻功、点穴。
以术言之,裹、翻、走、撞、闪、赚、腾、挪。
四情八能中,虽然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言,其他各派也有此称呼,但是孙氏太极拳由这八者演化的内涵已与他们大不相同。在《孙氏武学研究》一书中已有介绍,在此不赘。
6、孙氏太极拳行拳走架与修炼内丹合而为一,将玄武内丹功法融入拳式中。
孙剑云先生说:“练习孙氏太极拳先从利用重心变化入手,重心运用纯熟,一动皆有对应,逐渐神意气的作用就能体现出来。对付一般人就够用了,动手时,别人很难伤害到你了。”又说:“太极拳练就的是神气浩然,变化虚灵,劲意闪战,开合自如,沛然莫御。”
此外,孙氏太极拳有控形制意与控意制形两种用法。控形制意,是以实制虚,打法用在将去处。控意制形,是以虚制实,打法用在当下之时,不得丝毫犹疑。孙氏太极拳不仅是运用身体本身来技击,而且讲究运用体外之势参与技击,体外之势有内外两圈,内圈是我与对手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控空间,外圈是我可以移动变化的空间。在这内外空间的范围里,作用与变化的空间皆是球意。孙氏太极拳对敌有泰山压顶之效,其根由之一就是运用虚空之势所发挥的作用。
孙禄堂先生把孙氏太极拳比喻为皮球,并言:“惟其皮,故无屈无伸”。
俗云:太极拳之用随屈就伸,而孙禄堂先生言“无屈无伸”,何解?
当年笔者就此请教孙剑云老师,孙剑云老师说:“我们家的太极拳用法,不在外表屈伸的形式,只有一气之吞吐,感而遂通,吞吐亦无形,一气鼓荡如意而已,甚至我手足未动,而彼已不支,即拳无拳、意无意之真意。”
由此知齐公博先生的周身如有电,使人碰不得,支燮堂先生的“劲若游针”等功夫皆属孙氏太极拳“无屈无伸”的皮球劲之意。
我曾问支一峰先生,他父亲那种仿若游针般的“无屈无伸”之劲如何练就,支一峰先生说:“这是修养先天一气的功夫。”随之谈到他近一个时期的体会,并以他手指轻巧的一敲,令我知其劲威力之巨,几如电击。支一峰先生讲,他这种劲还没有达到他父亲那种于“无屈无伸”中“劲若游针”的境地。
支一峰先生说以他现时的体会,身体气质一定要发生变化,否则孙氏拳劲的味道出不来。
那么身体要发生什么变化呢?
支一峰先生说:“骨如铁铸,筋如钢丝弹簧,肤如胶皮,气如水银,意气如电。意到气至,用时感觉比闪电还快。”
支一峰先生又说:“运用时不可有发劲的意念,随感觉而出,动作越自然,心意越混沌,劲力出来的就越快、越透、威力越大。”
后问及杨世垣先生,杨师伯说:“练孙氏太极拳,没有练出功夫的时候,筋骨皮合在一起,感觉不到其间有任何空隙,练到了一定程度,筋骨皮有相互分开之意,气充满其空隙,如有流体运行其中。这时意气成为一体,意气不分家,与开始练拳时意是意、气是气不同了。”
如今我的造诣还没有达到这种境地,但偶尔能感觉到筋骨皮之间似有气充斥其间,多少有那么一点意思。这个意思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假借出来的,而是由确实的生理变化带出来的,式之起落、意之吞吐、气之鼓荡,皆有生理实相。凡有这种感觉时,一定是心意恬静的状态,发生于微微调息之时。调息自有心法,此意甚微妙,用意稍重,感觉尽失,而且容易造成心绪杂乱,故行拳时能处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为妙。此綮节不易把握。
当年刘子明先生亦指出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各派太极拳皆不同,虽然拳式的形式与其他几派太极拳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技术基础、道理、内含皆不同,用法、功效亦大不同,孙氏太极拳之卓绝,与他派相比形同天壤。事实上,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的原创作品。当时笔者尚未能深解其义,随着这些年对孙氏太极拳研修的不断深入,才对刘子明先生此说深以为然。
