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上擂台的几位太极拳拳师
(2016-12-19 21:32:33)
标签:
武学武术史 |
太极拳拳师在民初几次擂台赛上虽然战绩不佳,但也有几位太极拳拳师能够勇上擂台,表现出一定的勇气。第一个就是于化行。
于化行是山东昌邑人,生于1891年,曾在军队中担任团长,并在江苏省国术馆任一等教习,先后拜在李景林、杨澄甫和孙禄堂三位先生的门下,主修太极拳,兼修形意拳和八卦拳,参加了浙江和上海这两次国术擂台大赛,于化行虽然最终没有取得名次,但在以太极拳为主修者中,他是表现的不错的一位,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上,他取得两胜一负的战绩,胜了彭放尧和闻学桢,其中闻学桢获得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擂台赛的第19名,输给了形意拳的尚振山。随后于化行又参加了上海国术大赛,首战胜了练少林拳的叶椿才后,连赢两场,后负于朱国祯。时于化行已经39岁,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实属不易。于化行后来随李景林去了山东省国术馆,在馆中担任一等教习,同时被推荐为韩复榘的太极拳老师,期间创编了于式太极拳,在山东省各级政府部门推广。
另外主修太极拳的冯致光、李椿年(即李雅轩)参加了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擂台赛,吴图南、马岳梁参加了上海国术大赛。但这四位太极拳拳师的战绩不如于化行。
冯致光、李椿年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擂台赛上都是一胜一负,小组未能出线。吴图南在上海国术大赛上首场获胜,随后就退出比赛。马岳梁首战负于杨洪滋后,随后又负于李树桐,双败被淘汰。
作为太极拳拳师敢上擂台的不多,于化行、李椿年、冯致光、吴图南、马岳梁等敢上擂台竞技,表现出一定的勇气。而老一辈太极拳名家面对挑战多谦退避让,鲜有登擂台之举。
根据生活在北平的武术家杨敞先生记载:
“(刘仕俊)至京,住弟子金枪徐六家,时护军营统领公爵广科喜技击,谋以此课部曲。延师(刘仕俊,下同)为设一厂于六条胡同,名东厂。同时,延永年杨钰(杨班侯)授太极拳于香儿胡同,名西厂。材技相埒,一时称盛。东厂弟子凡百七十余人,精研散手者,得二十余人。纪绪、纪德、庆喜、存福、文奎、乌云珠、那清阿、瑞祥、吉升、德利诸人,其最著者也。师择六弟子分为教习,授各种拳术。纪德、那清阿授弹腿,文奎、乌云珠授信拳,庆喜授通臂拳,存福授地躺拳。又随学者所喜,授以虎纵等法。诸技具备,徒众日增。一时名手如大枪刘德宽等,皆从问学。时东西二厂弟子黠者,每冀二师一角,辙乘间从中搆煽。师闻之曰:一角亦佳。适杨钰以事至东厂,执礼甚恭。师延坐与谈,杨言娓娓,不及武技。师数以语挑之,杨卒不动。从容辞去,时人谓师之豪爽、杨之谦抑皆有足多者。”
由此可知,所谓“纯粹太极拳家”自杨班侯先生时,即以“谦抑”为著,面对武艺高强的挑战者的挑衅,多谦退之。
“民国元年以门人之互相搆煽,与李存义约,角术于天津青年会,瑞东逾时不赴。其识礼崇让如此。瑞东曾躬至河南陈家沟(太极拳之源地),旋京微言京派太极之稍异,其门人争以京拳皆错,太极有真喧。京派太极拳者,群覿瑞东,迫与之角,瑞东卒袖手,以无听细言为释。其谦冲和蔼如此。”
由杨班侯、李瑞东两先生的事例可知,老一辈的太极拳名家对于与人比武多谦退避让。习太极拳者偶挑战他人,则多以群迫造势。晚些的阎月川与李俊波冲突亦类此。故可知于化行、李椿年、冯致光、吴图南、马岳梁等太极拳拳师敢上擂台竞技之不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