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5-11-06 01:15:26)
标签:

武术史

武学

孙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一、 
孙氏太极拳的发端及理论

关于孙氏太极拳的产生,过去一般认为是以1919年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的完成为标志,但当我们深入研读孙禄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学》和1917年出版的《八卦拳学》并对照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后,发现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拳皆以太极立论,其理论与“太极拳之名称”一文一脉相承,由此在武术史上一个宏观太极拳理论首次呈现。因此,就孙氏太极拳的学理而言,孙禄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学》可谓孙氏太极拳之发端。

为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作为孙氏太极拳所遵循的最高指导理论——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一文: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这篇文论是孙禄堂先生根据他登峰造极的技击功夫和体验,吸收了《老子》、《易经》、《中庸》、《黄帝内经》、《太极图说》的理论和禅宗的思想而成。所以,孙氏太极拳理论是孙禄堂先生依据自己丰富的技击实践并吸收儒释道医诸家经典而成的理论,其立意之高,学术之真,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独临巅峰。

因此要想理解这篇文论,第一要多实践,同时要对《老子》、《易经》、《中庸》、《黄帝内经》、《太极图说》以及禅宗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真正理解了这篇文论就理解了孙氏太极拳为什么是自虚无而始又自虚无而终,还有虚无与规矩的关系以及二者在修为孙氏太极拳中的作用。只有理解了这些,那个太极一气才会显露出来,也才会逐渐体会到“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由此深入到太极拳体用的根本处。到了这一步,眼界就大大打开了,领悟到太极拳并不是局限在行拳时的“起承转合”、运用时的“粘黏连随”,以及基本手法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类形式中的拳术,而是“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具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于是得“圜研相合”之妙用其拳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凡符合此道者,皆为太极拳。于是不仅大大提升了太极拳的境界和技击效能,而且也大大拓展了太极拳技术内涵的空间。所以,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一文是迄今为止指导太极拳体用的最高理论。

陈微明先生认为:能演太极十三式而未得浑圆一气之意者,不能称得太极拳之意。虽无十三式之形,但得浑圆一气之意者,不失太极拳真意。因此,孙氏形意拳以及孙氏八卦拳皆可谓通太极拳真意者。因此,当年孙禄堂先生与郝为真先生一接触,即令郝为真先生惊叹:“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故能仅交流数月就能尽得郝艺之精微。其关键就是对于太极学理的体悟,孙禄堂先生早已洞悉其真。这里不妨简要回顾一下当年武术界对孙禄堂先生太极拳的评价。

二、简述孙氏太极拳的历史评价

在孙氏太极拳创立之初,当时社会上对孙禄堂先生太极拳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相对而言,武艺精英者们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认识更早,也更准确,如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涵斋即孙禄堂先生,说明当时的武艺精英者们认为孙禄堂先生于太极、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极之境。但由于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两门成名甚早,名气、影响又极大,所以一般社会人士开始只以为孙禄堂先生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报》称:“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孙禄堂”。然而到1932年各派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纷纷在国术界露面后,在浙江国术馆1932年出版的《国术史》中唯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给予了“近世孙氏太极拳颇负时誉”的评价。乃至1934年《京报》明确记载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唯一名手”。

三、  孙氏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我想重点聚焦探讨作为孙氏太极拳的宏观体系——孙禄堂武学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前面讲了孙氏太极拳的理论是源自孙禄堂先生的技击实践并吸收儒释道医诸家经典而成,因此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并不是匍匐在传统文化下进行刻板的继承,而是结合进自己的武学实践尤其是拳与道合的技击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扬弃并注入了新的精神。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极为精深而宏阔,远非笔者学识所能概括,借用当年杨明漪先生的话“不敢赞一言。”但孙禄堂武学体系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粹,不能永远搁置在象牙塔中,因此近年来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探讨,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笔者以为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其大旨是:以拳与道合为旨,以极还虚致中和为法,文武一理,体用完备,形成“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从中“体物不遗”,完德而复性,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给人以自我意志与信念。如果强用西方哲学的分类习惯来描述就是:拳与道合为其本体论。中和内劲原理为其认识论。极还虚之道为其方法论。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复其本然之性体,为其实践论。旨在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在孙禄堂先生这里,武学是通过提升技击能力的过程来修身的法门,并非仅仅是一门搏斗之术。所以,武学必须合乎天道。为此孙禄堂先生全面提升了传统拳术之法理,建立了孙禄堂武学体系。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对人类认识上的建树大致有如下五点:

1、深化并重构了道的意义。

2、构建并揭示了对道的体用规律。

3、构建并揭示了道的精神内核。

4、揭示了存在的本质——适应。

5、打开了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的窗口。

因篇幅所限,这里只谈两点:

(一) 孙氏武学给“道”注入了精神

什么是精神?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性质,第一是主体性,第二是实体性。

所以主体性是讲精神必须源自主观自由,而不是任何外来物,如天地、君臣父子等。

所谓实体性是讲精神能够在客观实在中被证明、被体现。

所以所谓精神,用俗话说就是真理。

大家都知道“道”是中国文化的根,道是否具有精神性呢?即是否具有真理性呢?对此在哲学界一直有很强烈的质疑。这件事就有点大,因为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根。

那么如何被证明道具有精神性?

道家是通过静坐,使意识沉静,观得宇宙这一基本法则。而以道家理论为根据的道教,则是通过修炼丹道最终求得生命不朽来印证道的客观性。然而,前者只是主观体验,无法验证。后者更是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可检验的实际例证。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意识进入道的运动中去,达到与宇宙万物合一的境界,这仅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观幻觉,仅仅存在于无理智的主观感性意识中,仅仅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它不比巫术意识高多少。”(《论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338页),他们认为:“道是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极空洞的东西,这一抽象的绝对本质与无任何规定的直接的自然意识自然东西的生灭变化过程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它本质上仍是一种直接的感性意识。”总之,由于缺少客观证明,因此,单从纯思想、纯理性的角度,他们不承认道是绝对的客观本体,认为道没有精神性。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根基的道,在理性面前出现动摇危机。孙禄堂先生通过所构建的以内劲为体用的武学体系,折射了道的精神性,或说给“道”注入了精神。

孙禄堂先生认为:“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为此孙禄堂先生通过其武学完备内劲,证明道并非完全空洞的东西,而是有适应机制这一特征的客观实存。

孙禄堂先生认为:道即是万物之本源,又是万物之特性。通过认识万物之特性就可以认识道、把握道、体用道。

作为万物之本源,道具有统一的实体性和主体性的特征,作为万物之特性,道是万物具有多样性的不同形式之本。孙禄堂先生通过使人体用内劲来揭示道的这一实质。

那么内劲实体性表现在哪里呢?

孙禄堂先生通过其武学验证了内劲是技击中形成因敌成体,感而遂通的技击能力的根本,是中和的功用。内劲超越了任何有限的、特殊的技击形式,而使所有技击形式具有统一的内在机制,并且是以自身为依据的自在自为的东西,孙禄堂先生称为:“中和真一之气。”指出“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也就是说内劲是通过自动反馈调节(自我否定)过程来实现其作用的绝对客观,由此来统御一切技击行为,使不同的多样的技击行为具有一个坚实的同一。因此内劲是自己建立自己的那种绝对实体。

那么内劲的主体性表现在哪里呢?

上面讲了内劲是“活的生机”,是自在而自为的存在,内劲是通过自为的自身否定过程即反馈调节来实现这一生机。因此,内劲是自身建立自身的活的机制。所以内劲具有主体性。

所谓内劲是主体,是指内劲完成自己的运作,使人的自我意识认识到内劲是技击运动的绝对本质即道在技击中的体现,进而自我意识要求使符合自身特征的技击运作合乎内劲。因此内劲是技击的绝对本质就不仅是自我意识对内劲的认识,也是内劲作为技击的绝对本质的道对自我意识自身的作用,即人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内劲的体用认识了自身的绝对本质。孙禄堂先生称为“复其本然之性体”。

那么道作为万物的特性又表现在哪里呢?