有了上面这样的认识,我才好对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做个浅显的解读。
首先以我的体认,他派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作为修为技击的基础劲力而言是不完备的,在劲意上即不如起钻落翻、浑圆一气之意所体现出的简明总括之理,也不及五行十二形所具有的提纲挈领之功。但此说沿袭已久,世人习太极拳者受其影响,多喜欢从这八法来研究太极拳的劲力和用法,故我在这里就借这八法的名称,旧瓶装新酒,谈谈我体会的孙氏太极拳对这八法的关涉。
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一书中指出:熟练掌握掤、捋、挤、按四正手法,以后采、挒、肘、靠以及千万法皆可由此而生。有人对此说法感到疑惑,因为他们不清楚孙氏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手法实乃浑圆一气之意状态下的起钻落翻,形意拳、八卦拳亦如此,只是用法不同,由此构成一切技击技法的基础劲意。
其次,八法只是研修太极拳劲力与用法的一个角度,但不是唯一的角度。
掤,其基本劲意是浑圆一气之意,周身之劲意如浑圆之皮球、气球,松圆空散,又如水面浮物。在练习太极拳走架子时,无时无刻不能丢失此意。此劲有直、横、上、下,有吞吐,但不是硬挣之劲。
掤劲的基本劲意是由里向外如气球一般浑圆散开、伸展开。但运用时有一些基本的变化,这个基本的变化就是直、横、上、下,吞吐同时,其中有变重心和不变重心两种用法。若详细讲解,即使写上万言也不能尽意,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由老师引领学者体悟其理的事,非语言能达之。总之,身体劲意及四肢由里向外浑圆伸展,如球面般散开谓之掤。就起钻落翻而言,暗含着起钻之意。
捋,其基本劲意是顺彼来劲包裹彼意,即气势包裹住对方,而劲意缩回退藏于自身,其手法如包裹着捋一直杆,但身法暗含着逆向的裹送、崩弹之意,捋时身体劲气如弹簧收缩一般。捋有上、下、平、斜多种用法。就起钻落翻而言,含蓄着翻而未翻之意。其用法要点有三:顺、制、逆。
捋是顺彼来劲而用,以黏敷之劲包裹着彼之手臂,手臂并不主动回缩,而是将意气散布开包裹住对方。捋不是撕拉扯拽。但顺中有控制,不是完全顺着彼劲。如何控制?运用捋时要暗含着包裹之意的手法,有双手和单手两种用法。若双手包裹彼之手臂,则一手接其腕,另一手接其肘。单手捋,则接其肘,以手指暗含裹劲。捋时,身体如球体弹性收缩,分寸根据其来力的强弱,向彼失中处引导,而撤步时的两足及身势暗含着逆向裹送、崩弹之意。用捋时,最忌讳一味地顺彼之劲撤步后捋。江湖宵小之辈传言,捋法能破崩拳,此乃不懂崩拳之意者杜撰之言。当年有练武氏太极拳某拳家对张烈师兄言此,张烈师兄言:“今天我就用崩拳打你,看你如何破。”言罢,张烈师兄以崩拳进,某急捋之,张烈师兄借其捋劲身体腾空,顺势击之,某满面开花,仰身倒地。故运用捋法,必须要控制住对手来劲、来势,若控制不住,则为败势。
走架时,凡是捋法要走成在黏随包裹中蓄着猛虎离穴前缩中寓蹿之意,是顺中用逆。不知此,不懂捋法。曾见同辈中某高龄著名太极拳家,演其24式时,走捋法未见有顺逆,颇感遗憾。有人很反感我写的东西,认为不管对方名气、辈分大小高低,你童旭东算老几,总是自命不凡地评判别人。为此我得罪了不少人。但我认为这些年对传统武术最缺少的就是学术性的批评,不要仅仅罗列某种现象,而是从技术本身进行批评,才是当今传统武术最需要的。如今以假乱真者比比皆是,假大师、伪宗师时下横行,常常招摇于央视及各类武林大会等所谓的大雅之堂,沐猴而冠者堂而皇之,因为缺少有技术深度的批评。更重要的是,任何文化、任何学术只有在不断的批评与反思中才能进步。