同样也是孙禄堂先生所说的在于“复其本然之性体”。

“复其本然之性体”是个过程,通过体用内劲复其本然之性体是一个不断在自我否定中确立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我之性体在否定中确立,在确立中否定,循环往复,逐渐确立其整体。因此孙禄堂先生将此过程称之为:“有无不立”。

由此可知,复性是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在否定中建立自我。孙禄堂先生将此称为“先后天相合”。由此发现自我的面目,不断实现自我。所以复性与建立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因此,“复其本然之性体”是在自我否定中确立自我的过程全体。

于是,由孙禄堂先生建构的以体用内劲为核心的武学体系给老子的“道”注入了精神性内涵。这个精神内涵并不完全等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性内涵是通过对内劲的体用,揭示了道的精神是客观实存与主观自由之间的交互作用使两者达到了统一,是理性与感知相互启发而达到的同一。孙禄堂先生认为这是通过“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达到“先后天相合”即中和。其主观自由、理性属于“有”的功用,而客观精神、感知属于“无”的功用,两者交互作用达到统一,于是产生真知真能。如何交互作用?作为“有”则是尽主观自由之极。作为“无”就是同时由虚无返客观,通过虚无的心态使主观自由合乎客观。孙禄堂先生将此状态称之为:“极还虚之道”。

极还虚致中和”是孙禄堂先生通过其武学体系揭示的“道”的精神内涵,这一精神反映到人就是孙禄堂先生所说的:“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最终“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通过修为内劲达到拳与道合,折射道的精神本体。

因此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告诉我们: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既要有理性窗口,也要有感知窗口。感知同样是有层次的,也同样是有逻辑的。孙禄堂先生构建的武学体系为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二)孙氏武学对人类思想的启迪

笔者以为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对认识和精神层面的启发有如下几个方面,因篇幅所限只谈梗概,不展开:

1、自我意识的觉醒——“复其本然之性体”

研习孙氏武学就是一个不断深化对自己本性认识与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通过主观自由来创新、丰富合乎自身本性的技能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意识对自身反思的内在图式。所以说孙禄堂先生武学体系具有启发自我意识觉醒之效。所谓内在图式是指非语言文字表达的逻辑关系,是潜在于内心的逻辑图式。

由于技击是生死搏杀的技能,需要不断创新,因此在技击的研修中,如果没有主观自由,就难以创新,若如此则无异于守株待兔,因此主观自由在技击修为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历史上真正的技击大家,无论其表面如何,其内心里都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志和主观自由的精神的。因此,孙禄堂先生言:“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成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耳。”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所蕴涵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哲学有相通之处。即旨在自我实现。

2、无我意识——否定自我中的感知实存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绝非是黑格尔哲学在武学领域里的一个例证,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所呈现的哲理与以黑格尔为代表传统西方主流哲学存在着明显不同。孙禄堂武学体系通过拳中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的方式产生内劲,内劲是通过自我意识和主观自由来获得作用能力,并通过无我意识在技击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反馈产生作用功效,其作用的真实性可以通过技击来验证。由此证明在自我意识确定的条件下,由无我意识所产生的感知是客观实存。这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建立了支撑点。同时也说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经典哲学在认识视角(方法)上有其局限性。因此,孙禄堂的武学体系为提升人类认识能力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即自我意识通过无我意识所产生的感知是实存。其启迪是:自我由无我中发现真我。

3、真理意识——自我意识与无我意识的统一——对于真理而言主观自由必然是有界的

自我意识的特征是意识反思自身,无我意识的特征是感知客观实存。前者属于主观自由,后者属于客观规定。只有当意识符合客观实存,意识才具有真理的属性。孙禄堂先生武学体系所培养意识就是这种意识,所谓真意,也就是真理意识。由此告诉我们主观自由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主观自由的绝对性体现在主观意识是精神的绝对自由,不被任何权威性的东西(或人)所束缚。只有如此,主观意识才能属于自己。主观自由的相对性体现在主观意识需要合乎客观实存,只有如此主观意识才能认识自己,成为具有真理性的精神,也才不会沦为胡思乱想。那么意识如何合乎客观实存?是通过在自我意识规定下的无我意识来达到,如此自我意识成为自在自为的真意——真理性的精神。真理性的精神不是任何固定的理念,而是自我意志的实现。这是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对形成人的真理性精神的启发。

4、道德意识——自我意志的绝对存在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所蕴涵的道德意识超越了中国传统伦理所规定的道德意识,其关键点是孙氏武学所培育的道德意识是以主观自由为条件的。孙禄堂先生武学体系通过培育和完备内劲所完善的是人体身心的自动反馈调节机制,所谓适应机制,呈现出的是一个自为的自我建立的过程。由此启发的道德意识是建立在主观自由基础上的自律,而不是他律,是自我意识对自身的实现,是主观意志自已所行的规定,而不是外来的强加的某种规定。所以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所启发的道德意识是自我意志的绝对存在。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的道德内涵不是以什么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大公无私为基础的,而是以自我对自我的建立,自我对自我的认识与实现为基础的,所呈现的是永恒的自我意志。

其现实意义就是:道德的意义是在自我建立与实现中与环境(包括群体)相和谐,即在自我的实现的过程中适应并改善自我实现的环境,两者相合构成了道德意义。

5、方法论——极还虚之道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提到了“极还虚之道”,并明确指出其武学体系在这点上是统一的。

那么何为“极还虚之道”呢?其本义是极其所能而若虚。即通过有无并立的方式,产生有无不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极尽在自我否定中确立自我之能,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还可以理解为在极尽自己最大能力的同时心态归零。也可以理解为在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中与无我意识的统一。

极还虚揭示了中和的本质,是获得最佳效果的方法论。

那么什么是极?在孙氏武学中是指技击中极其所能的技能和极致的素质机能。

那么何为虚呢?在孙氏武学中是指技击修为中的虚无之意。

这种极致技能和素质不可能仅靠虚无之意(无我意识产生)来产生,而是需要靠主观自由的自我意识来创生,同时要想使这种极致的技能、能力和素质发挥出最佳的效果(自为的极致的作用效果),就必须通过虚无之意(无我意识产生)来获得。这就是极还虚之道。

那么为什么说极还虚揭示了中和的本质呢?中是本体,指在一定条件下的虚无状态,极限条件下的虚无状态就是极限条件下的本体。和是虚无状态下自为而生的功用。极限条件下的本体能自为地产生极致的作用功效,所谓极还虚,致中和。

最后要说明一点的是,孙禄堂先生生前并没有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武术门派的意思,孙禄堂先生的境界是拳与道合,关注的是拳与人性天理,这在孙禄堂先生的拳著中表达的非常清楚。根本没有私欲去建立一个什么拳派。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叫出孙氏太极拳或孙氏武学这个称谓呢?

这就是迄今为止唯孙禄堂先生的武学站在了拳与道合、复人本然之性体的制高点上。因此以孙氏武学或孙氏太极拳这个称谓来区别于其它的武学。有如说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

孙禄堂先生是以独步天下的技击功夫、登峰造极的武学造诣来感悟自然道法、天理人性的大宗师,是拳与道合的践行者。要理解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首先要理解“道”。如果对何为“道体”都搞不清楚,就不可能理解孙禄堂先生的思想。

孙氏武学以及孙氏太极拳不是一个拳派,更不是一个门派,而是一门以践行拳与道合为特征的学问。因此在孙禄堂先生的第一代弟子中几乎都是把武学作为自我修行的度己之舟,而不存在门派传承的思想。因此,有人质疑为什么孙氏拳学不如其它的一些拳派那么普及,这就是因为孙氏拳学从出现那天起,就旨在传道,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门派来经营。所以叫:道传有缘者。

孙禄堂先生是中国武学之道的集大成者和传道者,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与任何门派都不搭界。特此说明。

因笔者学识肤浅,所言挂一漏万,舛谬难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