挤,是盖住彼身使彼身架不能对榫,含蓄着崩弹之劲。以起钻落翻言之,挤是起而未起之意。其用法是以线打点。如以小臂外侧挤对方,不是硬挤,而是根据对方的化解,通过小臂触点的不断变化始终盖住对手劲力的断点,使之不能接续,而自己始终处于可以崩弹对方的状态。运用挤时,要注意如下要点:其一身随步动,步子要灵捷而上身稳固,如此才能盖住对方。其二,身体移动时重心平动。其三自己与对方相接触的小臂要中指上领肘下垂,肘平动,如用盖子盖住对方,使其接不上的断点,另一手的中指点在前手腕下三寸处,前小臂只掌握角度方向,不出劲,出劲是由后手中指出劲。
挤用对了,随彼反应,若彼用力向上对抗,可将彼打得双脚离地,凌空射出。若彼欲退步调整,可就势进步将彼打得如掼摔软泥般直射扑地,使彼瘫倒在地上。
按,如投签掷壶,是据彼之意打彼将去处,使之失去平衡。以起钻落翻言之,按劲含有落翻之意。故掤、捋、挤、按与起钻落翻道理相同,是浑圆一气之意这个状态下的起钻落翻的用法之一而已。
按的用法有上下曲直、轻重缓疾,但无论如何用,基本要领是,其一劲要浑圆,如皮球鼓荡出劲,不是走直推劲,其二重心平动,其三用手掌按时,走腰胯足之力,劲自肘尖平着送出。上下曲直全在手掌上的变化,但手掌不送劲。
有人问:向上如何走按劲?通过手掌的变化暗给彼上搓之劲,而身肘之劲平送,即将彼打出下跌。何也?我向上给搓劲,彼之意气有向下沉之意,我顺势平送,彼随自己意气跌落。按劲用的好,轻按之,如拍皮球一般使人跳起,并非双方配合所致,而是不得已只能如此。孙剑云老师尝让有多年拳功造诣者先把桩步站好,然后轻拍一下,使对方跳出。
掤、捋、挤、按与起钻落翻一理相通,故其用法千变万化,非文字能尽其意。以上所言掤、捋、挤、按四正手法,仅是略举数例,示其初学入手之义。孙剑云老师讲,这是初学者应该掌握的内容,可作为入轨的引子。孙氏太极拳高级推手,纯以神气,如裘徳元先生,一次在孙存周家,太极拳名家某要求与裘徳元先生搭手,触之刹那,使某双脚离地半尺余,身体停在空中片刻,随之裘徳元先生将某放下。某惊愕的目瞪口呆,要求再试一次,这次裘徳元先生在与某之手臂似挨未挨之际又令某双脚离地,停在空中一尺余,片刻后裘徳元先生将某放下。某对裘徳元先生说:“您这是什么功夫?我感觉自己在您手里象个风筝,心肝肺还在您的手里拿着。”又我辈中董岳山先生的功夫造诣亦接近此境,1934年天津举办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董岳山先生前去观看。大会期间张枢印先生邀请几位前来参会的武术名家聚餐,请董岳山先生一同参加,用餐时某人一个劲地吹嘘在座的某位太极拳名家的功夫如何了得,因某人在武术界有一定地位,大家都不吭气,张枢印先生给董岳山先生使了个眼色,董岳山先生会意,对某太极拳名家说:“在这我是晚辈,刚才听某先生介绍的您的功夫,很是向往,冒昧请您能否让我体会体会。”某太极拳名家也正有兴致,见董岳山先生体格干瘦,又无名气,正好可以用作陪衬显示其艺,于是同意与董岳山先生搭手。两人刚搭手,这位太极拳名家还面带笑容,忽然该太极拳名家身体飘起,瞬间滞留于空中,董岳山先生随即将某放下,该太极拳名家可能觉得有些丢面子,想找回来,于是他双脚落地后,即进手攻击,刹那间该太极拳名家随董岳山先生意气的鼓荡之势又飘起,这次董岳山先生两手微微一颤,该太极拳名家跌落于地。众人莫不惊愕。有人将该太极拳名家扶起后,该太极拳名家对众人说:“他这是邪术啊。”董岳山先生说:“邪术我不会,这是我刚学不久的孙家太极拳的用法,各位所见的太极拳用法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我们孙家太极拳只有一法,一气之伸缩,我艺不精,伸缩尚见其意,我师存周先生一气伸缩,无形无意也。”以上两例是研修孙氏太极拳有真实造诣者的功夫,在我的博客中介绍过。我本人不会推手,所幸当年曾协助孙剑云老师撰著《孙氏太极拳剑》一书,尝闻孙剑云老师对初学者讲解推手之大概,故结合自己多年来练拳体认,略述一二。
关于采、挒、肘、靠,不仅不同的拳派有不同的解读和用法,即使是同一拳派中不同的人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和相异的用法。
采,孙剑云老师讲,就是一搭对方的手,对方就不能动。听上去有些神奇,但在孙门前人中,有这种功夫者并不罕见。采是采对方的劲意,对方劲意一出,我即牵着对方的劲意使其无法变化,无论对方怎样变,都让他感觉到要失去平衡或能被我所用。采有单手、双手,能单手采,就能双手采。常用手法是下采上提,先向下将劲引至对方脚尖,这时对方为了平衡身体要向上起,我顺其劲意向上一提,将对方提起,其劲路成一个圈。高手运用采,能采对方魂魄,如前面提到的裘徳元先生,他能在搭手之瞬甚至于彼此似挨未挨之际,劲气透入对方体内,采住对方魂魄,使对方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被他牵住一般,不仅身不能动,而且呼吸困难。
挒,是引出对方劲意后,牵着对方劲意引其失中,在对方调整变化之瞬,顺其变化劲意打折叠劲。引左打右,引右打左,顺着对方变劲刚刚出头之瞬打。要求引和打的手法衔接隐蔽。引和打的触点是两个点,这是挒常常不同于掤、捋、挤、按、采、肘六法之处。
肘,是以手或手臂引领对手的劲意失中,这时以我肘尖劲意弹击对方的中心。肘劲不是肘用力,肘只管对位,其劲源自足胯肩三者协同,以肘尖将劲意射向对手中心。搭手时,在顺随对方的过程中,肘不能被对方控制,肘是自己的。当然肘打也包括用肘顶、撞、旋击对手这些基本用法。
关于肘劲的运用,孙剑云老师说:“对方来得越猛,气力越大,打他出去的就越重。”
我问:是顺力否?
孙剑云老师说:“顺其来力但不顺其方向,逆着他的来向,把他打回去,把他的来力转回给他,这是螺旋的效果。所以,他的力气越大,来得越猛,他被打出去的就越重。孙振岱说这是横接竖打螺旋力,指钻肘弹浑圆气。”
我问:如何横接竖打、指钻肘弹?
孙剑云老师说:“就是用小臂横接,接触瞬间螺旋转竖,用手指上钻领劲,肘垂住,以肘定向打他,同时要肩胯齐开。看上去犹如手指一弹。齐公博在保定,把一个号称千斤力的韩某打出去三丈开外,韩某摔出去还撞塌了身后的一面影碑。李老丹对我说,齐老旺(齐公博的号,笔者注)弹了下手指就破了千斤力还外加一面影碑。”
孙剑云老师讲这段话时,坐在床上比划了一下。我曾反复揣摩孙剑云老师的这个动作,我体会,此式是把螺旋、杠杆、整体撞击和气势鼓荡合在一个动作中。
靠,贴身靠,有肩靠、肘靠、胯靠、背靠和臂靠这样五个部位的不同靠法,但劲力皆出自足胯协同,通过足胯协同将劲力弹射出去,并通过螺旋翻靠的形式形成靠打。靠与挒在用法上有类似之处,即无翻不靠,无折叠不挒。此外,太极拳也有肩撞、头撞等法,因为不雅,一般不列入太极拳技法中。
用肩、肘、胯、背等部位靠击对方,容易理解。用手臂如何靠对方呢?知足胯协同弹射和螺旋翻靠之理,即知其用法,如孙氏太极拳搂膝拗步中即含此靠法。
以上对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介绍,是按孙氏太极拳初级阶段的要求粗浅地进行一个解读,欲示其大概,因我在拳艺上未下过功夫,难免挂一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